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0日 星期日

葉王交趾陶



 


 


交趾陶是台灣傳統民間藝術中較突出的一環,因為它本身具有豐富、瑰麗的色彩及可塑性,逐漸由昔日廟宇的裝飾轉變為收藏文物。


 


在現代中國人生活裡,成為安宅納福的有形象徵飾物。據《嘉義縣志》卷六《學藝志》記載︰「交趾陶乃低火度燒成的軟陶器,雖稱交趾,但並非交趾地方創作。因佛教傳入而形成唐朝三彩陶,唐三彩陶,又經天竺、日南等南蠻諸國,再經交趾而入廣州,形成中國南方之交趾陶。」


 


台灣寺廟早在清初,即以廣東交趾窯燒成的陶製人物像,作為寺廟屋頂正脊與牆壁的裝飾︰清朝後期,台灣嘉義縣民雄的葉王氏開始燒製塑陶人物,才使廣東交趾技法在台灣南部傳揚,成為嘉義交趾陶的先河。


 


談到嘉義交趾陶藝首推葉王氏。據《嘉義縣志》記載︰「葉王,字麟趾,生於嘉義縣打貓,生時推斷為清嘉慶至道光年間,父葉清嶽,原籍福建漳州人,移居台灣嘉義民雄,後再移居台南麻豆,再遷到今日嘉義市。葉父是一名陶工,葉王幼年長牧牛於墓地荒野,喜以泥土製作人物、動物,擺佈戲劇場面為樂。台南為建築兩廣會館,由廣東聘來交趾陶師,途經此地,見葉王泥塑技巧精巧,嘆為天才而收為門徒,將交趾陶之蘊奧,悉數傳授葉王。


 


交趾陶自葉王大放異彩後,嫡傳弟子並不多,作品除供應廟宇裝飾用外,流傳下來的作品有限,再加上燒捏的技術均需假以時日培育,習藝者鮮少願意花醫生的時間來專門學習此項工作。近幾十年來嘉義一帶的交趾燒業者,至今較知名的除已故林天添木,外有劉明侮、林洸沂、高枝明、蘇衛吉、呂勝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