2011年11月25日 星期五

品味中國四大印石


 



印石文化底蘊深厚



  中國印石文化源遠流長,與書法、繪畫、 詩歌並稱中國四大傳統藝術。印字的左半部是個“爪”字,即手, 右半部是個“節”字,就是符節,也就是憑證, 合起來就是手持符節,代表了誠信、權威和希望。 中國印的出現可追溯至夏商周,最初只是用作防“偽”的標記。 隨著社會文化發展,在款識功能的基礎上, 印章逐漸成為主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代表正統和權威。 現代的印章具有款識性、審美性和紀念性, 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性藝術形式。



  在中國傳統石文化中,印石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據記載, 在元代以前,人們多以金、銀、銅、鐵及玉石為製印材料, 這些材料質地較硬,只能由專門工匠刻製,制約了印章藝術的發展。 但隨著福建壽山石、浙江青田石、昌化石和內蒙巴林石的開發, 更因這些石料質地細膩,色彩艷麗,柔而易攻,極易雕刻, 使古人從金屬冶印的桎梏中解放出來,能夠親自拿起一把刻刀, 在小小的方寸之地暢快淋漓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意志, 從而為歷代文人涉足印章藝術打開了方便之門, 並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印石文化。





四大印石各具風姿



  中國印章所謂四大名石即壽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 它們以色彩絢麗、質地細膩、紋理自然、硬度適中,並稱為我國的“ 四大印石”。



  一、壽山石:



  “天遺瑰寶生閩中,功在印壇是壽山”



  壽山石色彩斑斕,溫潤如玉,晶瑩剔透,人見人愛。其品種極多, 根據質地、顏色、形象和產地等因素分為田坑石、水坑石、山坑石, 而以田坑石和水坑石最佳。質透如凍的稱“壽山凍”, 純凈如羊脂的稱“白芙蓉”。



  田坑石主要品種有田黃石、田黃凍石、多裹銀田石等, 也有人將所有田坑石統稱為田黃石。質地細柔,溫潤若脂, 多有外表,紅格成筋,肌理有蘿蔔紋。田坑石根據顏色分為田黃、 白田、黑田、紅田,都是壽山石中的上品。其中田黃分橘黃、 熟栗黃、枇杷黃、桂花黃及黃金黃等,極其珍貴, 為壽山石中的極品。



  水坑石有十幾個品種,如水晶凍石、牛角凍石、魚腦凍石等。 晶瑩通透,色柔純凈,但一般塊度較小。



  山坑石是指山地岩石中的壽山石原生礦,石質稍遜水坑石。



  在壽山,最好的石頭做印,最有本事的做鈕, 好的印鈕都出自福建壽山。這些印鈕,或憨厚古拙,或輕靈婉轉, 或雄渾清雅,與傳統的印章篆刻藝術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二、青田石



  “千古名石天下雄,因材施雕奪天工”



  青田石具有光亮細膩、色彩豐富、軟硬相宜的特點。按色澤、 紋理和透明度及質地可分為普通青田石(封門青、藍青田、山炮綠、 黃金耀等)、青田凍(燈光凍、五彩凍、魚腦凍、紫檀凍、紅花凍、 硃砂凍、松皮凍、醬油凍、橘黃凍)。其中名貴品種有燈光凍、 藍青田、封門青、山炮綠、黃金耀。



  青田石被選用於主流治印,是青田石的石性所決定的。 西泠印社副社長韓天衡曾在《我所認識的青田石》序文中寫道: 上品的青田石本身即是藝術品。無論質地凍或非凍, 石性皆清純無滓,“堅剛清潤”,“柔潤脫砂”, 最適於受刀和抒發刻家靈性,是古來一流印人最中意、 最信賴的印材。自明代文彭將雕刻飾物的石材用來製石章後, 當時的文士騷客如蓬從風,耕石不倦, 從而開闢了我國篆刻史上的石章時代。與壽山石不同,在青田, 最好的石頭做雕,因此青田石雕也備受世人稱讚。 青田石雕是民間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自成流派, 奔放大氣,細膩精巧,形神兼備,藝術家曰:興來奏刀,刀落實開, 別有韻致。





  三、昌化石



  “千姿百態任評說,五光十色獨無聲”



  昌化石,產於浙江臨安昌化鎮而得名,又稱昌化雞血石, 為四大印石之首,以色艷(紅如雞血)、形美、質細的風格, 在印章石中獨樹一幟,並因此贏得了“印石皇后”的美譽。 故宮博物院珍藏的一方印章,名為“乾隆之寶”, 係由昌化雞血石鐫刻而成。



  世界只有中國有,中國只有昌化有, 這是行家們對雞血石所下的斷語。 它具有雞血般的鮮紅色彩和美玉般的天生麗質,以“國寶” 之譽馳名中外。所謂“雞血”,其實是辰砂,即一種特殊的汞礦石。 辰砂越多,“血”色就越多,也就越難得。雞血石的品質按“血” 色的多少、形態、鮮艷程度區分,一般以“血”多、色鮮、 形美的為最佳,“血”質以深沉有厚重感,“血” 有集結或斑布均勻的更佳。“血”量少於10%為一般,30% 以上為中、高檔,大於50%為珍品,70%以上者十分難得。 但是“血”量極少、質地極好的也可為上品,“血”好、質地好、 圖案好的乃是上品中的上品。





  四、巴林石



  “偏寵藏秀無虛名,千萬年旬養嬌容”



