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5日 星期日

台灣日治時代東洋畫家 呂鐵州 水墨加彩 花石圖





畫框尺寸55.8cm*156.3cm,畫心尺寸34.5cm*118cm。


畫家簡介

  呂鐵州(1899年6月17日-1942年9月24日)

  台灣日治時代東洋畫家,本名呂鼎鑄。明治32年(1899年)生於桃園大溪。大正9年(1920年)任大溪街協議會員。昭和3年(1928年)赴日本內地學畫,入京都市立繪畫專門學校(現 京都市立藝術大學),師事福田平八郎,學習「圓山四條派」畫風。

  自昭和4年(1929年)的第三回台灣美術展覽會起,連續入選第四、五、六回台展,並在昭和7年(1932年)的第六回獲得「無鑑查」資格,同年加入當時台灣最大的東洋畫團體「栴檀杜」。昭和11年(1936年)在台北太平町大橋頭自宅開設「南溟繪畫研究所」,栽培東洋畫家。昭和17年(1942年)因積勞成疾病逝。

台灣本土畫家 楊啟東 水彩 豐原街景





畫框尺寸82cm*67cm,畫心尺寸53cm*37.8cm。


畫家簡介

  楊啟東(1906~2003)

  楊啟東別號東穎,民前六年出生於台中豐原圳寮村,一九二六年畢業於日本台灣總督府立台北師範學校,畢業後任教於北屯國小及豐原國小,一九四六年任教於台中商業專科學校,於一九六七年退休,總計長達四十二年的學校美術教育生涯。楊啟東的父親楊萬壽,在日本出任神戶米穀輸出商,早年透過其父親從日本寄回的少年雜誌,萌發了對美術創作的志向。於民國十四年進入台北師範學校本科就讀,在日籍美術教師石川欽一郎的指導下,結識了李澤藩、藍蔭鼎、陳澄波、李梅樹等台灣前輩畫家,在同儕的惕勵之下,美術創作的表現極具特色,與藍蔭鼎、李澤藩同被後人推崇為台灣畫壇水彩畫三大巨擘,台灣第一代畫家大都赴日繼續深造,楊啟東因為經濟情況不允許,以苦學方式,憑其才氣與毅力,獨創異於同一時代的藝術觀。

  楊啟東在台北師範就讀期間,由於優異的稟賦,很快的學到石川欽一郎純粹英國式水彩畫輕妙瀟洒達筆的特色,習畫三年後獨創啟東式的不透明水彩畫。楊啟東早期的作品水彩畫較多,五十歲以後的作品偏重油畫,啟東式的水彩畫及油畫為他爭得無數次的台展、府展、省展之後,又陸續入選五次日本大潮會展、三次巴西聖保羅國際美展、六次入選法國藝術家沙龍,其中一九六五年作品《陶窯》榮獲法國藝術家沙龍銅牌獎,繼而獲聘為省展評審。民國七十九年於台灣新生報發表他的人生哲學觀,由楊啟東口述曾淑慧撰寫的「只有一次的人生,唯人論~平行六面體的幸福人生觀」。楊啟東在子女教育方面,有異常豐碩的成績,長子維楨歷任台大電機系教授,次子維哲歷任台大數學系教授,三子樹昌曾任台北醫院院長,孫穎青麻省理工學院電機博士,孫柏因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現任教淡大,一門英豪令人稱羨。楊啟東一生堅持「四不」(不抽煙、不喝酒、不賭博、不嫖妓),「二好」(好作畫、好讀書),楊啟東的藝術理念是「五多」(多看、多讀、多畫、多接受別人的批評指導、多運用智慧思考與揣摩),要立志當一位一流的畫家,必須多方面的充實自己,舉凡與繪畫有關的八大藝術都要能夠欣賞並融會貫通於研究,畫域寬廣,舉凡玫瑰、夜景、廟宇、百美圖、百景圖都是他的拿手題材,善用黑色是他比較獨特之處,而晨昏夜景、古蹟廟宇膾炙人口,同為收藏家的最愛。楊啟東最常勉勵所有藝術同好的座右銘是:「人生晨露,藝術千秋」,他常說在有生之年如果不能擁有自己的美術館,要把作品全數捐給國家,這個偉大的情操,楊啟東的家人為他實現了。

