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項目:中國近代現代書畫,日本美術,瓷器,玉器,鼻煙壺,鎏金佛,雜項,古董家具等。完整性,藝術性,稀有性及時代性,是本店對於文物鑑賞所秉持的四項原則。自創店以來,一直本著永續經營理念,誠信提供顧客值得收藏的文物。 本店營業時間:下午兩點半至晚上十點半。 負責人:張小姐 特助:施小姐 命理顧問:顧廣文老師 法律顧問:稟誠聯合法律事務所
2011年11月25日 星期五
品味中國四大印石
2011年11月24日 星期四
古代玉璧的風格特徵
玉璧是古人祭祀活動中的一種禮器。古人認為天圓地方,而天又是蒼色(青色),故「以蒼璧禮天」。璧是一種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狀圓形玉器。穿孔稱作「好」,邊緣器體稱作「肉」,《爾雅‧釋器》《說文》釋璧均為「肉倍好」,即璧的兩邊玉質部分相加之和等於璧的中央孔徑的一倍。由於出土的和傳世的玉璧絕大多數並不符合這個規定,所以文物界、收藏界一般將體形扁平,周邊圓形,中央有孔,且邊大孔小的器物均稱之為璧。
考古發現,玉璧最早產生於距今約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的眾多遺址、墓葬出土最多。這時期的玉璧由於受切割工具的限制,形制不太規整,或者是外周不甚圓,有的幾乎近似方形;或者璧體厚薄不均勻,璧面不平,有的留有切割痕跡;或者兩面的寬度不一致,一面的直徑略大於另一面:或者穿孔略微打偏,孔邊有斜坡。這期間的玉璧表面光素無紋。打孔有對鑽、單面鑽兩種,使用對鑽法打孔的,穿孔中留有台痕。紅山玉璧肉的邊緣均呈薄刃狀。良渚玉璧外緣薄,內緣厚。古玉璧由於年代久遠,璧體有不同顏色的沁色,紅山文化玉器天然沁較輕,沁色也較少,僅有紅褐色、水銹和灰黑等色。良渚文化的玉璧沁色多為霧狀的灰白色。原始社會的玉璧玉質一般是青玉、綠玉、灰白玉、淡黃玉。有學者指出,紅山文化玉器所用玉材為「老岫岩玉」,或蛇紋岩。大汶口、龍山、良渚等諸原始文化分布區所出土的玉器,楊伯達先生在《中國玉器全集》中指出,「大多是用硅質、石英、透閃石、陽起石等玉材制成」。
商周時期為玉璧的發展時期。由於生產力的發展,而玉璧又成為貴族階級專用的禮器,這時期的玉璧均為圓形,璧面切割平整,內外緣厚度相當,外緣邊稜為圓角,兩面對鑽打的孔一般都很規整,沒有了新石器時代那種粗獷的風格。商代玉璧以不透明的青綠色玉為主,或為牙黃色。多素面無紋。三星堆遺址曾出土一枚商代晚期的璧面碾琢出數組同心圓凸紋的玉璧。西周大璧無紋,小璧則有雕琢精美的紋飾,紋飾題材主要為龍、鳳、鳥紋等。常用一寬陰線與一細陰線相結合的手法刻出璧面紋飾。寬陰線斜挖成一面坡形狀,紋飾弧線較多,線條自然流暢,動物造型優美。所用玉材為新疆青玉、碧玉、白玉及岫岩玉和南陽玉。
春秋戰國時代,由於禮制衰落,玉璧開始大量被用來作佩飾玉和殮葬用玉,還有作為禮儀場合手執的信物。由於玉器用途的擴大,使用者的範圍擴展,這個時期的玉璧有了創新和發展。這時期的玉璧多用新疆的青玉、白玉、碧玉等。佩帶用的璧一般直徑10厘米以內,不殮葬用或作為禮器用的璧直徑則在15—25厘米之間。春秋時期的玉璧,璧體均較薄,厚度在1厘米左右,輥工規整,打磨光亮。不少彩用浮雕法,上雕龍首紋、蟠虺紋等。戰國時期有的玉璧表面分成—二或三區同心圓紋帶,內外區琢成一首雙身龍紋,中區保留著傳統的穀紋。內外邊沿用陰線刻出,剖面呈三角立稜狀。這時期的玉璧在制作上出現了很多創新。比如,創造出了出廓玉璧,即在內孔或外緣上鏤雕出生動的動物形象;又如,裝飾紋飾繁雜,流行蟠螭紋、蟠虺紋、勾雲紋等,後期創造出穀紋、蒲紋,並與龍鳳紋、獸紋等占據了主導地位。穀紋、蒲紋排列整齊,顆粒小而密,穀粒似螺旋,頂部較尖,穀尾直彎、左彎、右彎多變,玉璧邊線窄而高,內側呈斜坡狀。乳釘紋璧的乳釘呈凸起的圓粒,璧的邊緣較寬。同時出現了兩組到三組不痔同紋飾帶狀布局的組合紋。雕刻技法普遍運用粗細陰線結合法。粗線條少,細線條多,且線條有毛口(即刻花紋線條時在線條邊緣留下很多刀痕)。刀工鋒利挺拔,刀痕較深,轉角尖銳。飾繩紋的內外立邊均規整,邊緣明顯,繩紋挺直有力。穀紋乳突飽滿勻稱,穀紋是在乳釘紋上加刻陰線而成。