  巴林石因產于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而得名, 被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譽為“騰格裏朝魯”(意為天賜之石)。 巴林石色彩斑斕,紋理奇特,質地溫潤,似玉非玉。 既具壽山石古樸凝重的材質,也具青田凍石通靈細潤的質感, 成為眾多石材中難得的品種。巴林石分雞血石、福黃石、凍石、 彩石四類,其中的雞血石鮮艷奪目,凝紅欲滴, 是巴林石中最具魅力的品種,其石質溫潤堅實,色彩對比強烈, 與昌化雞血石齊名。巴林雞血石、 巴林福黃石與壽山田黃石不分伯仲,被稱為“姊妹石”, 其質地透明而柔和,堅而不脆,色澤純黃無瑕,集細、潔、潤、膩、 溫、凝六大要素於一身,鳳毛麟角,珍貴至極。 巴林彩石色彩圖案以天然見長,常伴有人物、動物、花鳥、 山水等天然圖案,鬼斧神工地表現了大自然的奧妙, 水草花便是其中最美妙的一種。












2011年11月24日 星期四

古代玉璧的風格特徵


 



  玉璧是古人祭祀活動中的一種禮器。古人認為天圓地方,而天又是蒼色(青色),故「以蒼璧禮天」。璧是一種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狀圓形玉器。穿孔稱作「好」,邊緣器體稱作「肉」,《爾雅釋器》《說文》釋璧均為「肉倍好」,即璧的兩邊玉質部分相加之和等於璧的中央孔徑的一倍。由於出土的和傳世的玉璧絕大多數並不符合這個規定,所以文物界、收藏界一般將體形扁平,周邊圓形,中央有孔,且邊大孔小的器物均稱之為璧。


 


  考古發現,玉璧最早產生於距今約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的眾多遺址、墓葬出土最多。這時期的玉璧由於受切割工具的限制,形制不太規整,或者是外周不甚圓,有的幾乎近似方形;或者璧體厚薄不均勻,璧面不平,有的留有切割痕跡;或者兩面的寬度不一致,一面的直徑略大於另一面:或者穿孔略微打偏,孔邊有斜坡。這期間的玉璧表面光素無紋。打孔有對鑽、單面鑽兩種,使用對鑽法打孔的,穿孔中留有台痕。紅山玉璧肉的邊緣均呈薄刃狀。良渚玉璧外緣薄,內緣厚。古玉璧由於年代久遠,璧體有不同顏色的沁色,紅山文化玉器天然沁較輕,沁色也較少,僅有紅褐色、水銹和灰黑等色。良渚文化的玉璧沁色多為霧狀的灰白色。原始社會的玉璧玉質一般是青玉、綠玉、灰白玉、淡黃玉。有學者指出,紅山文化玉器所用玉材為「老岫岩玉」,或蛇紋岩。大汶口、龍山、良渚等諸原始文化分布區所出土的玉器,楊伯達先生在《中國玉器全集》中指出,「大多是用硅質、石英、透閃石、陽起石等玉材制成」。


 


  商周時期為玉璧的發展時期。由於生產力的發展,而玉璧又成為貴族階級專用的禮器,這時期的玉璧均為圓形,璧面切割平整,內外緣厚度相當,外緣邊稜為圓角,兩面對鑽打的孔一般都很規整,沒有了新石器時代那種粗獷的風格。商代玉璧以不透明的青綠色玉為主,或為牙黃色。多素面無紋。三星堆遺址曾出土一枚商代晚期的璧面碾琢出數組同心圓凸紋的玉璧。西周大璧無紋,小璧則有雕琢精美的紋飾,紋飾題材主要為龍、鳳、鳥紋等。常用一寬陰線與一細陰線相結合的手法刻出璧面紋飾。寬陰線斜挖成一面坡形狀,紋飾弧線較多,線條自然流暢,動物造型優美。所用玉材為新疆青玉、碧玉、白玉及岫岩玉和南陽玉。


 


  春秋戰國時代,由於禮制衰落,玉璧開始大量被用來作佩飾玉和殮葬用玉,還有作為禮儀場合手執的信物。由於玉器用途的擴大,使用者的範圍擴展,這個時期的玉璧有了創新和發展。這時期的玉璧多用新疆的青玉、白玉、碧玉等。佩帶用的璧一般直徑10厘米以內,不殮葬用或作為禮器用的璧直徑則在15—25厘米之間。春秋時期的玉璧,璧體均較薄,厚度在1厘米左右,輥工規整,打磨光亮。不少彩用浮雕法,上雕龍首紋、蟠虺紋等。戰國時期有的玉璧表面分成二或三區同心圓紋帶,內外區琢成一首雙身龍紋,中區保留著傳統的穀紋。內外邊沿用陰線刻出,剖面呈三角立稜狀。這時期的玉璧在制作上出現了很多創新。比如,創造出了出廓玉璧,即在內孔或外緣上鏤雕出生動的動物形象;又如,裝飾紋飾繁雜,流行蟠螭紋、蟠虺紋、勾雲紋等,後期創造出穀紋、蒲紋,並與龍鳳紋、獸紋等占據了主導地位。穀紋、蒲紋排列整齊,顆粒小而密,穀粒似螺旋,頂部較尖,穀尾直彎、左彎、右彎多變,玉璧邊線窄而高,內側呈斜坡狀。乳釘紋璧的乳釘呈凸起的圓粒,璧的邊緣較寬。同時出現了兩組到三組不痔同紋飾帶狀布局的組合紋。雕刻技法普遍運用粗細陰線結合法。粗線條少,細線條多,且線條有毛口(即刻花紋線條時在線條邊緣留下很多刀痕)。刀工鋒利挺拔,刀痕較深,轉角尖銳。飾繩紋的內外立邊均規整,邊緣明顯,繩紋挺直有力。穀紋乳突飽滿勻稱,穀紋是在乳釘紋上加刻陰線而成。


