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框尺寸137.5cm*54cm,畫心尺寸103.5cm*34cm。
畫家簡介
王壯為
壯為先生本名沅禮,民國前三年(1909)生於河北省易縣。從小跟隨父親讀書寫字,刻印作畫,親子情培養出篆刻翰墨的根苗。完成學校正規教育之後,壯為先生創辦小學,推動女子教育,也曾經擔任公職,持續在篆刻翰墨的園地裡耕耘成長。民國二十六年(1937)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壯為先生轉而投身軍旅,就在烽火歲月淬煉中,起動第一步,用「壯為」筆名替人刻印。由於古人曾有童子雕蟲小技,壯夫不為之語,壯為先生別以『壯夫可為』之義,取作別號。抗戰勝利之後再任公職,卻因局勢逆轉,於民國三十八年(1949)隨中央政府來到台灣。
來台以後,壯為先生續任公職,同時在大專院校教授篆刻、書法史,翰墨篆刻與工作、生活融成一片。壯為先生的人生觀折衷在儒家和道家之間,對於自己學藝的期許,要求根柢紮實,而後漸進求變,以近於自然。早年壯為先生學習晉唐書家,熟練王羲之(303~361)、王獻之(344~386)、褚遂良(596~658)和顏真卿(709~785)的筆法,基底既已穩固,又體悟魏碑、趙孟頫(1254~1322)和文徵明(1470~1559)的經驗,加以融會驗證。六十歲以後,書法造詣更見精微,將印章分朱布白的意趣注入行草書,筆力雄健、結體奇絕,自成一種格局。由於先秦玉石文字、簡帛文字陸續出土,壯為先生探究其中筆法根源,加以詮釋再現於書法印章中,引導藝壇繼甲骨文書法之後,也嘗試亦古亦今的玉石簡帛書風。
壯為先生刻印,面貌豐富,甲骨、金文、簡帛各類古文字也都能入印。早年取法趙之謙(1829~1884)、黃士陵(1849~1908),掌握到印章和書法的關連。所刻元朱文印,印面效果潔淨典雅,印文自然流露筆墨的情趣。在紮穩漢印根基之後,又吸取各家長處,對吳昌碩(1844~1927)樸拙的格調別有會心,方寸之中雄渾蒼莽,不見人工造作的痕跡。而令人稱絕的則是行草書作印章邊款,了無毛筆和刻刀的隔閡。
壯為先生於民國八十七年(1998)去世,一生理論和創作兼長,書法與篆刻相互生發,傳承古人啟迪後人,是藝術界共同欽佩的人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