西漢玉璧的風格,沿襲了戰國的風格而又有變化。玉質仍以白玉、青玉、碧玉為主,但璧的形體加大,有的直徑達30厘米直至50厘米以上。透雕的龍、鳳、鳥紋較多。漢代玉璧邊沿加寬,立緣剖面呈方形,明顯不同於戰國時的三角形立緣。璧上的穀紋、蒲紋顆粒大而稀疏,起凸很淺,穀粒上部較渾圓。同時,組合紋飾更為流行,有的還飾以吉祥文字。許多玉璧的璧面分為內外兩區紋飾,一般內區為蒲紋或渦紋,外區為龍紋或鳳紋,還有少數較大型的玉璧,璧面紋飾分為內、中、外三區,分別琢有雙身龍紋、鳳鳥紋、蒲格渦紋。到了東漢,玉璧璧體加厚,外緣立面略有弧度,但數量漸少。外緣有透雕附飾的玉璧較為流行,附飾中有的是吉祥語銘文。有的璧面紋飾也分為內外兩區,內區為渦紋或蒲紋,外區為獸面紋或鳥紋,游絲毛雕富有特色。東漢以後直到隋、唐,玉璧更是少見。翻看一下楊伯達先生主編的《中國玉器全集》,找不到這時期具有代表性的玉璧。
宋代以後仿擬古器之風興起,於是仿戰國、兩漢的玉璧也隨之出現。宋代玉璧,邊沿呈圓形轉角,不見鋒稜,所仿穀釘稠密模糊,穀紋旋轉力度不足,穀尾呈圓脊形,與戰國穀紋用細陰線不同。蒲紋中的三角稜大小不等,稜角疲軟,線槽底內失光,槽溝深而粗,斷面呈「U」形,線邊寬窄不一。刻有龍螭紋的玉璧,龍螭分叉長尾,叉尾內卷,具有宋代龍螭紋的特徵。所用的玉料多為白玉、青玉,也有黃玉及獨山玉。
元代玉璧小型居多,圓形不少,供佩帶用。多數只在一面雕紋飾,璧形厚重,穀粒稀疏,排列列無規律。璧面雕琢動物的,動物具有元代工藝的風格特徵。元代玉雕刀工粗糙,用刀較深,刀鋒常有出廓現象,但鏤雕也有精美之作。
明代玉璧數量較多,品類繁復,加工不精,玉質多為青玉、白玉,還有少量碧玉。器體大都比較小,常見凸雕蟠螭紋,也有飾穀紋和雲紋者。乳釘紋顆粒圓而大,略扁,周圍往往留有管形鑽套鑽的痕跡。明代玉璧主要為佩帶之用。玉器專家李久芳先生指出:在明代,「歷史上那種大型的刻穀紋、蠶紋、蒲紋和龍紋、鳳紋、獸面紋的玉璧,則很少出現了。」明代玉璧上的螭紋、乳釘紋的圓彎處均呈方折,內圓中顯硬直。刻工一般草率、粗獷,陰刻線彎角處有毛絲外露的所謂「繩腳」。
清代玉璧以新疆白玉、青玉為主,還有碧玉、墨玉。這一時期無論朝廷、官方、民間,都流行繫璧。該代玉璧小型較多,璧身較厚,穿孔較小,出現了中間帶環套的雙聯璧。玉璧上的紋飾出現了幾何紋圖案、吉祥圖案及人物圖案,寫實性較強。清代乾隆時期仿古的玉璧逼真,而且精美。故宮博物館研究員、玉器專家張廣文先生指出:「清官所製玉璧,很大部分仿照漢代作品,主要是穀璧、蒲璧和變形獸面紋璧。穀璧和蒲璧,在造型和工藝上竭力追求漢代特點,但不加作舊處理。變形獸面紋璧則不然,鼻、目表現得更細致、更復雜,面部還增加了變形雲紋作裝飾,給人以一種似漢而非漢的感覺。這類玉璧種類較多,最常見的有兩種,一種依漢璧樣式,璧中部以—周繩紋為界,界內雕蒲紋或穀紋,界外雕四組獸面。另一種是在璧內上直接雕仿漢獸面紋或四靈紋。」(《文物鑒賞叢錄——玉器(二)》第217頁)清代後期,玉璧的質料較差做工粗糙,只求形似,不求工精。
玉璧,尤其是戰國、兩漢和明、清的玉璧,世人倍加喜愛珍重。但是,現在偽製的古玉璧充斥市場,這就不得不引起收藏者、愛好者的注意。筆者也曾多次買過仿古玉璧,深受其害。從吸取教訓方面來講,收藏古玉璧,務必掌握古玉璧在不同時代的不同風格特徵。看到一塊古玉璧,首先要看它的整體形象,其次是看它的工藝技法,再次是看玉質沁色。偽製的玉璧,整體形象往往結構雜亂,比例失調,形體拘謹,生硬板滯,線條不暢,缺乏活力,重心不穩。工藝技術方面往往刀法生硬,刻劃失真:或者線條軟而無力,或者結構含糊,細節交代不清,浮雕層次不強:或者有形無神,或者刻意寫實。在玉質沁色方面,玉色不純,多為雜玉,灰暗枯澀。沁色浮於表面,不是無過渡色,就是色彩太新太艷,或者位置太巧,沁得太有規律:或者層次單一,生硬刻板等。總之,識別偽玉,只有多看實物,多看圖譜,才能較為準確地區分真假,從而準確地把握不同時代的風格特徵。
2011年11月18日 星期五
玉器上的螭
2011年11月14日 星期一
2011年11月5日 星期六
淺談天藍釉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