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30日 星期日

書畫名家 西山逸士 溥儒/溥心畬 鍾馗訓鬼圖







畫心尺寸46cm*91.5cm。




畫家簡介

  溥儒﹝1896 ~ 1963﹞

  溥儒,字心畬,號西山逸士,清道光皇帝的曾孫,恭親王訢的孫子,載瀅貝勒的次子。因此,當他成年後的書畫作品上,常常用「舊王孫」印章或署名。

  溥儒從小就跟隨宮廷畫家學習書法,臨摹家藏各代名家墨蹟幾盡。青年時代到德國留學8年,獲得生物和天文兩博士學位後返為中國。然後就隱居在北京西山的戒檀寺,潛心研心丹青,謝絕一切交際,前後長達 10 年之久,故取號「西山逸士」。

  溥儒的山水畫宗法宋元,以淡雅見長,較少烘染,著重線條鉤摹。繪畫不圖功利,無一點「商品氣息」,整個畫面充滿著一種和諧的靜謐之氣。他初次在北京舉辦個人畫展就一鳴驚人,贏得美術界人士的肯定。30年代中期與張大千齊名,以他們的山水畫成就分峙南北畫壇,被譽為「南張北溥」。在北京,他的山水畫則被推崇是「國畫北派青綠山水正宗首座」。大陸淪陷後,移居臺灣,與張大千、黃君璧三人,成為台灣畫壇中的最傑出的國畫大師,被大眾稱為「渡海三家」。

清末民初 袁世凱 博施濟眾 書法橫幅



 
 
 
 
畫心尺寸174.5cm*46.5cm。




畫家簡介

  袁世凱(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字慰庭(又作慰廷、慰亭),號容庵,漢族,河南省陳州府項城縣(今項城市)袁寨人,故又稱袁項城。清末民初重要的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北洋新軍領袖,對中國近代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等方面的現代化以及中華傳統文化的恢復作出過重要貢獻,被稱為中國近代陸軍之父,是中國司法近代化的奠基人,對中華民國的成立起到關鍵作用。曾任清朝內閣總理大臣、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和中華民國大總統等職。

  袁世凱於清末投身行伍,後隨軍赴朝鮮參與平定壬午軍亂,又在朝鮮甲申政變中指揮軍隊擊敗日本,後被清廷委以重任,回國後組建新軍,襄贊洋務運動及清末新政,自道員、總督、巡撫累升,至入值軍機處,甚至內閣總理大臣,成為清末頭號權臣,當政時期積極發展民族實體經濟。辛亥革命期間,袁世凱用和平手段迫使大清皇帝遜位,是大清帝國的直接終結者,在他的襄助下,中華民國得以成立,並當選為中華民國首任正式大總統。

  但共和立憲政體的民國因事權牽掣造成的紛擾對積貧積弱、亟待發展的中國頗為不利,再加上當時的政局亂象及部分中外學者力諫變更國體等多重因素影響下,袁世凱最終選擇建立君主立憲政體,於1916年籌備建立年號為洪憲的中華帝國,稱洪憲帝,未能成功。於同年6月6日逝世,受國葬禮遇,葬於河南安陽洹水北岸袁林。

2014年3月29日 星期六

中國近代山水畫大家 傅抱石 水墨 草堂對奕圖







畫框尺寸59.5cm*190cm,畫心尺寸47cm*127cm。

畫家簡介

  傅抱石﹝1904 ~ 1965﹞
  
  傅抱石是現代山水畫大家,人民大會堂的巨幅山水畫《江山如此多嬌》便是他與關山月合作的傑作。

  傅抱石原名瑞麟,號抱石齋主人。生在江西南昌。傅抱石出身貧寒,少年時代在瓷器店裏當學徒,因體弱多病而被辭退。在家中附近的裱畫店裏有位左師傅成為傅抱石的啟蒙老師。這位元左師傅專門複製石濤的作品,能在小桌上畫大畫,把一大張紙卷起來,畫一點放一點,雖然是局部接局部地畫,但整體看絲毫不差。少年的傅抱石不但從左師傅那裏學到了繪畫技能,而且認識了古代大師石濤。他自號〝抱石齋主人〞,後來乾脆改名叫傅抱石。

