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入伏,冬至數九”。每年陽曆12月21日或22日,太陽到達黃道的270度時,北半球逐漸進入了最寒冷的日子,即“冬至”開始,稱作“數九寒天”。 從這天開始,自古以來在我國民間流傳著許多數九、畫九和寫九的風尚習俗,後來這種傳統民俗文化也盛行於清代宮廷之中。本文依據檔案文獻和私家著述所載,簡述從“冬九九歌”到“九九消寒圖”的演變過程,並結合實物詳述清宮所藏的各種“九九消寒圖”使用方法和記載內容,闡述清代對九九消寒圖的發展,推測清代民俗文化生活的一個側面。
一、從“九九歌”到“九九消寒圖”
冬至是由天文節氣演變成的傳統節日,亦稱冬節、長至節、賀冬節、亞歲等。古代的冬至節習俗,上起百官朝賀,吉服放假,紅箋互拜,下至百業停工,相互宴請,饋贈禮品,俗有“冬至大如年”之諺。[1]其中習俗之一,就是從這天開始數九。
關於數九的習俗,究竟起源於何時,迄今尚未見到確切的文字記載。但我們從敦煌漢簡和居延漢簡中,卻發現有“九九”的殘文。雖然這與數九習俗,未必有必然的聯繫,但起碼說明當時人們已有“九九”的說法了。我們現在見到記載數九文字最早的書,是西元550年梁朝宗懍所著《荊楚歲時記》,書中有“俗用冬至日數及九九八十一日,為寒盡”之句。
九九歌在全國各地流傳甚廣,人們按照各地的農事物候和風俗習慣,編排出各自的九九諺語和順口溜,供人們記憶和應用。據史籍記載和各地民俗志書所見,從長江南北到黃河上下各地都有數九之說,只是同中有異,版本不一。在我國北方流傳最廣的一首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2]三言兩語就把節氣的寒冷程度與自然景物的變化關係說清了,歌詞琅琅上口,便於流傳記憶。
《帝京景物略》中說:一九二九,相喚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籬頭吹觱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推鹽虎。六九五十四,口中呬暖氣。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單,八九七十二,貓狗尋陰地。九九八十一,窮漢受罪畢。才要伸腳睡,蚊蟲獦蚤出。[3]
而在南方則根據當地的氣候特點,另有說法。浙江一帶流傳的是:一九二九,相呼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籬頭吹篳篥;四九三十六,夜宿如露宿;五九四十五,窮漢街頭舞;不要舞、不要舞,還有春寒四十五;六九五十四,蒼蠅躲層次;七九六十三,布衲兩肩攤;八九七十二,豬狗躺海地;九九八十一,窮漢受罪畢;剛要伸懶腰,蚊蠅虼蚤出。[4]
江蘇常州等吳文化地區流傳的是:頭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四九,凍得索索抖;五九四十五,窮漢街上舞;六九五十四,蚊蠅叫吱吱;七九六十三,行人著衣單;八九七十二,赤腳踩爛泥;九九八十一,花開添綠葉。[5]江蘇丹陽地區為:頭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中心臘,河裡凍死連毛鴨,六九河邊看柳,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單,八九七十二,貓狗喜蔭地,九九八十一,送飯地裡吃(意即農忙了)。[6]
總之,這些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九九歌,雖然說法不盡相同,但都離不開對冬去春來季節交替變化和耕作、生活情景的描繪,巧妙地利用自然界的一些生態反映和天氣徵兆,表明了冬九九中的氣候變化發展規律。同時,人們根據九九歌與節氣的變化規律,逐漸形成了一些諺語。像“春打六九頭”,是說立春一般總是在六九前一天。又有頭九暖主寒,諺雲“頭九暖,九九寒”。又謂四九時必多雪雨,諺雲“雨雪連綿四九天”。又雲冬至前宜寒,諺雲“冬前弗結冰,冬後凍殺人”等等。九九歌與諺語的在民間的流傳,既可以説明人們判斷寒暑更迭資訊、農耕的時令以及在生產、生活上如何適應的要求;又可以滿足人們對民俗文化娛樂審美的精神需要。
