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3日 星期六

河南安陽 婦好 脫胎水上飄三足銅爐

 


長期以來,古銅器專家為了描述銅器出土的時間極其銅器的外表特征,形成了一些專業術語,也為古董行和古銅器收藏者廣泛使用。值得指出的是,這些術語還是仿古銅器做舊的風格,也就是說,仿古銅器都是參照出土物的面貌特征做舊的。

  水坑:指新出土的一種古銅器,由於埋藏環境較差(化學污染),器表腐蝕比較嚴重,不僅表面有積鏽,而且鏽下凹凸不平,有的還有膨裂。發酵膨裂嚴重的叫發坑脫胎,輕者叫半發坑”“半脫胎。常見於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等地區出土的青銅器。因為當地是含鐵量較高的酸性紅土壤,又多雨潮濕,對銅的鏽蝕作用更為強烈。銅器的色澤卻不相同,安徽出土的的脫胎青銅器,有的呈灰綠色或灰色,湖北出土的脫胎青銅器,沒有湖南的那樣嫩綠。當然,同一個地區出土的脫胎青銅器,色澤也不會絕對一致。












春秋崁金弦紋獸首三足鼎


銅鼎---之五味之寶器也


 


, 三足兩耳, 之五味之寶器也----說文解字 . 東漢 許慎


 


              鼎 煮食物用的陶質炊具,以夾砂陶製作。器形大多為圓形腹,帶蓋,雙耳,三足。最早的鼎見於新石器時代河南新鄭裴李崗和河北武安磁山遺址,仰韶、大汶口、龍山、屈家嶺、馬家浜、良渚等文化遺址中也都有發現,夏代二裡頭文化和商代早期也普遍使用。鼎的形制根據地域差別與時代早晚略有變化。如仰紹文化有釜形鼎、罐形鼎,鼎足有柱足、錐足之分,廟底溝類型還有形制獨特的鷹鼎;大汶口文化依次有釜形鼎、缽形鼎、折腹罐形鼎、籃紋鼎;馬家浜文化有錐足鼎、扁足釜形鼎;屈家嶺文化有球腹錐形或鑿形足鼎、雙腹盆形鼎;良渚文化的鼎足為魚鰭形或斷面呈丁字形;二裡頭文化早期有單耳錐足鼎,晚期則逐漸以鬲取而代之。商周時代,鼎多為青銅製品,戰國至漢代,出現鉛釉陶和原始青瓷鼎,多作隨葬品,部分陶製品有彩繪裝飾。西漢中期鼎的腹面出現兩個並列的圓眼形凸起,晚期演變為獸面紋。明、清時期江西景德鎮和福建德化窯仿商周青銅器製作出瓷鼎,成為高檔的陳設瓷。


 


 


            罐形鼎 陶質鼎式之一,炊器,因腹部作罐形而得名。新石器時代仰紹文化、龍山文化、夏、商、周至漢代都曾製作。戰國以後,仿青銅禮器式樣,敞口,罐形圓腹,底或圓或微平,兩側有對稱的雙耳,腹下有馬蹄形三足,蓋上附鈕,以子母口與器身相扣合。


 


 


            盤形鼎 鼎式之一,炊具,陶製品,因器身似盤形而得名。距今6000-4000年的新石器時代馬家浜、大汶口等文化遺跡中均有發現。戰國時期造型多為仿青銅禮器形式,敞口,折沿,器身似盤形,有半環形耳,平底,三足外撇。


 


 


            釜形鼎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一種陶質鼎式,順形為半形環耳,器身似釜,平底,圓柱形三足。


 


 


            獸首鼎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鼎式之一,仿青銅禮器,陶或原始青瓷製品,江南地區出土較多。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原始青瓷獸首三足鼎,器形為廣口,窄沿,淺直腹,平底,獸蹄形三足,口沿一側貼塑有直立的獸頭,與之相對一側貼短尾。獸首高昂,雙目外突,額上有雙角。在獸首與尾之間,有對稱的長方形折邊立式雙耳。


 


 


            蜂形耳鼎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陶質鼎式之一。口沿平折,上貼山逢形豎耳,淺腹,平底,圓錐形足微向外撇。


 

 
















戰國 崁金青銅雙舖首 活耳瓶

中國出土最早的青銅器物屬於甘肅馬家窯文化。


 


最早提出「青銅器時代」觀念的是張光直院士,他在《中國青銅時代》一書中明確指出夏、商、周三代為鼎盛期,而後還有春秋戰國時代,現存至今的司母戊大方鼎是世界上罕見的大型青銅器。不過依照杜正勝院士在《古代社會與國家》的看法,從石器時代到青銅器時代生產工具其實還沒有突破性的發展,只有階級和社會的轉變,因為青銅器主要作為禮器和兵器是政權的象徵。


 


根據考古的發現,商朝前期,以鄭州的二里崗為中心,輝縣的琉璃閣、洛陽的東乾溝等殷商時期的遺址屬於這個時代;商朝的後期,以安陽的小屯村為中心,鄭州公園區的上層、洛陽的泰山廟遺址和墓葬屬這個時代;周朝前期(西周),主要代表遺址以西安市豐鎬村地帶、寶雞西周時期的墓葬;春秋時期以洛陽澗濱(澗濱)為中心、上村嶺虢墓、新鄭鄭墓、壽縣蔡侯墓為這個時期的代表;戰國時期,洛陽澗濱為中心,輝縣琉璃閣、古圍村,長沙和唐山的戰國墓地屬於這個時代。


 


