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0日 星期五

漢寶古美術 謹賀新年



 


 



轉眼之間,已走至年末,

在這樣寒冷凜冽的日子裡,

各位親愛的朋友們,

酒越久越醇,朋友相交越久越真;

水越流越清,世間滄桑越流越淡。

 

 

同時也希望各位好友們,

在新的一年裡龍吉龍利!龍氣沖天!

體健如龍!運勢如龍飛!

氣勢磅礴衝過一整年哦!

 

 

另,春節不打烊,過年期間照常出貨,

漢寶在線上陪您一起過春節哦!

 

 



漢寶古美術 謹賀新年

2012年1月15日 星期日

竹雕筆筒賞析


 






 

 

 


  筆筒是中國古代除筆、墨、紙、硯以外最重要的文房用具,大約出現在明朝中晚期。筆筒因使用方便,很快就風靡天下,至今仍盛而不衰。



  老筆筒材質多樣,有瓷、木、竹、漆、玉、牙、紫砂等。



  明代以前傳世的竹刻筆筒甚少,一則是缺少知名的刻工,二則有些器物上沒有刻工姓名,加之竹制品本身不易保存,難以見到出土之物,故具體年代極難定奪。



  明代中葉之後,竹刻名家輩出,竹刻器物由實用型開始向實用和欣賞二者兼備的類型轉變,竹筆筒也在此時應運而生,並逐漸成為收藏者的心愛之物。明代竹刻名家有朱松鄰、朱小松、朱三松祖孫三代,以浮雕和圓雕的深刻法創竹刻嘉定派;有濮仲謙,以不事精雕細琢,只就其天然形態稍加斫磨的金陵派。清代竹刻名家有張希黃,創留青竹刻技法,為竹刻浙派的代表;吳之璠,刻工圓潤,尤善浮雕;還有封錫祿、鄧浮嘉、周芷巖、尚勳、潘老桐等人。就傳世的明清筆筒看,有光素器物,不加雕飾以本身的紋理和色澤取勝,樸實無華,素雅大方,但相對來講,工藝韻味稍差,為藏者所不重。有精心鏤雕器物,如竹雕松鶴筆筒,為明代朱松鄰所刻。筒式,筒身雕有老松一截,老干橫披,癭節密布。老樹旁另有小松,盤旋曲折,松針纖細,枝葉繁茂。刀法洗練剔透,層次分明,重重疊疊,起伏而多變,為明代竹刻之精品。深刻法亦為明代筆筒刻法之一,其典型特徵是紋飾全部陷入地之中,有時下剔幾達七八層,運刀如筆,玲瓏剔透。如竹雕白菜筆筒,為明代竹刻名家朱三松刻制。筒式,色澤棕紅,筒壁刻有白菜兩棵,葉片或挺或伏,葉脈清晰,一只螳螂伏在菜葉上。其刀法為陷地深刻,菜心陷地最深,線條婉轉流暢,頗見功力。明代竹筆筒還有浮雕一種,利用深淺不同的刀法,表現出紋飾的層次感,雕工精細,有古樸典雅之美。竹雕園林人物筆筒為明代典型的浮雕器物,筒式,下有矮足,色澤棕紅。筒身用深淺不同浮雕手法,刻畫出庭園、花樹、山石及人物。刀法粗獷勁挺,人物表情傳神。明代竹筆筒中有留青一派,所謂的留青,也稱貼簧、文竹、竹簧,經煮、曬、壓,膠合或鑲嵌在木胎及竹胎器上,然後磨光,再在上面雕刻紋飾,由於簧色潔淨無瑕,有如象牙。竹雕仕女筆筒,為明代器物,紋飾采用了平刻淺雕、留青等多種技法,畫面簡潔明快,雖然從雕琢的工藝上似乎不及鏤雕、高浮雕精湛,但古樸之中別有韻味。 