隨著歲月的流逝,在民間又產生了“九九消寒”的習俗。而且這種習俗愈來愈豐富多彩,形式也不斷翻新。我國最早有“畫九”之法。相傳南宋愛國志士文天祥被元軍押到京城,時值冬至日,他在獄中面對冬季凜冽寒風的考驗,胸懷著“人生自古誰無死”的大無畏精神,在獄中的牆壁上畫了一株紅梅,共有九枝,每枝九蕾,每天將一蕾改綴成花,九九八十一天畫滿九九八十一朵花,既計算著被囚的時日,又表達了自己淩霜傲雪的英雄氣概,寒消之日,慷慨就義。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依據文天祥的意趣,逐漸演變成了不同版本的消寒圖。《帝京歲時紀勝》一書中雲:“至日數九,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畢,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之圖” [7] 。更有韻致的是,斯時婦女曉妝染梅,明人楊允孚《灤京雜詠一百首》詠及此俗,其自注雲:“冬至後,貼梅花一枝於窗間,佳人曉妝,日以胭脂日圖一圈,八十一圈既足,變作杏花,即暖回矣。”所以楊氏詩以詠之:試數窗間九九圖,餘寒消盡暖回初。梅花點遍無餘白,看到今朝是杏株。[8]
不過也有人對此舉頗有微詞,查嗣瑮在《燕京雜詠》有詩為證:學畫消寒九九圖,紅窗費盡好工夫。朝朝和墨番番數,算到花朝得了無。[9]孫雄《燕京歲時雜詠》亦雲;素梅一瓣染成朱,畫出消寒九九圖。過客光陰如箭激,撝戈迴日費工夫。[10]
二、清代盛行填寫《九九消寒圖》
清朝入主中原,定都北京之後,隨著滿漢文化的日益融合,作為填寫《九九消寒圖》這種歲時風俗,在宮廷中頗為盛行。據清吳振棫所著《養吉齋叢錄》記載:“道光初年,御製‘九九消寒圖’,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字皆九筆也。懋勤殿雙鉤成幅,題曰‘管城春滿’。內直翰林諸臣,每年冬季都要填寫這種“九九消寒圖”。[11]先由宮中懋勤殿製成待填描寫的消寒圖。該圖四周採用木框插榫而成,並裱以紙綾。其“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寓迎春之意。每年冬至節前掛在室內,屆時由室主人從頭九第一天開始填起,逐日填廓,每字九筆,每天一筆,每填寫完一字便過一九,句成而九九八十一天盡(圖一)。
圖一
[12]圖上所注“管城春滿”四字。據韓愈《毛穎傳》解釋:筆受封於管,號“管城子”。“管城子”乃筆之別稱,寓筆成春滿庭之意。
人們創作了很多這種詞句,如:“故城秋荒屏欄樹枯榮”、“庭前春幽挾草巷重茵”“亭前屋後看勁柏峰骨”等字樣,也湊成八十一筆,只是用字筆劃略作繁減,每日一筆,即可完成一幅消寒圖。最雅致的是作九體對聯,如上聯為:柔柳輕盈香茗賀春臨,下聯是:幽柏玲瓏濃蔭送秋殘。上聯寫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聯對以“秋院掛秋柿秋送秋香”;每聯九字,每字九畫,每天一幅在上下聯各填一筆,冬盡聯成,稱為“九九消寒迎春聯”。
後來覺得每天簡單描寫一筆,意猶未盡,便在寫完當日一筆後,再用其他色筆,在筆劃上記錄當日的晴陰冷暖。像(圖二)“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一幅,“亭”字的第一筆上寫的是“今日風”;第二筆上記的是“晴暖有風日也”;第三筆上填有三字“晴暖日”;第四筆上則是“早晴晚陰”;第五筆上又是“晴暖日”……[13]。但後來所記內容更為詳細,如(圖三)“春前庭柏風送香盈室”一幅,在墨筆畫上,再用白色細筆填寫當日天氣情況。春字的第三筆“終日涼風侵入皮膚如刀刺”,在其他筆劃中見有“清晨陰冷過午後方見日、祭灶天涼糖瓜入市、臘月正當廿四日天光陰冷萬象將更新、午後起寒風塵沙撲面日”的內容,但也有“萬壽無疆”“浪費筆墨今日休”超出記載天氣意義的字樣[14]。總之每日記載詳略,要視當日筆劃長短而定。因此,當一幅“消寒圖”填完之後,則成了是年冬季天氣情況的檔案記錄,“每歲相沿,遂成故事”。[15]