  他在1926 年畢業於江西省第一師範學校藝術科,留校任教。青年時期的傅抱石曾得到徐悲鴻的提攜,徐悲鴻幫他赴日留學,回國後他在南京中央藝術大學任教授。曾作過郭沫若的秘書,從事抗日宣傳。解放後任江蘇國畫院院長和南京師院教授。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美協江蘇省分會主席,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傅抱石生前著有《中國繪畫之研究》、《中國繪畫理論》、《中國山水畫人物技法》等。

  〝傅抱石紀念館〞建在南京,1990 年 10 月開館,由他的兒子傅二石任館長。

  傅抱石在山水畫上成就巨大,藝術上崇尚革新。他居住四川八年,創作發生了飛躍的長進,新中國成立後曾三次遠行寫生,推動了他創作的三變。長期深入體察真山真水,自然地擺脫了古人的筆墨。所繪雲煙迷霧,壯麗沈雄。創作章法不落常套,善於把水、墨、色融合為一體。在佈局上,他常將山峰的頂峰伸出紙外,或者頂著畫紙的上邊,不大留出天空,打破了傳統的格局,形成遮天蓋地的磅礡氣勢。他在滿紙上下充塞山巒樹木,形成〝大塊文章〞的結構。他還擅繪水和雨,獨創〝抱石皴〞法。他的人物畫也自成一格,大多以古代文學名著為創作題材。傅抱石只活了 61 歲,在國畫家中非常早逝。

晚清金石書畫名家 吳昌碩 水墨 壽桃圖 捲軸








捲軸尺寸56cm*224cm,畫心尺寸38.5cm*102.5cm。





畫家簡介

  吳昌碩(1844~1927)

  吳昌碩是晚清著名畫家,書法家、篆刻家,為〝後海派〞中的代表。吳昌碩的藝術貴於創造,他以書法入畫,藝術上別闢蹊徑。齊白石曾詩道:〝我欲九原為走狗,三家﹝指徐渭、朱耷和吳昌碩﹞門下轉輪來。〞

  吳昌碩原名俊,字昌碩,別號缶廬,苦鐵,浙江安吉人。吳昌碩的父親是個舉人,對金石篆刻甚有研究,吳昌碩從小受到薰陶。17 歲時鬧饑荒,他在外流浪5年,回鄉後刻苦自學詩、書、篆刻、創辦〝西泠印社〞,並被推舉為社長,30 多歲跟任伯年學習繪畫。日本人對吳昌碩極為推崇,專門鑄造吳昌碩半身銅像,贈西泠印社陳列。

  吳昌碩最擅長寫意花卉,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響最大,由於他書法篆刻功底深厚,他把書法、篆刻的行筆、運刀及章法、體勢融入繪畫,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獨特畫風,他自己說:〝我平生得力之處在於能以作書之法作畫。〞他常常用篆筆寫梅蘭,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筆力得厚老辣,力透根背,又縱橫恣肆,氣勢雄強,佈局新穎,構圖也近書印的章法布白,喜取〝之〞字和〝女〞的格局,或作對角斜勢,虛實相生,主體突出。用色上似趙之謙,喜用濃麗對比的顏色,尤善用西洋紅,色澤強烈鮮豔。   

  吳昌碩書法中篆書最為著名,他所臨石鼓文,參以兩周金文及秦代石刻,融合篆刻用筆。他的書法凝煉遒勁,貌拙氣酣,極富金石氣息。日本人稱讚吳昌碩為唐之後第一人,他 30 歲時求教於名重當時的畫家任伯年,以石鼓文的篆法入畫,任伯年拍案叫絕,並預言吳昌碩必將成畫壇的中流砥柱。 