  清代竹刻藝術高度發展,竹刻名家層出不窮,而竹筆筒更是文房中不可或缺之物,這也是清代竹筆筒傳世品甚多的基本原因。清代竹刻筆筒繼承了明代的優良傳統,如清初的吳之璠在繼承嘉定三朱的同時,而以淺浮雕突出主題,特別是留空為背景之法深得北魏浮雕之神韻。竹雕御馬圖筆筒,為吳之璠所作,外壁以淺浮雕刻出馬的身軀,四蹄具有深淺不一的立體感,而陽刻的人物眉眼清晰,動感強烈。特別是馬的眼睛嵌入半透明的深褐色犀角,突出了康熙時期畫龍點睛的雕刻特徵。清代竹筆筒中的透雕工藝極為精湛,畫面層次感極強,雖盈握之器,景致深遠。如竹雕竹林七賢筆筒,為清初顧玨所作,器身人物眾多,神態各異,茂林修竹,小橋流水,刀法精純,尤其是鏤空雕出的竹枝遠近有別,更顯竹林的幽深,為清代竹刻筆筒中的精品。清代竹刻留青筆筒以大量留白之法表現畫面的淡遠清秀,在清竹刻筆筒中別具一格。竹雕山水人物筆筒,為張希黃所作,畫面疏密相間,構圖極為精巧,刀法細膩,線條流暢。天水之間的大量留白,有明清山水畫的意境。












2012年1月12日 星期四

說墨



 

  作為文房四寶之一的墨,中國人已經使用了數千年。



  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就有用石墨、朱砂書寫的。漢代紙料發明後,用石墨作書已感不適,一種以漆煙和松煤為之的丸狀墨產生了,這是日後用墨之濫觴。西元4世紀三國魏時,韋誕製出了超乎尋常的好墨,“仲將之墨,一點如漆”。到了晉朝,發明用膠配製,墨的品質又提高了一大步。西晉陸機《平復貼卷》墨汁晶瑩,書法樸拙,用禿筆,綜合體現了書寫工具改革的成果。唐代是我國歷史上文化交流最為廣泛的王朝之一。唐朝設官置廠專事造墨,墨官祖敏,研究朝鮮進貢的松煙墨的製作經驗,多方取材配方,採用古松煙與鹿角膠煎膏和成製墨的方法,聞名於天下。從石墨的使用到人工造墨的出現,經歷了一千多年的時間。五代南唐後主李煜是一位熱衷於書法繪畫藝術的君主,在他的提倡和支持下,奚氏父子製出的佳墨,“豐肌膩理,光澤如漆”,得到李煜的賞識,賜奚氏姓李,世稱“李廷珪墨”。到了宋代,不但有了松煙墨,還創製了油煙墨。名工輩出,佳墨繽紛。文人以書法為重,故視墨為寶,取墨甚嚴,辨墨亦精。因此,宋墨已至盡善盡美的境地,足以輔助大書法家,大畫家垂名千秋。宋人名跡之流傳於今日,仍能見其藝術的輝煌,名墨之作用功不可沒。明代是製墨業上最光輝、最有成就的朝代。先進的“桐油煙”與“漆油”的製墨方法被廣泛應用,帶有裝飾形式的成套叢墨“集錦墨”的出現,受到普遍歡迎。清代製墨業雖及不上明代的規模,但康、乾二朝均善於書,對墨的製作極為注意,所以禦製名墨,精絕千古。嘉、道以後,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墨的生產就逐漸走下坡路了。

 

  墨給人的印象似稍嫌單一,但卻是古代書寫中必不可缺的用品。借助於這種獨創的材料,中國書畫奇幻美妙的藝術意境才能得以實現。墨的世界並不乏味,而是內涵豐富。作為一種消耗品,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現於今者,當十分珍貴。   

 

  在人工製墨發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來做為書寫材料。墨的發明大約要晚於筆。史前的彩陶紋飾、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簡牘、縑帛書畫等到處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遺痕。文獻記載,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繩(木工所用)、墨龜(占卜)也均曾用墨。經過這段漫長的歷程,至漢代,終於開始出現了人工墨品。這種墨原料取自松煙,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後來用模製,墨質堅實。據東漢應劭《漢官儀》記載:“尚書令、僕、丞、郎,月賜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愉麋在今陝西省千陽縣,靠近終南山,其山右松甚多,用來燒製成墨的煙料,極為有名。   

 

  從製成煙料到最後完成出品,其中還要經過入膠、和劑、蒸杵等多道工序,並有一個模壓成形的過程。墨模的雕刻就是一項重要的工序,也是一個藝術性的創造過程。墨之造型大致有方、長方、圓、橢圓、不規則形等。墨模一般是由正、背、上、下、左、右六塊組成,圓形或偶像形墨模則只需四板或二板合成。內置墨劑,合緊錘砸成品。款識大多刻於側面,以便於重複使用墨模時,容易更換。墨的外表形式多樣,可分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邊墨。   

 