圖二
圖三
三、清代流行的消寒詩圖
關於消寒詩圖目前見諸文字記載的是明代劉若愚的《明宮史》其中提到宮中年年都要由司禮監刷印“九九消寒”詩圖,“每九詩四句,自‘一九初寒才是冬’始,至‘日月星辰不住忙’止”。[16]並說此制亦“不知緣何相傳,年久遵而不改” [17]。可惜他沒有把詩全記下來,他認為是瞽詞俚語之類,“非詞臣應製所作,又非御製,”[18]不值得記,“其實這正是風俗志中的好材料,由‘一九’說到‘九九’,可能都有些具體內容的”。[19]
在清朝道光年間,山東濰坊有位名叫王之瀚的文人,在前人的基礎上,寫就了一首《九九消寒圖》詩。九首絕句分別寫在八十一格的“八卦爻象圖”內。詩雲:“一九冬至一陽生,萬物自始漸勾萌,莫道隆冬無好景,山川草木玉妝成。二九七日是小寒,田間休息掩紫關,千家共盈享年福,預計來年春不困。三九嚴寒水結冰,釣罷歸來蓑笠翁,雖無雙鯉換新酒,且見床頭樽不空。四九雪鋪滿地平,溯風冽冽起新晴,朱綈公子休嫌冷,總有樵夫赤足行。五九元旦一歲周,茗香釀酒答鐘麻,太平天子朝元日,萬國衣貫拜冕旒。六九上元佳景多,滿城燈火迎星河,尋常巷陌皆車馬,到處笙歌表太和。七九至數六十三,堤邊楊柳若含煙,紅梅幾點傳春訊,不待東風二月天。八九風和日日遲,名花先發向陽枝,即今河畔冰開日,又是漁翁垂釣時。九九鳥啼上苑東,青春草色含煙蒙,老農教子耕宜早,二月中天起臥龍。”這首九九消寒詩不僅介紹了節段的氣候特點,還敘述了民情風俗及農事活動。被世人稱之為農村的“數九科教詩”。[20]
筆者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的宮中雜檔中,也發現有一幅《消寒詩圖》(圖四),使用年代不詳。全圖每九詩四句,共三十六句,共計252個字,特引述詩文如下:
頭九初寒才是冬,三皇治世萬物生,堯湯舜禹傳桀事,武王伐紂列國分。二九朔風冷難當,臨潼鬥寶各逞強,王翦一恕平六國,一統江山秦始皇。三九紛紛降雪霜,斬蛇起義漢劉邦,霸王力舉千斤鼎,棄職歸山張子房。四九滴水凍成冰,青梅煮酒論英雄,孫權獨佔江南地,鼎足三分屬晉公。五九迎春地氣通,紅拂私奔出深宮,英雄奇遇張忠儉,李淵出現太原城。六九春分天漸長,咬金聚會在瓦崗,茂公又把江山定,秦瓊敬德保唐王。七九南來雁北飛,探母回令是彥輝,夤夜母子得相會,相會不該轉回歸。八九河開綠水流,洪武永樂南北游,伯溫辭朝歸山去,崇禎無福天下丟。九九八十一日完,闖王造反到順天,三桂令兵下南去,我國大清坐金鑾。[21]
圖四
在這首“九九消寒詩圖”中,從遠古的“三皇治世”,到“大清坐金鑾”,提到了我國幾千年歷史長河中的一些重大事件,時空跨度大,內容豐富,讀來耐人尋味。在這幅詩圖中,詩句又交叉雙環繞的葫蘆型,圍繞著“雁南飛哉(栽)柳芽待春來”九個字轉寫下來,每字亦均為九筆,每日一筆,“九九八十一日盡。” 消寒詩圖每年逢冬至之前,便掛在宮廷的居室中,是一種用文字筆墨來娛樂記時消遣之作。
單士元先生在《小朝廷時代的溥儀》一書中,也介紹了溥儀在小朝廷時期使用過的兩首消寒詩。[22]然美中不足的是該書未收入這兩首詩的圖樣,而且文字經與原圖核對,亦發現有所出入。現將該詩圖文抄錄於次。寒梅吐玉[23]
頭九初寒才是冬,武昌起義黎頌(宋)卿;提倡革命張鎮武,炮打龜山薩鎮冰。二九朔風冷清清,孫文獨立在南京;張勳帶兵抄革命,鐵良一去影無蹤。三九大寒天氣涼,朝中急壞攝政王;洵濤保舉袁世凱,因病請假世中堂。四九天寒冷淒淒,北軍代表唐紹怡;電告南省全獨立,因此改換五色旗。五九迎春過新年,袁大總統掌兵權;電告各省休爭戰,南北共和樂安然。六九天長要打春,遍地都是三鎮軍;正月十二遭兵變,大炮攻破齊化門。七九河開地氣通,連燒代(帶)搶是大兵;總統當日傳命令,拿住土匪不放鬆。八九雁來到驚蟄,同謀幸福算白說;生命財產難保守,五族平等假共和。九九八十一日完,二次革命鬧的歡;黃興運動北伐隊,上海各處設機關。(圖五)管城春滿[24]
圖五