  二OO三年七月五日傍晚,一代畫家楊啟東在台大宿舍安詳的睡眠中溘然長逝,享年九十八歲,楊啟東的家屬遵照他的遺願,捐給國立台灣大學的台大校園十一景,並把七百多幅的作品捐給國立台灣美術館,而所珍藏的與美術有關的書籍數千冊,已於二OOO年捐給台大,供藝術教育與藝術史研究之用。楊啟東盡其一生推廣美育不遺餘力,創辦「中部美術會」、「東南美術會」、「中部水彩畫會」、「春秋美術會」,民國六十八年與省議員何春木提議興建台灣省立美術館,造就無數美術傑出人才。最令楊啟東欣慰的是,民國八十六年台中縣立文化中心為楊啟東舉辦「九二回顧展」,由政府撥款補助兩百七十三萬元製作的豪華精裝本專輯,此本專輯籌劃一年,詳盡的敘述楊啟東的生平著作,楊啟東的繪畫風格及其藝術價值與定位,前台中師院美術系主任沈國慶教授,在撰寫楊啟東九二回顧展專輯主論文時,特別以「博學穎慧、沉毅勤懇」來形容他,楊啟東熱愛台灣,深耕本土、出入國際,在台灣畫壇楊啟東是一位孤獨的勇者、畫壇上的長青樹、台灣美術的瑰寶,集美術家、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於一身,一位落實於生活中真正的藝術家。

台灣本土畫家 席德進 水彩 花卉圖





畫框尺寸87.5cm*87.5cm,畫心尺寸63cm*62cm。


畫家簡介

  席德進﹝1923 ~ 1981﹞

  是台灣現代重要畫家,對台灣畫壇影響力極大。

  席德進於 1923 年在四川嘉陵江上游的一處小鄉村出生。家境尚稱富裕,頗有田產。 他有兄弟三人,席德進排行第二,還有六位姊妹。當然,在富裕的環境中生長,席德進也接受過私塾教育,讀三字經、百家姓。

  1931 年,在私塾國畫老師的指導下,與繪畫結下一生的緣。1933 年,席氏舉家逃難到四川南部縣城,進入公立小學就讀,接觸新式教育,席德進眼界為之一亮。戰亂中,席德進完成了他的學業,先進入「天府中學」,後轉入「甫澄中學」,畢業後考進「成都技藝專科學校」,受到留法畫家龐薰琴的啟發,從龐氏處,接觸到馬蒂斯﹝Matisse﹞、畢卡索﹝Picasso﹞等畫家作品。 接著轉至沙坪壩國立藝專,受教於林風眠,並與趙無極、朱德群、李仲生諸畫家多所往來,追求藝術的心志更加真切而認真。抗戰勝利後,國立藝專遷回杭州西湖,席德進隨之離開四川遠赴杭州,此次離鄉,從此不再有機會回鄉。

  席德進受馬蒂斯影響喜歡強烈色調,至杭州藝專受林風眠的影響,發展出剛勁有力、粗黑線條的繪畫風格。後赴美考察,受普普、歐普、硬邊藝術的影響,作品中加入許多歐普和硬邊主義的形色表現。晚期他經過一再省思,還是轉回歸到他最原始而自然的本土家鄉,席德進的繪畫創作類型多樣化,總合一生藝術追求的成果,為融合傳統與鄉土,結合水彩、水墨與油畫,兼納東方與西方繪畫的特長,開創出他個人雄渾動人氣魄的獨特風貌。

吳冠中 版畫 江南水鄉圖





畫框尺寸87.5cm*87.5cm,畫心尺寸63cm*62cm。


畫家簡介

  吳冠中(1919年~2010年6月25日),江蘇宜興人,當代著名畫家,油畫家,美術教育家。1942年畢業于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曾任教于國立重慶大學建築系;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費留學,1947年到巴黎國立高級美術學校,1950年秋回國,先後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北京藝術學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2010年6月25日23時57分,吳冠中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醫院逝世,享年91歲。

  從無錫師範初中部畢業後,吳冠中考入浙江大學代辦省立高級工業職業學校。1936年轉入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從李超士、常書鴻及潘天壽等學習中、西繪畫。1942年畢業,任國立重慶大學助教。1946年考取公費赴法國留學。1947~1950年在巴黎高等美術學校J?蘇弗爾皮教授工作室進 吳冠中與畫家臧伯良修油畫;同時在A?洛特工作室學習,並在盧佛爾美術史學校學習美術史,各項成績優異。

  吳冠中1950年秋返國。先後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建築系、北京藝術學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等職。

