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筆 湖筆與徽墨、宣紙、端硯一起被譽為"文房四寶"。18世紀後期湖筆從浙江吳興傳入蘇州,經過歷代制筆藝人的研究改造,逐步形成以尖、齊、圓、健為特點的地方風格。 蘇州湖筆,有羊毫、兼毫、紫毫、狼毫、雞毫、山馬六個大類,共有大、中、小楷、對筆、屏筆等300多種規格。大的直徑似碗口,小的直徑象繡花針。選料講究,工藝精細。蘇州金鼎制筆廠近年來還恢復了"沈大房"排筆(書畫裱筆),首創了全國第一支嬰兒"胎毛筆"。 湖筆與徽墨、宣紙、端硯一起被譽為“文房四寶”。18世紀後期湖筆從浙江吳興傳入蘇州,經過歷代制筆藝人的研究改造,逐步形成以尖、齊、圓、健為特點的地方風格。蘇州湖筆,有羊毫、兼毫、紫毫、狼毫、雞穎、山馬六個大類,共有大、中、小楷、對筆、屏筆等300多種規格。大的直徑似碗口,小的直徑象繡花針。選料講究,工藝精細、性能齊備、品質優良,博得廣大使用者稱讚。 蘇州湖筆廠生產的“金鼎牌”湖筆,遠銷日本和東南亞國家及港澳地區,歷久不衰。
徽墨 徽墨是中國文房四寶之一,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唐代末年,河北易州的著名墨工奚超帶著兒子廷珪避難來到此地,他們見到黃山腳下遍地是高大而茂密的古松,便定居下來,成為徽墨發展的祖先,並由於工藝精湛,而被賜了國姓李。到了宋代,已經是“黃金易得,李墨難求”了。後來的胡開文徽墨,更榮獲了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的金獎。現在的徽墨,品種、花樣繁多,不失為理想的裝飾品。
宣紙 歐洲工業革命後出版的大部分圖書報刊雜誌,即使放在書架上不動不看,經過幾十年、百把年,它們大多數都會壽終正寢,一碰就碎。美國國會圖書館搶救“百歲老書”就是明證。但我國有一種紙,叫宣紙,卻獨樹一幟。它的壽命之長,為世界少見。這是我國在造紙術上的又一驕傲。 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歷代名畫中,珍藏有一幅唐代著名畫家韓晃(723~787年)的《五牛圖》,距今已有1000多年,仍然保持著原畫的風貌。當代許多書畫鑒賞家確認:《五牛圖》用的是宣紙,所以能抗腐拒蛀,流傳千載。韓晃是我國第一個有據可查的、在宣紙上作畫的丹青高手,因此宣紙被譽為“千年壽紙”和“紙中之王”。 為什麼叫宣紙?據《新唐書·地理志》上記載,在唐代的安徽涇縣,古時屬宣州,出產一種與眾不同的好紙,其質地柔韌、潔白平滑、細膩勻整、色澤能長期保持不變,因此地方官員年年把這種紙作為貢品獻給朝廷。由於這種紙產于宣州府,後來大家就把它稱為宣紙。現在涇縣仍是我國宣紙的主要產地。涇縣宣紙廠位於城南25千米處,兩股山泉穿廠而過,終年不竭,是造紙的絕好用水。這裡盛產的青檀皮和沙田稻草,纖維好、韌性強、白度高,是難得的宣紙上乘原料。 宣紙是何時和怎樣出現的呢?據傳東漢蔡倫有一個弟子叫孔丹,曾在宣州一帶以造紙為業,他早就想“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造出比蔡侯紙更好的書寫材料。但事情並不像他想像的那麼簡單,他屢試屢敗。一天,有些懊喪的孔丹發現在一條山溪中有好些檀樹皮被水浸泡後又白又爛。孔丹在當時也算是造紙專家了,知道樹皮可以造紙,於是就取檀樹皮為原料,幾經試驗,終於造出了白淨稠密、紋理純潔、纖維堅韌、久不變色的優質紙。明末吳景旭在《歷代詩話》中評價說:“宣紙至薄能堅,至厚能膩。箋色古光,文藻精細。”在宣紙上作畫,能有骨有神,表達出水墨淋漓的藝術效果;而且宣紙不怕蟲蛀,能長期保存。 中國古代流傳至今的文獻、書畫,大多是用宣紙記錄下來的,因此宣紙被譽為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之一(即湖筆、徽墨、端硯和宣紙)。用宣紙寫的書畫經過裱糊,登堂入室能蓬蓽增輝。 宣紙種類繁多,各極其妙。按原料分為綿料、黃料、淨皮三大類;按規格分為四尺、丈六等張幅。1915年,宣紙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榮獲金獎。1979年和1984年又兩次獲國家經委的金獎。現在涇縣年產宣紙達500~600噸,用途也由藝林、國家高級檔案、外交文牘,跨越到水利、醫藥、石油工業,作為過濾紙和吸墨紙,為國內外所爭購。可以說宣紙是有中國特色的紙張,或者乾脆應該叫中國紙,它是獨特而古老的、現代也不可缺少的記錄材料。
端硯 端硯產于廣東肇慶市,肇慶古代稱為端州,端硯因而得名。約始于唐代武德年間,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它的硯石,品質優良、幼嫩、細膩、滋潤,素有發墨不損毫、呵氣研墨的特點。它還有各種珍貴的石品、花式以及罕見的透明晶瑩的石眼。端硯是實用與欣賞相結合的統一。根據不同的需要,不同的時代,產生了蛋形、瓶形、神斧形、古鼎形以及曾被蘇東坡讚賞過的、依據自然美形狀稍加雕鑿的自然硯等。構圖簡練,刻線流暢,使用方便,風格古樸大方。紋樣上多以花鳥、魚蟲、走獸、山水仿古器皿等為主。近年來廣東端硯創作出不少的優秀作品,有的出國展覽,有的作為國家領導人出國訪問時選贈的貴重禮品。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