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件長度19.5cm,寬度17.5cm,高度23.5cm,重量2306g,容量 1645c.c.。
作者簡介
龍文堂,為日本鐵壺的創始堂號。龍文堂的鐵壺,有30種不同的類型,由於年代已久,甚至有最受歡迎的是龍文堂壺蓋的說法。據記載,在龍文堂的極盛期,一年所生產的鐵壺,應該不超過150把,這樣的生產量是非常小的。鐵壺當時採用的是一種脫臘技術,每件鐵壺鑄好後,必須敲碎模具,才可取出。而且鐵壺是純手工製作,所以製造出來的壺絕對不會出現有兩個一模一樣的,它具有外形的全球唯一性,是百年難得的珍貴古董。
在鐵壺的領域裏,龍文堂的活動長達百年,帶著名望影響著日本和歐洲。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就在1876年收藏有龍文堂金銀鑲嵌的鐵壺,該壺約在1870年左右被上流社會所使用,壺身上落有龍文堂的字樣。
龍文(1732-1798), 龍文堂創辦人,本是丹波龜山的一個陸軍將校,制銅精藝,1770年到京都成為鑄物師。四方安之助(1780-1841)是龍文的兒子, 名波雄,字鼎介,通稱安之助,繼承父親的名字建立工作室,並且自稱就是龍文堂,也就是一般坊間所認識的初代龍文堂,被認為是脫蠟技術第一人。與儒家、歷史學家、書法家和詩人賴山樣和著名陶工、畫家青木木米配合創作出最好的鐵壺和煎茶器具。在日本流傳最早的鐵壺是京都龍文堂所造,製作時間約在天寶年間(1830-1844)。
有兩個對日本鐵壺製造技術和文化起到極大影響的著名釜師跟從了安之介學徒,成為了安之介的得意門徒,這兩個就是日本鐵壺史上大名鼎鼎的波多野正平和初代秦米藏(也稱秦藏六或藏六)。有史書記載正平和藏六是親兄弟,兩人在師從安之介後造化各有不同。波多野正平(1812-1892)學藝大成,尤以脫蠟製造而出名,滿徒離開龍文堂後,他自立門戶自許為龜文,創建了自己的堂號“龜文堂”。相當於我們現代人開辦了自己的公司。
而秦藏六(1823-1890)在掌握了蠟鑄法後對中國青銅器文化極感興趣,以至在後來他所製作的鐵壺等茶道用器中,多次將中國西周時期青銅器上的圖騰紋樣鑄在自己的壺身和器件上,形成獨到風格。藏六釜師沒有創建自己的鐵壺堂號,後所見到他造的壺體上一般有“藏六居造”、“藏六二世”、“三世”、“四世”、“藏六造”等章款,這可能與他被天皇召為宮廷御用釜師有關。藏六壺型有用圖騰中神鳥神獸的獸口為壺嘴的,看上去非常美觀且別具一格。不僅壺嘴精彩,壺身也多有饕餮、如意祥雲、富貴回紋、龍鳳呈祥等浮雕和嵌銀工藝的圖案出現。藏六的壺雖無堂號,但其壺身落款“藏六”也是一直代代相傳,亦可等同於藏六堂。藏六係所造茶器除鐵壺外還有諸多方面的器具種類,如銅器、銀器、茶器、文房四寶、香道用具等,特別是茶道用具例如釜、爐、水指、建水、蓋置、水竹、茶五德、茶壺、罐、茶托、茶入、茶碗、茶刀、茶則、香爐、花插等等,每一器件都精美至極,實為追崇者收藏之佳品。
龍文堂的名釜師另有上田照房、大國壽朗、大國楳翁、岩本、井上(即梅泉)、林、島、西房、河田昌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