  吳冠中在50~70年代,致力於風景油畫創作,並進行油畫民族化的探索。他力圖把歐洲油畫描繪自然的直觀生動性、油畫色彩的豐富細膩性與中國傳統藝術精神、審美理想融合到一起。他擅長表現江南水鄉景色,如初春的新綠、薄薄的霧靄、水邊村舍、黑瓦白牆,和諧、清新的色調,寧靜、淡美的境界,使畫面產生一種抒情詩般的感染力。

  從70年代起,吳冠中漸漸兼事中國畫創作。他力圖運用中國傳統材料工具表現現代精神,並探求中國畫的革新。他的水墨畫構思新穎,章法別致,善於將詩情畫意通過點、線、面的交織而表現出來。他喜歡簡括物件,以半抽象的形態表現大自然音樂般的律動和相應的心理感受。既富東方傳統意趣,又具時代特徵,令觀者耳目一新。

  作為美術教育家,吳冠中注重學生藝術個性的培育。作為善思考的藝術家,他又勤於著述,立論獨特,而且文字生動流暢。其中關於抽象美、形式美、形式決定內容、生活與藝術要如風箏不斷線等觀點,曾引起美術界的爭論。

台灣美術之父 石川欽一郎 水彩 寺廟一景






畫框尺寸69.5cm*61.5cm,畫心尺寸31.5cm*24.5cm。


畫家簡介

  石川欽一郎(1871~1945)

  石川欽一郎,日本靜岡縣人,中學時代開始學習英語、南畫、日本畫,17 歲進入東京郵便實際學校,接受小代為重指導洋畫,後任職大藏省印刷局,從事印幣、郵票等工作,受留義畫家川村清雄,水彩畫家石井柏亭影響,後師事留歐名畫家淺井忠,加上又遇英國畫家「Alfed East」訪日,當任翻譯官,28 歲決心赴英向其學習英國傳統水彩畫法,從此確立了自己的風格,返日本後又赴大陸,參加日俄戰爭當軍部翻譯官,足跡踏遍東北各地寫生作畫。36 歲派至台灣任總督府翻譯官,兼任國語學校美術教官,「倪蔣懷」是他任教的第一位弟子,從此他為台灣美術運動播種灌溉開始,在台九年返日後並多次赴歐洲各地寫生,52 歲受志保田校長邀請來台任台北師範學校美術教官,從此開啟了台灣真正的美術活動,如陳澄波、廖繼春、陳植棋、張萬傳等前輩畫家皆受教於他,這次在台待了 16 年奠定其在台灣美術史「導師」的地位,離台返日持續作畫,並舉辦多次展覽,他為台灣美術推展,是最大的功臣。

  曾加入「明治美術會」「巴會」,多次入選「文展」,在台推動「七星畫會」「台灣水彩畫會」,指導「台灣繪畫研究會」,任多屆「台展」審查委員,這些都是台灣當時主流繪畫活動,往後帶給造就前輩畫家影響更是深遠。

  石川欽一郎接受正統英國水彩畫技法,奠定其在日、台畫壇的地位,喜好周遊列國、勤於寫生的他,以田園山水為題材,以精、粗流利的筆法,採用明度、彩度較高的色彩,從其作品中就可感受到歷歷入目的氣息。

朱銘 銅雕 關公立像







此件長度13.2cm,寬度11.6cm,高度29cm,重量3400g。

2013年8月4日 星期日

日本 龜文堂 高浮雕 錯金銀 波千鳥日月鐵壺








此件長度18cm,寬度16.5cm,高度24cm,重量1852g,容量 1425c.c.。


作者簡介

      波多野正平(1812─1892)是龜文堂的創辦者,與秦藏六並稱安之介的兩大得意門生,早期師從於安之介的經歷,為他的傑出技巧得以獨立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波多野正平是一名堅持“創作理想”的藝術家,所以他的作品沒有製式風格,而富有濃郁的創作感和藝術氣息。波多野正平在龍文堂學習了較進階別的蠟鑄法,所以目前所見龜文堂作品中,蠟鑄法成為主要製作模式。三生緣所藏龜文堂製“水波紋獸嘴鐵壺”以及龜文堂與湖嚴堂合製“山水家屋銼金銀鐵壺”、“波千鳥型銼銀鐵壺”即為蠟鑄法代表之作。 