  中國畫的用墨也是很講究的。墨分“油煙”和“松煙”兩種,油煙墨用桐油或添燒煙加工製成;松煙墨用松枝燒煙加工製成。油煙墨的特點是色澤黑亮,有光澤:松墨的特點是色烏,無光澤。中國畫一般多用油煙,只有著色的畫偶然用松煙。但在表現某些無光澤物如墨蝴蝶,黑絲絨等,也最好用松煙。中國畫的墨,一般是加工製成的墨錠,我們在選擇墨錠時,就要看它的墨色。看墨泛出青紫光的最好,黑色的次之,泛出紅黃光或有白色的為最劣。磨墨的方法是要用清水,用力平均,慢慢地磨研,磨到墨汁濃稠為止。用墨要新鮮現磨,磨好了而時間放得太久的墨稱為宿墨,宿墨一般是不可用的。但也有畫家喜用宿墨作畫,那只是個別的。   

 

  我們現在有多種書畫用墨汁,如“中華墨汁”、“一得閣”、“曹素功”等,可以代墨使用。












 

本文內容節取自於此


2012年1月10日 星期二

鑒硯絮語





 


 


  古硯亦存在真偽和優劣問題,判斷年代,鑒別真偽,品評優劣同樣是需要研究的。一般來講,優劣易識,真偽難辨。硯台是一種包括文學、歷史、繪畫、書法、雕刻等的綜合藝術品,它表現在造型、質地、紋飾、款識、裝潢等各方面,這幾方面都存在著真偽與優劣問題。由於每方古硯的具體情況不盡相同,故而不宜定其哪一條為主要或次要,還要視具體情況進行分析。本文就古硯鑒別真偽問題談點粗淺體會。







  造型



  造型即硯台的形狀。在研究硯史時可以概括出每一個時代的主要造型。掌握了這些,當遇到硯台時,則可初步從硯形上劃分出它是哪個朝代的作品。一般來講,唐、宋以前的硯形區別比較明顯,而明、清時期的硯形則比較接近,有時不易區分,可以借助其他方面來定其年代。這裡要注意的是貌昜仿造古代造型,做舊以冒充古物的現象。現代工藝昜美術工作者仿古之作,無可非議,但不能做舊冒充古代作品,以假亂真,這就要仔細觀察它的各個方面,刀口是否生澀,紋飾和硯的年代是否合套。當然這些方面也可以做舊,這就需要有敏銳的觀察力。有一次某藏硯者持一四足長方硯,硯池上端有立體雕刻,來者說是六朝,但給人的初步印象是新作,尤其是立體雕刻無一點古樸跡象,硯身的包漿為塗蠟所為。



  前一時期還出現過許多大硯,奇大無比,有的人用車拉來聲稱是舊藏,有的則以號位計量。這些硯先不說它的紋飾如何,就硯台本身是書案上的研磨器具來講就有悖情理,它不能占半個桌子或整個桌子。即使在清代硯已逐步演變成玩賞品、陳設品,大硯也是少數,而且歷經千百年轉移,碩大之物毫無損壞,似乎不太可能。目前,市場上出現了大硯、大墨恐怕和我們紛繁的時代及人們的思緒不無關系,它是否受到社會上某些「大」、「長」的影響呢?



  硯的年代也可從「殘損」、「風化」的程度來斷定。破舊不能說明它的年代久遠,完整不見得年代近。舊硯保存得好,秘不示人,就少有風化、殘損之可能,而且完整無損還是給硯台定級的標准之一,否則,人們收藏了一堆破硯,其價值要大打折扣。







  質地



  硯的材質有本身優劣及替代問題。優劣的問題比較好解決,材質細潤如膚,石品豐富為優,粗糙為劣;泥質要堅潤耐磨,疏鬆滲水者不可取。目前出產硯石的地方很多,但為打開銷路,常見冒充名硯材之名,紫色石材均稱之為端石,綠色石材均稱之為綠端、洮河石、松花石,疏鬆的黃色石稱為澄泥。其實,只要硯材好,何必以它石之名掩己之優?就以本來產地命名有何不可?久而久之,使用者定會認可,必定名顯於世。解決的辦法只有以原產地的石材作為觀摩的標本,並閱讀有關資料,熟悉各種主要石材的特徵,掌握分辨石材種類的技能。當然,目前出現的新石材,認識它,掌握它,也是非常必要的。同樣一種石材,古代與現代亦有所不同。古代硯由於經歷久遠,受自然或人為的溫度、濕度及其他因素的浸漬,會形成一層保護層,一般古物均有這種情況,習慣稱之為「包漿」,而現代石材仿造古物,就不易仿製出它歷經滄桑的面目。「包漿」也有仿製的,但均浮在表面,像塗了層顏色。