 


  西漢玉璧的風格,沿襲了戰國的風格而又有變化。玉質仍以白玉、青玉、碧玉為主,但璧的形體加大,有的直徑達30厘米直至50厘米以上。透雕的龍、鳳、鳥紋較多。漢代玉璧邊沿加寬,立緣剖面呈方形,明顯不同於戰國時的三角形立緣。璧上的穀紋、蒲紋顆粒大而稀疏,起凸很淺,穀粒上部較渾圓。同時,組合紋飾更為流行,有的還飾以吉祥文字。許多玉璧的璧面分為內外兩區紋飾,一般內區為蒲紋或渦紋,外區為龍紋或鳳紋,還有少數較大型的玉璧,璧面紋飾分為內、中、外三區,分別琢有雙身龍紋、鳳鳥紋、蒲格渦紋。到了東漢,玉璧璧體加厚,外緣立面略有弧度,但數量漸少。外緣有透雕附飾的玉璧較為流行,附飾中有的是吉祥語銘文。有的璧面紋飾也分為內外兩區,內區為渦紋或蒲紋,外區為獸面紋或鳥紋,游絲毛雕富有特色。東漢以後直到隋、唐,玉璧更是少見。翻看一下楊伯達先生主編的《中國玉器全集》,找不到這時期具有代表性的玉璧。


 


  宋代以後仿擬古器之風興起,於是仿戰國、兩漢的玉璧也隨之出現。宋代玉璧,邊沿呈圓形轉角,不見鋒稜,所仿穀釘稠密模糊,穀紋旋轉力度不足,穀尾呈圓脊形,與戰國穀紋用細陰線不同。蒲紋中的三角稜大小不等,稜角疲軟,線槽底內失光,槽溝深而粗,斷面呈「U」形,線邊寬窄不一。刻有龍螭紋的玉璧,龍螭分叉長尾,叉尾內卷,具有宋代龍螭紋的特徵。所用的玉料多為白玉、青玉,也有黃玉及獨山玉。


 


  元代玉璧小型居多,圓形不少,供佩帶用。多數只在一面雕紋飾,璧形厚重,穀粒稀疏,排列列無規律。璧面雕琢動物的,動物具有元代工藝的風格特徵。元代玉雕刀工粗糙,用刀較深,刀鋒常有出廓現象,但鏤雕也有精美之作。


 


  明代玉璧數量較多,品類繁復,加工不精,玉質多為青玉、白玉,還有少量碧玉。器體大都比較小,常見凸雕蟠螭紋,也有飾穀紋和雲紋者。乳釘紋顆粒圓而大,略扁,周圍往往留有管形鑽套鑽的痕跡。明代玉璧主要為佩帶之用。玉器專家李久芳先生指出:在明代,「歷史上那種大型的刻穀紋、蠶紋、蒲紋和龍紋、鳳紋、獸面紋的玉璧,則很少出現了。」明代玉璧上的螭紋、乳釘紋的圓彎處均呈方折,內圓中顯硬直。刻工一般草率、粗獷,陰刻線彎角處有毛絲外露的所謂「繩腳」。


 


  清代玉璧以新疆白玉、青玉為主,還有碧玉、墨玉。這一時期無論朝廷、官方、民間,都流行繫璧。該代玉璧小型較多,璧身較厚,穿孔較小,出現了中間帶環套的雙聯璧。玉璧上的紋飾出現了幾何紋圖案、吉祥圖案及人物圖案,寫實性較強。清代乾隆時期仿古的玉璧逼真,而且精美。故宮博物館研究員、玉器專家張廣文先生指出:「清官所製玉璧,很大部分仿照漢代作品,主要是穀璧、蒲璧和變形獸面紋璧。穀璧和蒲璧,在造型和工藝上竭力追求漢代特點,但不加作舊處理。變形獸面紋璧則不然,鼻、目表現得更細致、更復雜,面部還增加了變形雲紋作裝飾,給人以一種似漢而非漢的感覺。這類玉璧種類較多,最常見的有兩種,一種依漢璧樣式,璧中部以周繩紋為界,界內雕蒲紋或穀紋,界外雕四組獸面。另一種是在璧內上直接雕仿漢獸面紋或四靈紋。」(《文物鑒賞叢錄——玉器(二)》第217頁)清代後期,玉璧的質料較差做工粗糙,只求形似,不求工精。


 