冬至頭九天氣寒,項城有意坐金鑾;中華帝國號洪憲,施行專製改江山。二九朔風冷淒淒,楊度進奉滾龍衣;謀殺總統沈金鑒,假造民意梁士怡。三九天寒冷似冰,籌備大典帝製興;滇黔桂粵皆反對,陰謀炸死鄭汝成。四九霜雪飛滿天,誤國害民朱啟鈐;拆毀民房修馬路,萬古千秋罵漢奸。五九天寒冷難當,黃陂不受武義王;溥倫賞食雙王俸,拐款獨立龍濟光。六九迎春地氣通,南海改建新華宮;商界承辦提燈會,帝國萬歲信口稱。七九河開河不開,各省反對不來財;中交兩行停兌現,民國災禍一齊來。八九雁來到驚蟄,登極(基)坐殿算白說;九五未登身先喪,遺下臭名罵董卓。消寒已盡九九完,黎大總統掌兵權。(圖六)
圖六
從上述兩首消寒詩的圖形來看,均做成葫蘆形。《寒梅吐玉》為三十六句,252字;《管城春滿》為三十四句,238字。所編詞句多系記錄辛亥革命後北洋軍閥政府之事。
四、遜清皇室的消寒圖與消寒益氣歌
溥儀小朝廷時期,還使用過兩種“九九消寒圖”,現藏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溥儀全宗》案卷中。將《九九消寒圖》做成“井”字型,九方格:每格內有九個圓圈,共為八十一個圓圈,一天畫一圈,通過陰陽魚記錄反映冬九九每天的天氣情況[25](圖七)。據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記載:“消寒圖乃九格八十一圈。自冬至起,日塗一圈,上陰下晴,左風右雨,雪當中。”[26]《京都風俗志》亦有“冬至日,俗謂之屬九,或畫紙為八十一圈。每日分陰晴圖一圈,記陰晴多寡,謂之九九消寒圖,以占來年豐歉”之句,當指此圖式。
圖七
然而與記載不同的是,在該圖的左右上角,注明此圖的畫法是:上清(晴)下陰左風,右雨雪點當中。據查考,這與民間流行的《點九圖》圖案畫法口訣相一致。民間九九消寒圖民諺則雲:“下點天陰上點晴,左風右霧雪中心。圖中點得墨黑黑,門外已是草茵茵。”即按“上點晴( )下點陰( )左風( )右雨( )雪中心( )”的規則,在該天圓圈四周,或上、或下、或左、或右劃一橫杠,或中心加點,簡明清楚。也有用不同顏色來標注的,完顏佐賢《康熙遺俗軼事飾物考》一書中記載:“晴塗紅色,陰藍色,雨塗綠色,風塗黃色,雪可以空白不塗,或填鉛粉。九九完成,已是冬去春來,每格筆劃顏色不同,五顏六色,美不勝收。” [27]而溥儀填的這張消寒圖,先用鉛筆畫好圓圈,在圈內則利用我國古代的陰陽魚圖案來表明天氣情況。這恐怕也是宮廷為了有別於民間的一種做法。
陰陽魚圖黑白兩色組成,在一個平面圓中,黑白之間的界限是一條波動的曲線,造成靜中有動,有分有合;一半是黑,一半是白,構成陰陽相對,黑象徵陰,白象徵陽。在黑的一半中有一白眼,在白的一半中有一黑眼,形狀似魚,故名陰陽魚。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充分體現了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無窮變化,達到內容和形式完美的有機結合。所以,用陰陽魚圖案點畫消寒圖是有一定哲理的。
我國古代很早就知道全年什麼時候最冷。春秋時代的《管子•幼官》中所列舉的三十個節氣內,就把最冷日期定在“大寒至”、“大寒之陰”、“大寒終”三個節氣內。其中每年一月二十一日至二月四日為最冷,稱為“大寒之陰”。消寒圖上的“上晴下陰”,不僅有晴天與陰天,更含有天氣稍暖與寒冷之意。
溥儀小朝廷時期,幽居深宮,憂苦寂寞。為了排遣寂寞,侍臣們特為他編製了《消寒益氣歌》(圖八)。《消寒益氣歌》每九有一歌名,即:七星拱一,左右合和,三星在戶,四平八穩,一門五福,六合得正,奇財子祿,八方朝貢,九五至尊。其全部歌詞照錄如下:
阿彌陀佛第一聲,一九陽回日日增。有位古佛釋迦祖,一個木魚一本經,一意渡眾生。阿彌陀佛第二聲,二九陽回萬物生。二位仙師和合子,二人同意念真經,事事都亨通。阿彌陀佛第三聲,三九陽回喜氣盈。三位星君福祿壽,三陽開泰陽明通,吉人靠天公。阿彌陀佛第四聲,四九陽回四相通。四面觀音四面渡,四時吉慶喜相逢,養氣自然平。阿彌陀佛第五聲,五九陽回向陽生。五位元古佛正中坐,五倫順序五路通,無處不興隆。阿彌陀佛第六聲,六九陽回地氣通。西來六祖達摩子,面壁十年渡眾生,感化不非輕。阿彌陀佛第七聲,七九陽回動春風。七夕仙子從天降,福祿壽考汾陽公,德厚享高齡。阿彌陀佛第八聲,八九陽回細柳青。八洞仙人八種寶,齊向瑤池祝壽星,仙酒醉長生。阿彌陀佛第九聲,九九陽回遍地青。九星斗姥雲端坐,九如散與帝王宮,九洲複大清。[28]