  紋飾



  硯上的紋飾雕刻,從古代到近代,總的趨勢是由無到有,由簡單到復雜,紋飾越來越繁縟,雕刻越來越細膩,晚期則又顯示出地區特點。紋飾上的最大問題是後刻紋飾。原裝原刻,是在製硯時與硯形製作及花紋裝飾一次完成,這種硯經過若干年後,它的紋飾不會與硯格格不入,不會給人以硯是硯、花紋是花紋的兩種感覺。如果硯的製作與紋飾非一次性雕刻,則屬於後作紋飾。古硯在流傳過程中,有的人為了增強藝術效果,提高硯的身價,將硯加以美化,反而畫蛇添足,不但增加不了硯的價值,還會降低硯的價值。鑒別者除了要看刻花刀口是否生澀,包漿是否滲入,還要看所刻花紋是否與硯形時代相符,更是借鑒同期其他藝術的風格特,如石刻、玉雕等等。例如漢代龍形蓋鈕三足石硯,其雕刻是漢代石刻簡約、概括、質樸的風格,如果刻上清代龍紋及紋飾,則不倫不類,一看便知是後作紋飾。







  銘文



  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硯銘包括器物的雅名、收藏款識、記事、詩詞等。除了硯堂用於磨墨,水池蓄水不能銘刻,其他部位均可作銘文。有關銘文方面的知識,諸方家有許多論述,不再贅述。這裡主要談一下鑒別方法。凡經名人收藏、署款,均可提高硯的身價,而且銘文的書體及內容還是劃定年代的依據,故而某些人為了抬高其身價,常以偽造名人款識,欺世盜名,給後來鑒別者增添許多麻煩。對待銘文要注意以下事項:



  從硯的優劣看銘文的真偽。名人硯、名收藏家藏硯、御硯,質優銘精。銘文大多可以確認。反之,粗俗不堪的硯刻上顧二娘款、或某大名頭,則多數為偽銘。



  審視硯的製作年代與署款者所處時代的關系。署款者所處的時代可以比硯台製作年代晚,而絕不能比硯台製作年代早。例如唐硯上有清代、甚至現代人銘均可,說明它的流傳經歷。



  注意同姓名署款者的選擇。遇到需要查閱工具書的同姓名者要結合硯形進行選擇。在查閱字號索引之類的工具書時,有時會發現同姓名、同齋堂、同別號者甚多。如《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中別號惺齋者有宋代、清代、近代4人。這就要結合硯形看4人中哪一個更為貼切。如果硯形是清代,就要在這4人中清代人中尋找;如果這4人都是清代,那還要看銘文的內容與銘者生卒、籍貫、經歷等各方面加以分析,尋找接近者,不能像買蘿蔔白菜一樣,揀大個挑。



  注意銘文的書體。一些篆刻家作硯銘時,大多自行操刀。而大部分收藏者是請匠人鐫刻,藏者是督刻。盡管如此,字跡亦不能離譜太遠,或拙劣不堪。銘者的字跡如果能用它的其他作品對照,最好借助參照,除個別情況外(如代筆),不能與銘者筆跡離譜太遠。沒有參照物,還要看字的時代風格。



  如果有紀年,最好查一查銘者的生卒年月,出生年齡比紀年晚的不太可能銘硯,當然尚未出生或已去世就更不能銘硯。曾見一有乾隆某年某人銘硯,經查此人生卒,硯上的年份是銘者死後多年,顯為偽銘。