  玉璧,尤其是戰國、兩漢和明、清的玉璧,世人倍加喜愛珍重。但是,現在偽製的古玉璧充斥市場,這就不得不引起收藏者、愛好者的注意。筆者也曾多次買過仿古玉璧,深受其害。從吸取教訓方面來講,收藏古玉璧,務必掌握古玉璧在不同時代的不同風格特徵。看到一塊古玉璧,首先要看它的整體形象,其次是看它的工藝技法,再次是看玉質沁色。偽製的玉璧,整體形象往往結構雜亂,比例失調,形體拘謹,生硬板滯,線條不暢,缺乏活力,重心不穩。工藝技術方面往往刀法生硬,刻劃失真:或者線條軟而無力,或者結構含糊,細節交代不清,浮雕層次不強:或者有形無神,或者刻意寫實。在玉質沁色方面,玉色不純,多為雜玉,灰暗枯澀。沁色浮於表面,不是無過渡色,就是色彩太新太艷,或者位置太巧,沁得太有規律:或者層次單一,生硬刻板等。總之,識別偽玉,只有多看實物,多看圖譜,才能較為準確地區分真假,從而準確地把握不同時代的風格特徵。




 

 

 

 

文章內容取自於此


2011年11月18日 星期五

玉器上的螭



  

  螭,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龍屬(或又稱龍子之一 )鑒於螭是傳說而非現實生活中的動物,故痔其形態並無有一定的固定式樣,說法也很多。現將其中一些重要著述中的內容摘錄數條如下:



  《說文》:「螭,若龍而黃,北方謂之地螻,從蟲,離聲,或無角曰螭。」

  《漢書‧司馬相如傳》有「蛟龍、赤螭」之載,其中「赤螭」一詞文穎的注解稱:「螭,為龍子。」張揖的注釋稱:「赤螭,雌龍也。」

  《左傳‧文公十八年》有「投諸四裔,以御螭魅」之載,其中「螭魅」一詞的杜預注稱:「螭魅,山林異氣所生,為人害者。」

  《左傳‧宣公三年》有「螭魅魍魎,莫能逢之」之載,其中「螭」字,據注家稱:「螭,山神,獸形。」



  從上述各條文獻來看,有關螭的記述,最晚在戰國已開始。至於它的來歷,有說是「龍屬」或「龍子」,或「雌龍」,即母龍。其先為「山林異氣所生」,色黃、無角、獸形。



  玉器上出現螭的形象,正好與文獻記載最早期相同,即亦在戰國時出現,此後的漢魏、元、明、清一直延續。唯唐、宋略少,是螭形在玉器痔上出現的低潮期。其名稱有叫蟠螭、螭虎、螭龍者。







戰國時期的玉螭



  戰國是迄今所知最早在玉器上出現螭的時期,而且數量相當多,其中最典型的有如下幾例:



  一件是民國年間在河南省洛陽金村戰國中期墓所出的玉鏤雕三螭紋璧,器現藏美國納爾遜藝術博物館。璧徑21.7cm,上鏤雕三螭,一在中央兩瑗並璧形的相連接處,另兩只在璧主體的外緣。所飾三螭基本形式相似,唯大小形態略異,皆張口露齒,上唇長寬,下唇似斧且短小,不規則橢圓形目,兩眼各有一延長線,彎曲上翹,線較平直,腦頂有後飄且上揚的長尖式耳,腦與頸之間有一如鹿角的長且分叉的獨角,胸前亦有一如腦頂的分叉且內外卷一彎的角形飾,身有撮毛紋,四爪足如虎足,長尾上翹內卷並飾扭絲紋,整體呈S 形側身、側視的爬行狀。



  上述三螭紋璧是科學的出土物,是戰國玉螭的最典型代表。此外,在一些傳世珍品中亦有許多類似的螭紋,見者有琢飾在玉瑗玉璧上,有為玉璜或玉珩之飾,亦有做沖牙之形者。綜觀它們的形態,雖每一螭各有差異,但均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和藝術風格,計有如下幾點:



  1、此期螭的整體造型,皆作扁平形而未見有立雕或半立雕器,通體除特定的器物,如沖牙等外,均呈S形彎曲的行走狀,側身側視,兩面飾紋相同,多鏤雕。

  2、此期玉螭的局部器官中均作張口露齒,梳形目,頭頂有較長且分叉的角和比角短並呈後飄上揚的耳,四爪足,尾上翹內卷並飾扭絲紋,形雖如虎或龍,但均無虎斑和龍體的鱗紋。

  3、此期玉螭上各外露於體外的器官之未端及身上的紋飾等,皆呈C字形尖卷。

  4、此期玉螭紋皆或作玉器之形或作玉器輔助紋用。







兩漢及魏晉時期玉器上的螭



  漢代是螭紋最鼎盛期,數量多,在許多玉器上都能見到。其中兩漢早期作品,可以廣東省廣州市象山崗西漢初期南越國王趙睞墓出土品為代表。此後,西漢中晚期及魏晉仍有大量螭紋遺存,現將此期的典型遺物分別介紹如下:



  1938年西漢南越王墓出土一件玉鏤空套環形器,其上鏤雕一螭一鳳紋。所飾一螭,首身及尾的一部分飾於內環,尾的大部分和前後兩足的一部分在內外兩環之間。螭呈張大口,露上下門牙各一,腦後有不分叉的獨角和耳,胸兩側各有一似羽翅的鉤形飾,長頸,長尾後段分成兩叉,尾前端和一叉飾扭絲紋,另一較寬長的尾叉飾雙線竹節飾紋,上唇側及前後足的上腿處各有一撮鬍鬚或毛紋,角與羽翅處飾雙線竹節紋,整體呈多重S形彎曲和側身側視奔跑狀。