蠟鑄法又稱脫臘鑄造法,即先用蠟型雕刻成需要製作的形狀,經過附砂、烤模後,將蠟融出,從而形成所需要的砂模,澆鑄後將砂模打碎,取出成品。由於蠟鑄法不需要在砂模成形後脫出內模,所以並無道統砂鑄造法的腰線及澆鑄孔。除蠟鑄這一特點外,龜文堂的作品壺身多雕飾,並因改良S型可拆式手把而廣受好評。

蠟鑄法是龜文堂一直堅持的一種極為繁複的工序,一件蠟模只能創作一把鐵壺,且龜文堂作品壺身與壺底皆鑄有款識,工藝的繁複及作品的唯一,使之自問世即備受推崇,至今身價倍增且量少難尋。如今,蠟鑄法所呈現的這些特點,也成為鑑別龜文堂作品的方法之一。

波多野正平親製之作存世量更為稀少,在市場上鮮有所見,加之他在鐵壺界崇高的地位,近一年來,其價格更極速提升。同時收藏市場中的仿品也層出不窮,上世紀初期即出現了使用砂鑄法的老仿龜文(大阪龜),近期仿品則使用硬模硬模鑄造(仿造龜),且新製仿品因使用進口鐵製成,在品相及壺身重量上與真品有很大區別。

在龜文堂作品中,波千鳥系列為人所熟知。此系列作品在壺身上塑造了一幅生動的湖面飛鳥圖,壺身兩側分別為朝夕之景,以金銀銼出飛鳥、明月之型,型式生動,主題明快而突出。壺把手及壺鈕上也往往以金銀飾以飛鳥之形,或回首或振翅,與壺身之景交相呼應,使作品倍增藝術性及生活氣息。

日本 龜文堂 高浮雕 錯金銀 日月波千鳥鐵壺








此件長度18cm,寬度16.5cm,高度21.5cm,重量1908g,容量 1440c.c.。


作者簡介

      波多野正平(1812─1892)是龜文堂的創辦者,與秦藏六並稱安之介的兩大得意門生,早期師從於安之介的經歷,為他的傑出技巧得以獨立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波多野正平是一名堅持“創作理想”的藝術家,所以他的作品沒有製式風格,而富有濃郁的創作感和藝術氣息。波多野正平在龍文堂學習了較進階別的蠟鑄法,所以目前所見龜文堂作品中,蠟鑄法成為主要製作模式。三生緣所藏龜文堂製“水波紋獸嘴鐵壺”以及龜文堂與湖嚴堂合製“山水家屋銼金銀鐵壺”、“波千鳥型銼銀鐵壺”即為蠟鑄法代表之作。 

蠟鑄法又稱脫臘鑄造法,即先用蠟型雕刻成需要製作的形狀,經過附砂、烤模後,將蠟融出,從而形成所需要的砂模,澆鑄後將砂模打碎,取出成品。由於蠟鑄法不需要在砂模成形後脫出內模,所以並無道統砂鑄造法的腰線及澆鑄孔。除蠟鑄這一特點外,龜文堂的作品壺身多雕飾,並因改良S型可拆式手把而廣受好評。

蠟鑄法是龜文堂一直堅持的一種極為繁複的工序,一件蠟模只能創作一把鐵壺,且龜文堂作品壺身與壺底皆鑄有款識,工藝的繁複及作品的唯一,使之自問世即備受推崇,至今身價倍增且量少難尋。如今,蠟鑄法所呈現的這些特點,也成為鑑別龜文堂作品的方法之一。

波多野正平親製之作存世量更為稀少,在市場上鮮有所見,加之他在鐵壺界崇高的地位,近一年來,其價格更極速提升。同時收藏市場中的仿品也層出不窮,上世紀初期即出現了使用砂鑄法的老仿龜文(大阪龜),近期仿品則使用硬模硬模鑄造(仿造龜),且新製仿品因使用進口鐵製成,在品相及壺身重量上與真品有很大區別。

在龜文堂作品中,波千鳥系列為人所熟知。此系列作品在壺身上塑造了一幅生動的湖面飛鳥圖,壺身兩側分別為朝夕之景,以金銀銼出飛鳥、明月之型,型式生動,主題明快而突出。壺把手及壺鈕上也往往以金銀飾以飛鳥之形,或回首或振翅,與壺身之景交相呼應,使作品倍增藝術性及生活氣息。