  眾多名家在一方硯上作銘,則要注意它們的排列,字跡是否雷同,刀法是否接近等。



  銘文的筆跡亦有包漿,不能生澀、露白渣,作的包漿與陳年的包漿大相徑庭。



  上述諸項,只是一些常遇見的問題,實際中還會有許多問題出現,要再三斟酌,達到合情合理,不能一見銘款就認為是真。







  裝潢



  硯台的外包裝亦是不可忽視的方面。硯盒不僅有著保護硯台的功能。也往往帶有時代感和收藏特徵,亦是鑒定硯台的輔助依據。清代尤重裝潢盒的美化,甚至喧賓奪主,硯盒有時就是一件工藝品。有的大收藏家作的硯盒有一定格式特色,遇見同樣的多了就可以認識它。有的收藏者不忍心在硯上刻銘題跋,於是施於囊匣之上,這種囊匣就有很重要的資料價值,是鑒定硯台的輔助依據,即便有損,也不能拋棄,要保存。關於硯盒大約有幾種情況需要注意:原配盒,硯與盒同時製作;早年收藏者作盒;舊硯作新盒,把新盒做舊,冒充原裝;舊盒作新硯冒充舊硯。前兩種情況可無須用力,而後兩種情況則需注意。現在作盒子冒充原裝或舊盒子裝新硯無非是想抬高硯的經濟價值,故而要仔細觀察硯台放在盒子裡是否合適,是否緊的拿不出來或硯在盒子裡亂動,盒底有無與硯長期接觸的印痕,有無墨銹,盒子有無包漿等等。



  總之,上述各項均要合情合理,統一和諧,才能作出比較確切的結論。












2012年1月7日 星期六

清 藏傳 銅鎏金吉祥天母座像












 


  此尊吉祥天母尺寸24cm*10cm,高度28cm,重量4203g。


 


  吉祥天母(藏文拉丁轉寫:Palden Lhamo 又作 Penden Lhamo,漢譯班達拉姆)又稱大吉祥天女、善女、瑪哈嘎哩,是藏傳佛教的女相護法神之一(藏傳佛教女性護法神眾多,如:長壽五姊妹、一髻佛母......等),是拉薩城和達賴喇嘛的守護神,她是印度教女神 Shri Devi 在藏傳佛教中的憤怒化身。在藏密中,吉祥天母極受崇奉,影響深遠。 


 


  在描繪吉祥天母的唐卡上,皮膚呈藍黑色的吉祥天母側身騎在一頭白騾上,穿行在一片血海中。她右手揮舞著她親生兒子的骷髏,左手端著一隻盛著人血的人頭骨,身下的鞍則是用她兒子的皮做成。根據記載,因為她的兒子拒絕同她一起降服於佛教,班達拉姆親手殺死了他,並剝下他的皮。


 


  每年藏歷十月十五日是吉祥天母節,藏語稱「白拉日卓」,由木如寺全體僧眾向拉薩大昭寺的護法王尊吉祥天女舉行隆重的例行年祭。


 


  「吉祥天母節」,藏語稱「白來日追」,又稱「仙女節」,關於這個節日的起源,藏族民間流傳著這樣的生動傳說:大昭寺的守護神母瑪索傑姆的大女兒白拉姆放縱自己,母親咒她一生不得一個丈夫,即使有也只能一年見一面。母親的咒願實現了,白拉姆的情人住在拉薩河南岸的赤僕宗贊,每年只能十月十五日相會一次,這天許多人都會焚香、施食,尤其婦女們刻意梳妝打扮,每遇到一個男士都可以伸手要捐給仙女的錢物。 西藏群眾喜迎「吉祥天母節」。


 


  十五日清晨,來自各地的藏族善男信女紛紛聚集到大昭寺門口向護法主尊文武吉祥天母敬獻哈達,西藏僧俗群眾迎來了一年一度的「吉祥天母節」。


 


  據瞭解,「吉祥天母節」活動從14日就開始了。14日清晨,大昭寺的吉祥威猛天母(白拉姆)面具的模擬像被僧眾迎請到大昭寺圓頂廊下,黎明時分沐浴。晚上,僧眾將天母像迎請至覺吾(釋迦牟尼)佛殿,與吾佛對面趺坐。


 


  十五日清晨,旭日初升,喇嘛們用頭頂著天母像來到八廓街。這時來自各地的善男信女紛紛向天母敬獻哈達。天母像隨後來到八廓東北的甘丹大經桿處,由拉薩土地神恰赤從噶瑪夏前來向天母敬獻哈達、頂戴敬禮。此後逐次至八廓東南街與天母妹妹東贊傑姆相會,並將天母像面朝拉薩河南岸的赤仆地,同時赤仆地也有僧人將宗讚的塑像面朝北,表示兩相會面之意。最後返回大昭寺,迎坐在原來的寶座上。


 


  在中國佛教,「吉祥天母」則是指出自於《金光明最勝王經》裡頭的菩薩-「大吉祥天女」(又名「善女天」),中國佛教在每天早課中都會諷誦她的咒語,祈求諸事吉祥,而在特定的大法會中,則會舉辦「齋天」,準備上好的供品法食,宴請大吉祥天女等二十四位天神。


 



 


  ※以上內容轉載自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