這張《消寒益氣歌》,每九的九個圈構成的圖案與這九歌名相合。例如:左右合和圖,左右各四圈,底部用一圈聯合起來。三星在戶圖,則是三圈在中,其餘六圈構成門戶之門字形。八方朝貢圖,八個圈分佈四周與中心圈相連。另外,與其他消寒圖不同的是,有的在同一天的圈內,竟記有三種符號,記錄了是日天氣變化的複雜情況。《消寒益氣歌》是另一種形式的消寒圖,原實物長39.1釐米、寬28釐米。與上述九九消寒圖(圖七)相比較,除畫法、形式不同外,有兩點相同之處:一是起止時間相同,都是從陰曆十一月初五始,到次年陰曆正月二十五日止;二是在三九、七九、九九日期內,都有同一天記載為雪天。可見這兩張消寒圖是記載同一年冬九九的。又根據《九九消寒圖》中“七九”格內有“十五年正月初七日全”的字樣,依照關於大清皇帝退位之後優待條件所定“尊號仍存不廢”的規定,無疑系指“宣統十五年正月初七日”,由此判斷這兩張圖記載的九九西曆應是:1922年12月22日至1923年3月l2日。其歌詞內容,除按每九順序配有相應描述節令氣候的詞句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溥儀的思想,不僅有宗教迷信色彩,還做著“九洲復大清”的復辟美夢。
五、《九九消寒圖》習俗的興衰探求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從民間“九九歌”、“畫九”、“寫九”的產生,到盛行於宮廷的各種《九九消寒圖》來看,無論是民間,還是宮廷;無論是北方,還是南方,都有這種習俗,其原因可歸結為:
一是農業生產需要之舉。古代由於受科技發展的限製,沒有為農業生產的專業氣象服務,因之人們通過記載冬九九當中陰、晴、雨、雪以及各種天象的變化,用來印驗諺語,預卜來年豐歉。
二是寓教於樂之舉。通過可對幼童進行識字、寫字和歷史知識、自然常識的啟蒙教育。據說,舊時曾有小學教師讓學生編製《九九消寒圖》。具體程式是:學生先查字典,找出許多“九筆”字來,然後編成一“九言詞句”,經教師修改,製成紅筆空心字圖,最後評定優劣。這種寓教於樂的形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便挖空心思製作;但是想著容易,湊起來卻十分困難。有一學生,湊了一句“盼春信待看某俏柳染”。大為老師讚賞,說他知道“某”是“梅”字的古體。[29]
三是娛樂消遣之舉。畫九、寫九實為高雅的文字遊戲,在文化娛樂生活相對比較貧乏的古代,和燈謎、酒令、對聯等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畫九、寫九,便自然而然成為文人墨客、富足之家的一種雅興娛樂消遣之舉。
四是熬寒無奈之舉。在日曆遠未普及的年代,千里冰封、寒風凜冽的冬天也是窮苦百姓最難熬的日子,畫九、寫九也透露了冬閒中最廣大百姓熬冬盼春的幾分無奈。但也有“冬月,士大夫約同人圍爐飲酒,迭為賓主,謂之消寒社。好事者聯以九人,定以九日,取九九消寒之義”。[30]顯然這是富足之家的一種“熬寒”之舉,雖與九九消寒有關,卻是另一個話題了。
正是上面這些原因,《九九消寒圖》這一民俗,千百年來得以傳承、普及。但也正是由於上述原因,又使《九九消寒圖》這一民俗,如今已大為衰落,甚至漸呈消亡之勢。這是因為如今的專業氣象預報已能相當準確地預報天氣,無須人們再以笨拙的方式記錄天氣,以預測來年;這更是因為如今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內容也已相當豐富,《九九消寒圖》這一民俗的趣味性已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娛樂和欣賞需要。這些都是其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必然衰落的原因。儘管如此,《九九消寒圖》作為一種民間習俗和文化遺產,還是有其保留和存在的意義。