根據最新的發掘成果,中國南方也在商朝前期進入了青銅時代,最有代表性的是湖北武漢的盤龍城遺址,湖南長沙的炭河裡遺址,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等的出土青銅器,證實了長江流域也有發達的青銅文明。


 


在青銅時代,中國已經建立了國家(但這是郭沫若按照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分法,如果依照Willian T.Sanders Barbara J.Price所提出的四個階段:遊團、部落、酋邦、國家,那麼照此論述國家形成的必要條件有兩個,一是血緣關係在國家組織上被地緣關係所取代;二是擁有合法的武力,那麼商文化可能屬於酋邦而非國家),有了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並且漢字也已經發展成熟。













2011年4月12日 星期二

清 牙雕花卉纹扇子

象牙與一般的牙齒不同。其表面沒有琺瑯質覆蓋。非常怕酸。強酸可以將它腐蝕,弱酸亦可使其軟化。如將像牙放在醋酸中浸泡,就可使之變軟,再用刀或其它工具,旋以雕刻加工,往往就事半功倍了。象牙質地細膩,硬度適中,光澤柔和,牙紋細潔,很自然是製作高檔工藝品的天然好材料。象牙自牙頭開始,有一小黑點,一直延伸到空心的管口部心,稱之為心。如果我們把象牙尖橫斷切開,就可以發現象牙的心。牙雕是一門古老的傳統藝術,也是一門民間工藝美術。牙為大象身上最堅固的部分,其光潔如玉、耐用、珍貴勘與寶玉石媲美,因此象牙又有有機寶石之美譽。而像牙雕刻藝術品,以堅實細密,色澤柔潤光滑的質地,精美的雕刻藝術,倍受收藏家珍愛,成為古玩中獨具特色的品種之一。
















尺吋:長19公分


重:44克





清 剔紅 攜琴訪友蓋盒

所謂剔紅,即是以紅漆在器胎上髹塗,層層堆積至相當厚度後,始行雕刻的一種漆工藝。這種工藝技法在唐代已萌興,宋、元漸臻成熟,到了明初,由於成祖的獎勵與重視,將之納為官營工藝,徵調名匠,設廠督造,工序嚴整不苟,遂使永樂剔紅器成為明清工藝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就之一。








 












尺寸:長14公分


寬9.7公分


高:5公分





清 竹雕太獅少獅









中國人相當愛竹,因為竹子的外表勁節高挺,直外虛中,所以以竹子代表君子特立清高的象徵。古時候削簡刻書,均以竹為材。竹子既不僅實用,也富藝術性,表現於藝術性者,有竹編,竹畫和竹雕等,範圍甚廣。而竹雕更是能表現出藝術美感深度。


  竹雕是由雕刻文字的書「冊」發展出來的,現在的冊字就是兩條竹片中間穿一根帶子相連的所成的象形字。以前作為史實記載,在竹片上書寫或雕刻文字和符號,古人稱為「簡」,即現代所謂書,把許多竹簡連起來,就叫做冊。


   在宋朝時,有許多藝術工作者,開始在竹片上雕刻山水、人物及花鳥草蟲等。到了明朝以後,竹雕藝術更是蓬勃發展。當時雕竹主要流派有金陵和嘉定兩派。金陵派是由李文甫、濮仲謙創始的。刀法很淺,並能利用材料之 天然形態,以簡潔的刀法表現作品自然美,偏向寫意派。嘉定派的創始人為朱松鄰,其作品風格和濮仲謙相 反,是走深刻的路子,甚至類似浮雕技巧。一直到現在,竹雕依然是深受社會喜愛的工藝品。


   竹雕藝術愛好者收藏竹雕,最怕蟲蛀,因此選材多在秋末至 立春前。因此這時竹子生長較緩慢,竹子本身甜份不多,再經防蛀處理,蟲蛀的可能性就減低很多。竹材成長約三年以上,將之砍下再放置陰乾二年,才 是製作竹器的好材料。竹材比木材硬得多,可以雕刻面積小,又 較易崩裂,尤其是鏤空部份,必須考慮纖維之走向,雕刻時以不易折 斷為原則,藝術表現受到較大的限制。


 



竹雕的技法約可分為陰雕、陽雕、浮雕、圓雕(立體雕)、留青 陽文雕等。


  一、陰雕:在表面刻入成凹陷,運力就像運筆一樣,依賴熟練和 準確的技法,使線條有起迄和頓挫之效,而刀不能苟下,作畫時誤筆 或可加以掩飾,刻竹則不行,一刀下去,是無更改的。


   二、陽雕:花紋雕起成凸起的陽線,有的且有好幾層,特別是以 亭臺樓閣為題材的作品,更能顯出其特色。清代的仿古絡紋畫是陽雕 的代表作。


  三、浮雕:分深浮雕和淺浮雕。深浮雕係在很厚的竹筒或竹片上雕刻立體或半立體的人物或風景 等題材,也所謂「內枝外葉」。淺浮雕多半只雕一或兩個層次,大致也有兩種,一種是使竹雕的 事物凸出一層,把不要的底子都刮掉;一種是只把雕的事物,沿邊刮 出一點,底子與花紋是一樣高的,此技巧稱「薄地陽雕」。


   四、圓雕(立體雕):這類作品以竹根部份為主要妥善地就料取 材,如花鳥、蟲獸無所不包,從用途來看有水盛、印鈕、筆筒,巧妙 地設計成為人物或吉祥獸等。


   五、留青陽文雕:這是只有雕竹才有的技術,花紋雕成凸起的陽 線,但此陽線全是留出一層薄薄的竹皮所形成的。  













尺寸:高7.8公分


寬:6.8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