  同上述一墓出土的另一件有螭紋的玉器為玉劍首,其正面的外緣浮雕兩只形式相同的螭紋。所飾螭體呈S形彎曲的爬行狀。頭額兩側各一形式相同的耳,梳形目,外眼角卷曲上提,平嘴,整個螭首作正視形並頗似貓或虎頭。螭四足外撇,分別於左右兩側,背部從腦後至尾間有一陰刻隨形的線紋,腹側似有羽翅,尾飾扭絲紋。



  南越王墓所出的另一件螭紋玉器名玉劍珌,其上螭紋是用浮雕法琢制。首作貓科動物的頭形,兩耳後伏於頸背,近似方框並有眼角線雙目,直鼻,平嘴,呈正面形。尾細長卷曲,飾扭絲紋。螭身背部有一從頭頸至尾的陰刻隨形線,四爪足向身兩側外伸,作穿於雲氣間的爬行狀。



  西漢中期的典型螭紋代表,是河北省滿城縣漢代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的,其中一件玉璧上鏤雕雙螭最為精美。雙螭紋飾於玉璧主體上部的出廓處,形式大小相同,但朝向相背,呈側身側視,身尾並聯形。螭作張口露齒,腦後有雙耳和一長且上揚的扭絲形獨角,身有翅,昂首挺胸,身首於首和頸背上翹,四足外伸但已抽象變形,通體除頸背側一道隨形陰刻弦紋外,另局部還有扭絲式鬍鬚紋和C字形紋等。



  中山靖王墓出的另一件螭紋玉器是玉貝劍上的珌。此器的兩面均有一螭紋,其形除雙目上飾眉或毛紋,腦後有長且下彎的獨角,身側有一鳥首外露等與前述南越王趙睞一件玉珌螭紋略異外,其它五官特徵,作穿行於雲氣間和身的刻紋等都很相似。



  東漢玉器上較具代表性的螭紋,有1969年河北省定縣北陵頭村中山穆王劉暢墓所出土的幾件玉器紋飾,重要的有玉座屏、玉璧、玉碟韘上幾組玉螭紋。所飾玉螭紋,基本造型和紋飾與西漢玉螭紋同,唯身上局部器官和刻紋略有所別。主要表現在局部紋刻中有在以往未見或罕見的裝飾,如以數道短平行直線組成的足爪、毛髮和鬍鬚紋,間點綴小圓圈紋、竹節式紋等。



  此外,玉螭紋已不見扭絲式尾和角,頭形未見側視狀等也是此期的又一特徵。



  魏晉時玉螭紋主要作玉璧、玉印、玉韘、玉貝劍飾物等器上。綜觀此期玉器上的螭紋,其形式很似兩漢晚期,唯不同的是身較細長,身上以短平行線飾作的足爪和羽毛紋較多,個別螭紋的頭側耳間和腦後開始出現毛鬚和髮紋等。



  從上述兩漢和魏晉時期玉器上的螭紋看,知此期與戰國時的螭紋有如下一些差別:



  1、此期玉螭除個別外,大多從以往的側視形轉化為正視和表現符視能見的正面形。

  2、此期螭形腦後的角一般較戰國的短,有的獨角為扭絲形,多不分叉。

  3、此期螭形均四足分作軀體的兩側,而不是戰國那樣四足都在身下,一側各有兩足,爬行狀而非戰國時的走狀。

  4、玉螭紋的尾飾為扭絲形者,多為西漢物,此後漸少,並開始分叉。

  5、耳兩側有毛髮,目上有眉毛,東漢以後進而在身上和足間的局部都有毛紋,所飾毛紋,皆用短細且平行的成組陰線表示。

  6、螭形局部增加紋飾,如東漢始在身上有凹孔,身上有圓圈紋、竹節紋等,及至魏晉時的個別螭紋上的腦後還新出現了毛髮紋。

  7、此期所見螭紋除戰國時常作玉璧、玉瑗等飾紋外,另增加的器物有玉貝劍飾物,玉韘、玉印、玉佩紋等。

  8、此期玉螭中在戰國時與玉鳳復合在一起者已很少或不見,但新增加的復合紋圖中見者有龍、雲、鳥、熊、虎、朱雀、玄龜等。







宋元時期玉器上的螭紋



  唐、五代玉器上很少見到螭紋,有些傳世品,曾定為唐物者,似有疑問,因此,其特點不甚清楚。



  宋、元兩代,特別是元代始,玉器上的螭紋又多起來,凡此期的帶扣、帶鉤、劍飾等,都常有螭紋出現。試舉數例分述如下:



  青玉雙螭紋筆擱一件,長10cm,寬4.3cm,體作扁長方委角形,正面浮雕雙螭紋。所作螭腦大臉小,近似三角形圈目,目上有兩道粗眉合為牛角式上揚,腦後有一束長發飄至前兩足合並的背脊處,四足分別在身體的左右兩側,作彎曲爬行狀,身於前二足合並的背脊各陰刻一漩渦式鉤雲紋,從前兩足合並的背脊至尾端有一道隨形陰刻的線紋表示背脊,背脊線兩側各有若干組由雙道平行短陰線組成的竹節斑紋,尾長且分成多叉,口銜靈芝。



  另一器為三環套連式帶扣,上亦有雙螭紋,其所飾螭形及五官等與前述一器上的螭紋同,所不同的是螭口均未銜靈芝。其腦後飄發更長,幾飄伸昜至前兩足並合處之後的背脊間。



  近似上述的螭紋,亦有出土品,其中江蘇省無錫市元錢裕墓出土一件圓形佩上陰刻的一條螭紋可為其代表。凡此說明,上述傳世品皆為痔元物,並由此可知元代玉器上的螭有如下一些共同特徵:



  1、此期玉器未見有單獨的螭形物者,所見皆以紋圖的方式琢飾在不同造型和用途的玉器上。

  2、此期螭紋的造型貌,如四足分飾於身驅的兩側,作爬行狀,尾分叉,身飾雙條短平行線組成的竹節紋,都仿自漢魏時物,說明有前後的繼承關係。

  3、此期螭形,前額頗大,且高凸,而臉部五官,如眉、眼、鼻、口則笢集中在整個面部的下方,其與頭額的比例是,昜凸額作頭部的三分之二,而其它五官只占三分之一。

  4、此期螭的腦後束發很長,從腦後一直飄至前兩足的背脊處,甚至有飄至胸背處者。

  5、螭形雙肩上聳,前腿彎勢柔軟,作向前同時伸出的爬行狀,而後兩足,一彎一伸,呈矮健有力之勢。

  6、四足的關節處有呈漩渦式的雲紋,近似的雲紋最少的只有在聳肩處兩組,有的則有四組以上,直至八組,均成雙成對,左右分列在四腿和雙肩。

  7、身上所飾的雙平行組成的竹節紋增多,有的布滿整個身驅和足尾處。

  8、此期螭形之尾特別長,均有分叉,有的二股,有的三股或更多,均呈卷雲形彎曲,作水渦狀。

  9、螭之頸和背,都有一道(個別兩道)陰刻線紋,從頸部或肩部始一直隨背形延伸至臂部尾端,以表示肥壯的背脊肌肉。







明代玉器上的螭



  明代玉器上常見螭紋,試舉數形如下:



  一是明墓出土兩例。其一為淺浮雕螭紋,頭部如鼠首,腦後有一卷彎的獨角,回首,扭絲紋頸,背脊有一條隨形陰線,前兩足,一伸直置頸下,一後伸置腹側,後兩足一伸一 縮,尾長細分兩叉。另一組螭昜紋,無角,雙眉粗大,呈倒八字向兩側分開,縮頸彎曲,身上有如分叉尾形式的外伸線,似表示翅翼,背脊無隨形陰線,尾分成兩叉,亦呈爬行狀。近似上述出土玉器上螭紋者,尚有一些傳世品,形式基本相似。



  傳世玉器上琢飾螭紋者中最完整和精美的是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一件玉筆管上所飾兩組螭紋,此筆通筆帽長約20cm,於筆管和筆帽上各淺浮雕一組蟠螭紋,其上所飾兩螭紋,形式基本相似,皆有羊角式雙耳,獨角,長髮向腦後身側飄動,腦有若干條短平行線,口銜靈芝,背有雙線隨形脊,腹兩側和足上有短平行線竹節,足關節有多組昜漩渦式卷雲紋,背有向兩側外伸且分叉的鰭或羽翅紋,四足,三爪,足間有單平行線組列的毛道紋,通體呈爬行狀。此筆管上螭,從整體看,尚有元代螭紋的遺風,當為明初物,而前述兩組出土玉器上的螭紋,據報告為明中晚期物,因此,它們分別代表明代早晚期螭形紋。此外,明代有一批螭紋帶鉤、雙螭耳杯和杯托等,其上鏤雕和浮雕雙螭,雖形態並不全同,但其風格大同小異,與上述各例螭紋相似。



  綜觀上述明代玉器上的各例螭紋,概括起來,計有如下一些特點:



  1、此期螭的頭形較之元代的短,額較細並多有刻紋,而不是如元代螭額那樣呈光頭狀。

  2、此期螭之眼目,形式並不固定,計有圓圈目、三角形目、橄欖形目、倒八字形斜目、梳形目和蝦米形目(主要是帶鉤上的螭)等。

  3、腦後有一獨角或無角者均有,髮型多種,有向身側飄動者,亦有貼肩隨頸飄動者和分兩股拂飄及上沖(即所謂「怒髮沖冠」)者。

  4、此期螭形在背部外伸分叉如羽翅之飾和腿上、頸上刻毛鬚者為元螭所無或很少。

  5、元代螭紋上的雙平行線竹節式紋,均在背脊線的兩側分別單獨組列,而明代一些螭紋中,其上有上述紋飾者,有的似元代那樣組列,有的則橫列在背脊線上。







清代玉器上的螭紋



  清代玉器上的螭紋,很無規律,有的是戰國或兩漢玉器上的螭紋。有的則綜合各代玉螭紋而作的所謂「四不象」螭形紋,頗有千姿百態之感。更有一些裝飾性圖案螭紋,盤纏卷曲,抽象變形,各顯神氣。綜上所見,就整個清代玉螭,其最大特點是下唇有鬚,身較光素,頭部較大,身尾略短粗。












2011年11月5日 星期六

淺談天藍釉瓷器


 



  天藍釉是瓷器的釉色名稱,是一種高溫色釉。由「天青」演變而來,清康熙時創燒。釉色淺而發藍,似天藍色,故名。含鈷量在2%以下,釉中銅、鐵、鈦等金屬元素均起呈色劑作用;呈色穩定、瑩潔菁雅,可與豇豆紅媲美。天藍釉器物種類,康熙時均屬小件文房用具,至雍正、乾隆才見瓶罐等器型。雍正天藍十方六大碗頗具特色,裝飾仿洋瓷,一火燒成。



