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9日 星期三

書畫大家 張大千 水墨 盆景圖







框尺寸51cm*127.5cm,畫心尺寸31cm*93cm。




畫家簡介


張大千﹝1899 ~ 1983﹞

  張大千,原名張正權,又名爰,字季爰,號大千,別號大千居士,四川內江人。他從小隨母親學畫,1917 年與兄長同赴日本京都,學習繪畫及織染工藝.1919 年返上海,拜曾農髯、李梅庵為師,學習詩文書畫,受石濤跟八大山人的影響很深。1927 年始遍游名山大川,包括黃山,峨眉山,敦煌。1929 任第一屆全國美展幹事,1933 年任南京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一年。1941 年至 1943 年間赴敦煌,臨摹敦煌壁畫,他描摹壁畫時,發現部分壁畫有內外兩層後便揭去外層以觀賞內層,被揭露後又抵賴辯解,且自稱對敦煌壁畫的文物保存也有相當多的 貢獻。1943年他出版的《大風堂臨摹敦煌壁畫》讓藝術界開始重視中國文物的保存和精華。

  張大千於 1949 年移居香港,1951 年移居阿根廷,1953 年從阿根廷移居巴西聖保羅,從此畫作開始聞名國際,包括法國羅浮宮也前來邀展。1956 年,他曾與畢卡索切磋同談。開始將西方抽象主義的理念應用到中國傳統水墨畫上,並發展出了潑墨山水的風格。1958年,被紐約「國際藝術學會」以「秋海 棠」圖,譽為世界偉大畫家。之後,他在 1969 年居美國,至 1977 年回臺灣定居,建摩耶精舍。1983 年過世,是為中國現代最重要畫家之一。

  張大千精鑒別,富收藏,曾出版《大風堂名跡集》四冊。詩文亦精妙。仍以書畫用力最深,於山水、花卉、人物無不精擅,畫藝蜚聲國際。早年專注於傳統筆墨,對 於石濤的畫尤見功力,其臨摹作品足可亂真。赴敦煌臨摹了石窟壁畫後,畫風轉呈豐麗細潤,嗣後成立一己風格,氣韻高雅,筆精墨妙,深得文人畫神髓。晚年畫風 再變,好用青及水墨作大潑墨。蒼莽不羈,淋漓盡致。


 

2012-10-28 中國時報 張翠芬/專訪

  大師張大千從十七歲就開始和盆栽結緣,不少畫作都以盆栽為主題,即使輾轉移居香港、阿根庭、巴西、美國等地,看盡世界名山大川,他鍾愛的上百顆松柏盆栽,也跟著他跑遍大半個地球,最終選擇落腳台灣,和梁悅美教授有極大的因緣。

  張大千回台定居前,最大的顧慮就是,怕珍藏多年的松柏盆栽無法適應台灣炎熱潮濕的氣候,後來獲得國際盆栽大師梁悅美「掛保證」,並擔任個人盆栽顧問,他才放心地帶著近百盆盆栽返台定居。

  梁悅美回想,一九七六年,張大千親自在外雙溪設計打造摩耶精舍,她一開始就參與規畫盆栽園。摩耶精舍完全展現張大千心中的圖景:雙層四合院建築,搭配中國式庭園,中庭水池開著荷花,旁邊襯著許多珍奇異樹,後園的梅丘,梅樹繁茂。

  盆栽為山水精華,中國式的庭園藝術,國畫山水畫古雅樸拙、寧靜安祥的意境,都可在盆栽藝術造景中表現出來;張大千喜愛的盆栽,在梁悅美精心規畫下遍布於前、中、後三個庭院中,庭園內有錦鯉游池,奇花異石和長臂猿、灰鶴等珍禽異獸,這些珍貴收藏都是他繪畫靈感泉源。

  每周三次,梁悅美和國內盆栽界人士一起到摩耶精舍盆栽園照顧珍稀植栽,直到一九八三年四月張大千逝世。八年期間,兩人建立深厚情誼,由於梁悅美偏愛紫色,天母家中花園種滿紫藤,每年紫色蘭花盛開,滿庭紫花馨香,大千先生特題「紫園」、「發思古之幽情」二幅字相贈。

  張大千逝世後,子孫將摩耶精舍與繪畫收藏品全部捐出,由國立故宮博物院規畫成立張大千紀念館。他生前鍾愛的二盆二百年以上的盆栽則「託孤」放在紫園由梁悅美照料。梁悅美感慨,紀念館的盆栽因缺乏專人照料,不少已枯萎凋零,最近她獲聘擔任故宮盆栽顧問,希望重振當年風華。

2014年2月17日 星期一

晚清 王炳榮 剔瓷 荷塘情趣紋筆筒







直徑9.5cm,高度13cm,重量763g。

良渚文化 玉琮








尺寸2.1cm*2cm,高度9.1cm,重量94.5g。



日本 明治 赤津燒茶杯(六件一標)










直徑8.8cm,高度4.8cm,重量118g;
直徑8.4cm,高度5cm,重量75.6g;
直徑8.8cm,高度5.3cm,重量108.5g;
直徑8.5cm,高度4.9cm,重量81g;
直徑8.5cm,高度5cm,重量87.1g;
直徑8.4cm,高度4.7cm,重量78.7g。

明 和闐 水銀沁 囍字佩






尺寸8.5cm*6cm,厚度0.8cm,重量65.5g。




清 黑朱漆 脈枕







尺寸12.4cm*5.3cm,高度12.3cm,重量226g。

清 銅鑲寶石 葫蘆擺件







直徑5.7cm,高度15.2cm,重量258g。



2014年2月7日 星期五

鹿港大文獻 施少雨 水墨 牡丹圖






框尺寸54cm*172cm,畫心尺寸34cm*138cm。


畫家簡介 

  施少雨(1868-1950),本名家彪,字筱雨,或作曉雨、嘯雨,一字作雲,號煙秋山民、錢江釣徒,自署畫室曰啟東軒。福建泉州晉江縣錢江鄉人。父叔皆晉江名孝廉,父子兄弟同登科甲,世傳為美談。 

  施少雨幼秉家學而好古敏求,兼好繪事。弱冠時遊臺灣,鍾愛鹿江山水文風,遂寓居焉。拜於陳亦樵、沈瑞舟門下,隨之習花卉、鳥獸筆法。 

  日治時期,寄情丹青而博綜畫藝,尤以牡丹及墨梅最為精絕,鹿港學畫者多出其門。書法則以行草與板橋體見長,別具意趣署名常添一「塗」字,顯示其謙沖襟懷。善金石篆刻,至老眼力稍衰,遂罷斯道,然不靳所秘,以口傳授從學者。 

  故雖生丁亂世,而能以詩書畫印,享譽藝壇,歷久不衰。民國三十九年(1950)9月逝世,享年八十三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