日本 龍文堂 錯金銀 家屋波千鳥鐵壺








此件長度19.5cm,寬度17.5cm,高度23.5cm,重量2306g,容量 1645c.c.。


作者簡介

    龍文堂,為日本鐵壺的創始堂號。龍文堂的鐵壺,有30種不同的類型,由於年代已久,甚至有最受歡迎的是龍文堂壺蓋的說法。據記載,在龍文堂的極盛期,一年所生產的鐵壺,應該不超過150把,這樣的生產量是非常小的。鐵壺當時採用的是一種脫臘技術,每件鐵壺鑄好後,必須敲碎模具,才可取出。而且鐵壺是純手工製作,所以製造出來的壺絕對不會出現有兩個一模一樣的,它具有外形的全球唯一性,是百年難得的珍貴古董。

在鐵壺的領域裏,龍文堂的活動長達百年,帶著名望影響著日本和歐洲。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就在1876年收藏有龍文堂金銀鑲嵌的鐵壺,該壺約在1870年左右被上流社會所使用,壺身上落有龍文堂的字樣。

龍文(1732-1798), 龍文堂創辦人,本是丹波龜山的一個陸軍將校,制銅精藝,1770年到京都成為鑄物師。四方安之助(1780-1841)是龍文的兒子, 名波雄,字鼎介,通稱安之助,繼承父親的名字建立工作室,並且自稱就是龍文堂,也就是一般坊間所認識的初代龍文堂,被認為是脫蠟技術第一人。與儒家、歷史學家、書法家和詩人賴山樣和著名陶工、畫家青木木米配合創作出最好的鐵壺和煎茶器具。在日本流傳最早的鐵壺是京都龍文堂所造,製作時間約在天寶年間(1830-1844)。

有兩個對日本鐵壺製造技術和文化起到極大影響的著名釜師跟從了安之介學徒,成為了安之介的得意門徒,這兩個就是日本鐵壺史上大名鼎鼎的波多野正平和初代秦米藏(也稱秦藏六或藏六)。有史書記載正平和藏六是親兄弟,兩人在師從安之介後造化各有不同。波多野正平(1812-1892)學藝大成,尤以脫蠟製造而出名,滿徒離開龍文堂後,他自立門戶自許為龜文,創建了自己的堂號“龜文堂”。相當於我們現代人開辦了自己的公司。

而秦藏六(1823-1890)在掌握了蠟鑄法後對中國青銅器文化極感興趣,以至在後來他所製作的鐵壺等茶道用器中,多次將中國西周時期青銅器上的圖騰紋樣鑄在自己的壺身和器件上,形成獨到風格。藏六釜師沒有創建自己的鐵壺堂號,後所見到他造的壺體上一般有“藏六居造”、“藏六二世”、“三世”、“四世”、“藏六造”等章款,這可能與他被天皇召為宮廷御用釜師有關。藏六壺型有用圖騰中神鳥神獸的獸口為壺嘴的,看上去非常美觀且別具一格。不僅壺嘴精彩,壺身也多有饕餮、如意祥雲、富貴回紋、龍鳳呈祥等浮雕和嵌銀工藝的圖案出現。藏六的壺雖無堂號,但其壺身落款“藏六”也是一直代代相傳,亦可等同於藏六堂。藏六係所造茶器除鐵壺外還有諸多方面的器具種類,如銅器、銀器、茶器、文房四寶、香道用具等,特別是茶道用具例如釜、爐、水指、建水、蓋置、水竹、茶五德、茶壺、罐、茶托、茶入、茶碗、茶刀、茶則、香爐、花插等等,每一器件都精美至極,實為追崇者收藏之佳品。

龍文堂的名釜師另有上田照房、大國壽朗、大國楳翁、岩本、井上(即梅泉)、林、島、西房、河田昌晴等。

日本 龜文堂 高浮雕 錯金銀 山居盛上圖鐵壺








此件長度20cm,寬度17cm,高度22.5cm,重量2317g,容量 1600c.c.。


作者簡介

      波多野正平(1812─1892)是龜文堂的創辦者,與秦藏六並稱安之介的兩大得意門生,早期師從於安之介的經歷,為他的傑出技巧得以獨立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波多野正平是一名堅持“創作理想”的藝術家,所以他的作品沒有製式風格,而富有濃郁的創作感和藝術氣息。波多野正平在龍文堂學習了較進階別的蠟鑄法,所以目前所見龜文堂作品中,蠟鑄法成為主要製作模式。三生緣所藏龜文堂製“水波紋獸嘴鐵壺”以及龜文堂與湖嚴堂合製“山水家屋銼金銀鐵壺”、“波千鳥型銼銀鐵壺”即為蠟鑄法代表之作。 