  天藍釉是清康熙時期創燒的釉色新品種,因顏色似晴朗天空中的藍色而得名。天藍釉同霽藍一樣也是以氧化鈷為著色劑,但其氧化鈷含量僅為霽藍釉的百分之一,故呈色極為柔和淡雅。 



  依據傳世的天藍釉瓷器各方面特徵以及變化規律,可將其分為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光緒五個時期。 

   



  純淨淡雅的天藍色——康熙天藍釉

   

  康熙時期的天藍釉瓷器釉色有深淺之分,深者呈淡雅的天藍色,淺者釉色更顯清淡。發色均較純正,總體給人以柔和淡雅純淨之感。釉質瑩潤、堅密,釉面光亮。施釉較薄,釉層均勻。民國時有仿康熙官窯的作品,但釉質比較粗鬆,有些釉面則出現黑褐色或灰色的斑點。康熙器物瓷胎與瓷釉結合得非常緊密,故此類器物中不見有釉面開片現象。由於施釉較薄,燒製成型後於器壁稜角或口沿處呈現白色效果,有些口部則施以深藍或醬色釉作為裝飾。底足處多施白色釉,有些則施天藍釉,胎釉結合處修胎規整。足際露胎處多見平整或斜削式,偶見有塗黑色者。此時期器物的胎體均比較厚實,胎質潔白細膩。瓶類器物時常口沿處一圈加厚。後仿的康熙天藍釉瓷器多數都不像真品那樣做得恰到好處,胎體非輕即重。在器物表面有簡單的裝飾工藝,如梅瓶的頸部有的飾以弦紋一道,兩側飾有如意或月牙裝飾。另有暗刻雲龍紋、團龍紋等圖案,但此類比較少見。官窯器底足處以青花料書寫「大清康熙年製」六字兩行楷書款。民窯器有款識者較少,見有「康熙年製」青花笢款,書寫隨意,字體潦草。 

  





  深似湖藍淺似月白——雍正天藍釉 

   

  雍正時的天藍釉瓷釉色亦有深淺之分,深者呈湖藍色或碧藍色,色澤柔和悅目。淺者顯得更為淡雅,極少數者近似於月白色。此時期的天藍釉瓷器較前一時期普遍顏色略深一些。釉質均瑩潤堅密,釉面亮澤,有較強的玻璃質感。施釉勻淨。器物口沿及稜角處釉層稀薄多為白色。多數器表與內壁的釉色一致,內壁施釉均勻程度較器表略微欠佳,而總體上能夠保持與器表一致的瓷釉質量,在鑒別時要引起足夠重視。有些器物內壁則施以白色釉,此種情況以碗類居多。大件琢器類的底足多施天藍色釉,如:各種瓶類、方缸、花盆等。但其中部分施釉不夠均勻,有細微的露胎現象。小件器物,如:盤、碗、文具類,底足處均施白色釉。胎釉結合處做工同於康熙時期。足際露胎處多為渾圓的「泥鰍背」狀。其胎骨質量與前期一致,只是小件器物較康熙時期的略顯輕薄。大件琢器胎骨較厚,但不顯笨拙。這時期的天藍釉瓷器常見有各種裝飾,多為弦紋、乳釘紋、貼塑輔首耳、模印花卉等裝飾效果。 



  在款識書寫方面,官窯器於底足處書寫青花料「大清雍正年製」六字兩行楷書款,外套雙方框或雙藍圈,或為雙藍圈「大清雍正年製」六字三行楷書款。字體工整,筆法剛勁有力。此類款識多見於盤、碗、水盂等實用器皿。民窯多有仿寫此類款識者,但字體不及真品挺拔有力。亦有手寫或陰刻「雍正年製」四字兩行篆書款者。「大清雍正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多見於各式瓶、缸、花盆等大型陳設瓷底足處。另見有水仙盆、茶托一類器物,底部以青花從右至左書寫「大清雍正年製」六字單行篆書款。此種器物民國有所仿製,但青花發色不及真品柔和,筆畫風格出入較大。 



  此外,還有書寫「郎吟閣製」青花楷書或篆書款器物。多為茶壺、僧帽壺、棋子簍等種類。 

  





  上襲雍正且呈色多樣——乾隆天藍釉

   

  此時期的器物釉色呈現幾種不同的效果,總體亦可分為深淺兩種。既承襲了雍正時的特點,又逐漸形成了本朝的呈色特徵。只有通過反復實際地接觸才可從中得到感性上的認識,提高斷代水平。釉質同樣豐瀅滋潤,光澤度較強。施釉均勻,但較前期肥厚一些,有些器表積釉處微泛黃綠色。乾隆後期釉質稍顯粗鬆,釉色不及前期那樣純正。現代仿製的乾隆官窯器物,釉色顯得比較生硬呆板,失去真品那種給人以清心淡雅的色調。器物底足處依然修胎規整,有些民窯器物則顯得做工較為草率,時常在足際近釉處留下一圈細小的鋸齒痕。足際的處理方式也不盡相同,乾隆前期多為渾圓的「泥鰍背」狀,後期則出現斜削式,或為中部有稜角突起。個別器物圈足露胎處施以醬褐色釉。從瓷胎上看,前期尚能保持雍正時期的特徵,後期逐漸變得粗鬆了一些,但仍能保證質量。胎體較雍正時期略顯厚重。此時期的器表裝飾較雍正時期又有所增多。常見有模印、雕刻、描金、貼塑等裝飾工藝。官窯器底足處以青花書寫「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字體工整清晰。另見有高足盤,款識書寫於底部圈足內,為從右至左排列「大清乾隆年製」六字單行篆書款。 