也正因為如此,從保護民族文化遺產的角度出發,近年來,從政府到民間都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河北省武強民間藝術研究中心不斷挖掘傳統民間藝術,使發軔宋元時期,盛於明清之際富有濃厚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的武強年畫,獨樹一幟,在其所推出的年畫中有一幅“九九消寒圖”。除畫面佈局協調、均稱的“六子爭頭”遊戲圖外,左右底部空白處填滿了十二屬相和吉祥物,上面印刷民間廣泛流傳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淩上走,……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的九九歌。令人賞畫之餘,浮想聯翩,充滿農家生活的情趣。北京民俗博物館以挖掘和傳承優秀的傳統民俗文化為辦館宗旨和歷史使命。每年冬季在館內懸掛《九九消寒圖》,遊人紛紛駐足圖前,感受著傳統民俗文化《九九消寒圖》帶來的樂趣。在北京南池子危舊房改造中,城建部門也著意在街心花園的石桌刻上了“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再現了老北京填寫《九九消寒圖》的民俗遺風,傳承著這一歷史悠久的民俗文化。
注 釋:
[1]完顏紹元:《中國風俗之謎》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年版,第108頁。
[2][4][5][6]張振華 常華: 《中國歲時節令禮俗》改革出版社 1995年版,第247、248頁。
[3]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之二,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70頁。
[7]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7頁。
[8]清•於敏中等編纂《日下舊聞考》卷一四八, 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八冊第2365頁。
[9][10]孫殿起輯 雷夢水編: 《北京風俗雜詠》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3年版 第21、57 頁。
[11][15]清•吳振棫:《養吉齋叢錄》卷十四 ,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3年版,第159頁。
[12][14]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
[13][21][23][25]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館藏檔案•宮中雜件(實物)。
[16][17[18] 明•劉若愚:《明宮史》火集 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2年版第90頁
[19][29]鄧雲鄉:《燕京鄉土記》 上海文化出版社 1986年版,第173頁。
[20]韓望舒:《有趣的數九風俗》,《大眾科技報》,2003年12月21日第8版
[22]單士元:《小朝廷時代的溥儀》紫禁城出版社、南粵出版社聯合出版, 1985年版,第21頁。
[24][28]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館藏:《溥儀全宗》。
[26]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1年版 第91 頁。
[27]皇城藝術館編:《皇城》第114頁。
[30]清 闕名:《燕京雜記》北京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第119 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