蠟鑄法又稱脫臘鑄造法,即先用蠟型雕刻成需要製作的形狀,經過附砂、烤模後,將蠟融出,從而形成所需要的砂模,澆鑄後將砂模打碎,取出成品。由於蠟鑄法不需要在砂模成形後脫出內模,所以並無道統砂鑄造法的腰線及澆鑄孔。除蠟鑄這一特點外,龜文堂的作品壺身多雕飾,並因改良S型可拆式手把而廣受好評。

蠟鑄法是龜文堂一直堅持的一種極為繁複的工序,一件蠟模只能創作一把鐵壺,且龜文堂作品壺身與壺底皆鑄有款識,工藝的繁複及作品的唯一,使之自問世即備受推崇,至今身價倍增且量少難尋。如今,蠟鑄法所呈現的這些特點,也成為鑑別龜文堂作品的方法之一。

波多野正平親製之作存世量更為稀少,在市場上鮮有所見,加之他在鐵壺界崇高的地位,近一年來,其價格更極速提升。同時收藏市場中的仿品也層出不窮,上世紀初期即出現了使用砂鑄法的老仿龜文(大阪龜),近期仿品則使用硬模硬模鑄造(仿造龜),且新製仿品因使用進口鐵製成,在品相及壺身重量上與真品有很大區別。

在龜文堂作品中,波千鳥系列為人所熟知。此系列作品在壺身上塑造了一幅生動的湖面飛鳥圖,壺身兩側分別為朝夕之景,以金銀銼出飛鳥、明月之型,型式生動,主題明快而突出。壺把手及壺鈕上也往往以金銀飾以飛鳥之形,或回首或振翅,與壺身之景交相呼應,使作品倍增藝術性及生活氣息。

日本 龜文堂 高浮雕 錯金銀 石山秋月圖鐵壺








此件長度20cm,寬度18cm,高度24.5cm,重量2545g,容量 1750c.c.。


作者簡介

      波多野正平(1812─1892)是龜文堂的創辦者,與秦藏六並稱安之介的兩大得意門生,早期師從於安之介的經歷,為他的傑出技巧得以獨立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波多野正平是一名堅持“創作理想”的藝術家,所以他的作品沒有製式風格,而富有濃郁的創作感和藝術氣息。波多野正平在龍文堂學習了較進階別的蠟鑄法,所以目前所見龜文堂作品中,蠟鑄法成為主要製作模式。三生緣所藏龜文堂製“水波紋獸嘴鐵壺”以及龜文堂與湖嚴堂合製“山水家屋銼金銀鐵壺”、“波千鳥型銼銀鐵壺”即為蠟鑄法代表之作。 

蠟鑄法又稱脫臘鑄造法,即先用蠟型雕刻成需要製作的形狀,經過附砂、烤模後,將蠟融出,從而形成所需要的砂模,澆鑄後將砂模打碎,取出成品。由於蠟鑄法不需要在砂模成形後脫出內模,所以並無道統砂鑄造法的腰線及澆鑄孔。除蠟鑄這一特點外,龜文堂的作品壺身多雕飾,並因改良S型可拆式手把而廣受好評。

蠟鑄法是龜文堂一直堅持的一種極為繁複的工序,一件蠟模只能創作一把鐵壺,且龜文堂作品壺身與壺底皆鑄有款識,工藝的繁複及作品的唯一,使之自問世即備受推崇,至今身價倍增且量少難尋。如今,蠟鑄法所呈現的這些特點,也成為鑑別龜文堂作品的方法之一。

波多野正平親製之作存世量更為稀少,在市場上鮮有所見,加之他在鐵壺界崇高的地位,近一年來,其價格更極速提升。同時收藏市場中的仿品也層出不窮,上世紀初期即出現了使用砂鑄法的老仿龜文(大阪龜),近期仿品則使用硬模硬模鑄造(仿造龜),且新製仿品因使用進口鐵製成,在品相及壺身重量上與真品有很大區別。

在龜文堂作品中,波千鳥系列為人所熟知。此系列作品在壺身上塑造了一幅生動的湖面飛鳥圖,壺身兩側分別為朝夕之景,以金銀銼出飛鳥、明月之型,型式生動,主題明快而突出。壺把手及壺鈕上也往往以金銀飾以飛鳥之形,或回首或振翅,與壺身之景交相呼應,使作品倍增藝術性及生活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