書畫大家 張大千 水墨 黃山文筆峰







框尺寸126cm*66.5cm,畫心尺寸98cm*49.2cm。




畫家簡介


張大千﹝1899 ~ 1983﹞

  張大千,原名張正權,又名爰,字季爰,號大千,別號大千居士,四川內江人。他從小隨母親學畫,1917 年與兄長同赴日本京都,學習繪畫及織染工藝.1919 年返上海,拜曾農髯、李梅庵為師,學習詩文書畫,受石濤跟八大山人的影響很深。1927 年始遍游名山大川,包括黃山,峨眉山,敦煌。1929 任第一屆全國美展幹事,1933 年任南京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一年。1941 年至 1943 年間赴敦煌,臨摹敦煌壁畫,他描摹壁畫時,發現部分壁畫有內外兩層後便揭去外層以觀賞內層,被揭露後又抵賴辯解,且自稱對敦煌壁畫的文物保存也有相當多的 貢獻。1943年他出版的《大風堂臨摹敦煌壁畫》讓藝術界開始重視中國文物的保存和精華。

  張大千於 1949 年移居香港,1951 年移居阿根廷,1953 年從阿根廷移居巴西聖保羅,從此畫作開始聞名國際,包括法國羅浮宮也前來邀展。1956 年,他曾與畢卡索切磋同談。開始將西方抽象主義的理念應用到中國傳統水墨畫上,並發展出了潑墨山水的風格。1958年,被紐約「國際藝術學會」以「秋海 棠」圖,譽為世界偉大畫家。之後,他在 1969 年居美國,至 1977 年回臺灣定居,建摩耶精舍。1983 年過世,是為中國現代最重要畫家之一。

  張大千精鑒別,富收藏,曾出版《大風堂名跡集》四冊。詩文亦精妙。仍以書畫用力最深,於山水、花卉、人物無不精擅,畫藝蜚聲國際。早年專注於傳統筆墨,對 於石濤的畫尤見功力,其臨摹作品足可亂真。赴敦煌臨摹了石窟壁畫後,畫風轉呈豐麗細潤,嗣後成立一己風格,氣韻高雅,筆精墨妙,深得文人畫神髓。晚年畫風 再變,好用青及水墨作大潑墨。蒼莽不羈,淋漓盡致。

書畫大家 張大千 水墨 牡丹圖







框尺寸66cm*127.5cm,畫心尺寸50cm*95cm。




畫家簡介


張大千﹝1899 ~ 1983﹞

  張大千,原名張正權,又名爰,字季爰,號大千,別號大千居士,四川內江人。他從小隨母親學畫,1917 年與兄長同赴日本京都,學習繪畫及織染工藝.1919 年返上海,拜曾農髯、李梅庵為師,學習詩文書畫,受石濤跟八大山人的影響很深。1927 年始遍游名山大川,包括黃山,峨眉山,敦煌。1929 任第一屆全國美展幹事,1933 年任南京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一年。1941 年至 1943 年間赴敦煌,臨摹敦煌壁畫,他描摹壁畫時,發現部分壁畫有內外兩層後便揭去外層以觀賞內層,被揭露後又抵賴辯解,且自稱對敦煌壁畫的文物保存也有相當多的 貢獻。1943年他出版的《大風堂臨摹敦煌壁畫》讓藝術界開始重視中國文物的保存和精華。

  張大千於 1949 年移居香港,1951 年移居阿根廷,1953 年從阿根廷移居巴西聖保羅,從此畫作開始聞名國際,包括法國羅浮宮也前來邀展。1956 年,他曾與畢卡索切磋同談。開始將西方抽象主義的理念應用到中國傳統水墨畫上,並發展出了潑墨山水的風格。1958年,被紐約「國際藝術學會」以「秋海 棠」圖,譽為世界偉大畫家。之後,他在 1969 年居美國,至 1977 年回臺灣定居,建摩耶精舍。1983 年過世,是為中國現代最重要畫家之一。

  張大千精鑒別,富收藏,曾出版《大風堂名跡集》四冊。詩文亦精妙。仍以書畫用力最深,於山水、花卉、人物無不精擅,畫藝蜚聲國際。早年專注於傳統筆墨,對 於石濤的畫尤見功力,其臨摹作品足可亂真。赴敦煌臨摹了石窟壁畫後,畫風轉呈豐麗細潤,嗣後成立一己風格,氣韻高雅,筆精墨妙,深得文人畫神髓。晚年畫風 再變,好用青及水墨作大潑墨。蒼莽不羈,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