  釉色不純胎質稍欠——嘉慶、道光天藍釉

   

  本階段的天藍釉瓷釉色不夠純正,深者亦呈天藍色,淺者仍能保持柔和淡雅的效果。但發色較前期相比均稍顯深沉、暗淡。釉質較為潤澤,光澤感亦較強。官窯器底足修胎較為規整,與前期相比相差無幾。民窯則多顯草率,有些則出現缺胎少釉現象。足際處理方式上,多為兩端斜削式中部有稜角突起。此階段前期仍能延續乾隆後期的瓷胎特徵,後逐漸變得粗鬆一些,胎色的潔白程度上也稍差了一些。器物胎壁逐漸變得厚重。本階段有紋飾裝飾者比較少見,多見有暗刻花卉紋。嘉慶時的官窯器中盤、碗類底足處為「大清嘉慶年製」青花雙圈六字兩行楷書款。大件琢器類多為「大清嘉慶年製」六四三行篆書款。道光官窯款識為青花「大清道光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字體規整。另見有「浩然堂」楷書款者,字體工整有力,上下排列。







  燒造水平不一、多以花紋裝飾——光緒時期天藍釉 

   

  由於戰亂頻繁國力衰敗,咸豐初期景德鎮御窯廠曾一度停止燒造。而在咸豐元年,據史料記載曾燒造過天藍釉的祭祀禮器。後又經英法聯軍浩劫,還有的流散於民間,現今官窯的天藍釉瓷極為少見,民窯亦是如此。同治、宣統兩朝該品種瓷器數量亦是微乎其微。故對於晚清階段此文僅針對光緒時期的天藍釉瓷加以分析。 



  光緒時期天藍釉器物燒造水平不一。從瓷釉上看,有些器物釉色純正,光澤感較強,接近於乾隆時期的水平。有些雖有較強的光澤度,但已失去雍乾時期那種柔和悅目的視覺效果。還有的雖施釉均勻,釉質潤澤,但釉色缺乏已往那種清新淡雅的感覺,顯得比較呆板。在內壁施白釉的器物中,白色釉多不大純正,呈現白中閃灰色的效果。底足修胎特徵及足際處理方式均與嘉道時期相差無幾。民窯器物底足處釉質比較粗鬆,有些則出現「桔皮棕眼」現象。 



  官窯器胎質較為精細,胎體較前期相比更顯得厚重一些。民窯器則比較粗鬆,胎骨白中略閃黃色或呈灰白色。擊之缺乏清脆的金石聲感。此時期又多見有花紋裝飾的技法,如:模印各種花卉、弦紋、堆塑紋等,並時常在器物口沿及底部一周飾有如意紋、雲頭紋等花笢紋裝飾。款識方面,官窯有「大清光緒年製」六字兩行楷書款,外無邊飾。民窯仿品多見「大清雍正年製」「大清乾隆年製」仿寫款。 

 



  

  區分天藍釉瓷器年代,認准造型是關鍵 

   

  古玩愛好者可以通過天藍釉瓷器的造型對天藍釉瓷器的時代加以區分。在康熙時期,天藍釉瓷器造型既有古拙風貌又顯得豐實秀麗,小件器物俊秀典雅。後世仿造者往往形似而失去其古拙風貌。常見有梅瓶、直頸瓶、膽瓶、菊瓣瓶、螭耳尊、花觚、缸、筆洗、水盛、盤等;而雍正時期天藍釉瓷器造型特徵趨於纖巧秀美,線條較康熙時期顯得更加柔和嫵媚。常見品種有橄欖笢瓶、錐把瓶、弦紋瓶、天球瓶、象耳瓶、花觚、缸缽、碗、葵瓣洗、杯、碟等;乾隆時期的天藍釉瓷器造型規整,線條自然流暢。但不及康熙時古樸典雅,也不及雍正時纖巧秀美。常見有天球瓶、錐把瓶、蒜頭口瓶、花觚、筆洗、缸、盤、碗等。其中天球瓶的頸部比雍正時期稍長一些且略粗,錐把瓶的腹部不及雍正時期豐滿。碗的弧度較雍正時更大一些,且圈足加大;到了嘉慶、道光貌時期天藍釉瓷器造型及線條基本能保持與乾隆時期一致的風貌,只是到後期稍顯笨拙粗略。見有賞瓶、罐、井字方洗、石榴尊等;光緒時期天藍釉瓷器總體上造型更趨於笨拙,線條不夠柔和生動。更有甚者形製不夠規整、對稱。見有花觚、花盆、盤、碗等。



  在器型鑒別方面,我們不用去刻意記住每個時期都有哪些器型品種,而是要從整體上把握造型規律,以及上述五個時痔期器型變化的線索。培養感性認知上的全局意識。把握規律是我們識別器物真偽和正確斷代的必要條件,在此基礎上方可做出投資準備。依據目前市場來看,天藍釉瓷器在清代單色釉瓷器中雖不是最受推崇的,但尚能保持較高的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不失為收藏的良好選擇。在未來的市場中,仍有較大的升值潛力。特別是晚清咸豐、同治、宣統三朝,由於存世量極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其收藏和經濟價值超過康雍乾時期同類器物的可能性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