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8日 星期日

清末民初 書畫大家 傅狷夫 水墨 山水畫





畫框尺寸51cm*97.5cm,畫心尺寸31.4cm*63.8cm。


畫家簡介

  傅狷夫(1910/5/2-2007/3/11)

傅狷夫,本名抱青,又名唯一。字覺翁,號心香室主。1910生於浙江杭州西湖畔。著名書畫家,以其獨創畫風描繪臺灣風景,開一派畫風,對臺灣水墨畫壇有深遠影響。2007年3月11日(臺灣時間)逝世於美國舊金山佛利蒙家中,享年97歲。

台展三少年 林玉山 水墨加彩 山水圖





畫框尺寸90cm*51.5cm,畫心尺寸57cm*31.5cm。


畫家簡介

  林玉山﹝1907 ~ 2005﹞

  畫家林玉山,民國前五年出生於嘉義美街,本名英貴,號雲樵子、諸羅山人及桃城散人。畫藝之啟蒙,受到幼時家中聘請的民間畫師影響,自小展露出繪畫的天分。

  林玉山早年的家庭背景及師承,交融了民間畫師與文人畫家的角色。十九歲負笈東瀛,留學東京川端畫學校,開始接受完整的專業美術教育。一年後暑假返台期間,參加第一回台灣美術展覽會即獲入選,並與郭雪湖、陳進同被譽為「台展三少年」,自此崛起畫壇。1935 年,二度赴日深造,建立了個人風格,壯年時期已是領導嘉義地區的人物了。林玉山對於自己的畫歷過程,曾提到兩次變化的過程,均在青壯時代,第一次是川端畫學校回來後,問學於悶紅老人,由寫生派參透文人畫的契機;而京都時期是摹古考古期,摹取的對象是中國宋人的畫作。另一方面,個人的漢學詩文修養,使他往後精神上融入傳統中國繪畫而得心應手。

  光復初期時,林玉山擔任省立嘉義中學美術教師,1951 年轉往師大美術系執教,直到退休,一直都在教育界。「寫生」的觀念,始終是林玉山創作的源頭與鼓吹的信念,不僅實踐於畫中,亦常在其文章中提及。他不論在藝術成就或風骨上均受眾人景仰,學子遍及各地,影響相當深遠。

台灣前輩畫家 邵幼軒、林中行夫婦 水墨加彩 二貓戲蝶圖





畫框尺寸102.5cm*72.3cm,畫心尺寸68.5cm*44.5cm。


畫家簡介

  邵幼軒(1915-2009)

  邵幼軒字友仙。其齊曰:“雙樨館”。浙江東陽人,因其生長于北平,受教于北 平,故具有北國人之豪爽性格,南方人之清雅氣質。且其生長於仕宦書香世家,舉止溫雅而沉靜,談吐含蓄而明快,令人欽敬。

  邵幼軒祖父為名報人邵飄萍,主辦《京報》,名動一時,以言論正直,為軍閥張作霖所忌,遂而加害之。臨終遺言:子孫切忌做官。其父為原北平著名畫家邵逸軒,早歲富革命思想,加入國民黨,曾任重要行政工作,學源有自,繼承叔祖父之志,能文章,精繪畫,所作山水筆致精細,所寫花鳥,用筆挺拔,墨潑明快。邵女士家學淵源,天資聰慧,自幼即耽於藝事,加之庭訓嚴苛及自身的孜孜不倦,早年即嶄露頭角於京城。又得父執國畫大師張大千之賞識收為入室弟子而藝益進。二十六歲畢業于國立北平藝專畢業。得名師王夢白、齊白石悉心指導。繪畫技藝更為精進。邵幼軒早年學山水,後得花鳥大師張書旂所睞,轉攻花鳥蟲魚,今以花鳥承藝林巨擎,肩啟後大任!工書、山水、花卉,翎毛,皆能揮灑自如,五十歲後畫風趨向大筆豪放,但仍不失新羅風格。其牡丹畫作自然高雅,在海內外有“邵牡丹”之美譽。

  抗戰期間,邵女士隨家南遷,返歸東陽故里。抗日勝利後受聘為杭州正則藝術專科學校教席。後隨丈夫林中行先生以“國藝大師”之名隨國民黨遷至香港,後前往臺灣定居。

  在台期間,邵女士獲獎無數,受到了當時國民黨政界領袖蔣經國的高度讚譽,也被美國各大藝術學院聘為終身教授。臺灣著名作家三毛早年學畫期間拜邵幼軒為師,並曾在其作品中多次提及她和邵女士的深厚感情。可以說,邵女士不僅是一位畫壇大師更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好老師。

  2001年,年近九旬的邵女士隨丈夫林中行,在海協會的邀請下以及其弟子中國著名畫家胡昶、中國著名書畫家王漪仙等人的協助下在杭州開展了首次的個人大陸書畫展。畫展中,展出了邵女士和丈夫林中行大半生的得意之作,也展出了其弟子王漪仙等人的優秀書畫作品,受到了中國書畫界的高度好評!2002年,邵女士和丈夫林中行先生受邀在北京中國美術館開展了書畫作品展,受到了中國書畫界的一致好評!此後數年,邵女士和丈夫林中行先後多次在大陸受邀舉辦畫展。

  2009年,邵幼軒因病在杭州去世,享年95歲。其弟子中國著名書畫家王漪仙扼腕提詞“丹青絕筆流芳千古,含笑九泉富貴常開”!
 
 

  林中行(1919~)

  林中行,杭州人。畢業於上海美專,曾與張大千、溥心畬合作繪畫,隨國民政府退遷臺灣後,就專心於美術教學工作。林中行繪畫融會中西,擅長花卉魚藻,常常將西方的繪畫觀點帶入水墨的悠然禪意中,因此使他的畫面有別於傳統的水墨畫。

台灣前輩畫家 黃君璧 水墨加彩 松谿論古圖






畫框尺寸96.7cm*60.5cm,畫心尺寸61cm*39.5cm。


畫家簡介

  黃君璧(1898~1991)

  黃君璧原名韞之,號君璧,廣東南海祿舟人,中國著名畫家。與溥心畬、張大千以「渡海三家」齊名。曾指導蔣宋美齡山水畫。

  年少時就讀於家中的私館,後於民國八年(1919年)畢業於廣東公學,喜觀賞、收藏字畫。17歲時拜李瑤屏為師習畫,民國十年(1921年)經李瑤屏推薦,任教於廣州培正中學,開始繪畫教學之路。


  民國十一年(1922年)於楚庭美術院研究西畫。民國十六年(1927年)又任廣州市立美術專科學校教務長。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任徐悲鴻主持的中央大學美術系教授,兩人共同執教長達11年。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遷居台灣,任台灣師範學院(今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系教授、主任。多次在臺北市、加拿大、美國、新加坡、南韓舉辦個人畫展。民國五十七年(1968年)獲紐約聖若望大學學質獎章。

擅長畫山水,傳統功底深厚,經歷了現代中國畫的繼承、演變、革新的過程。他從學中國畫之日起就兼學西畫,是一位兼通西畫的中國畫家,西方藝術界稱其為「中國新古典派」。


  黃君璧曾撰〈畫人應有修養〉一文,文中將繪畫分成三個階段:師承時期,師法自然時期,熟能生巧時期。對應其創作歷程,於前兩段時期用功極深,臨寫前代名家作品,又重寫生,遍游海內外山水勝跡,博採眾長,故筆墨功力深厚。主張西為中用,認為有西畫基礎,畫面才有透視感,景深遠、層次豐富,也成為其畫作特色。


  他的繪畫作品以山水作品最為出色,結構謹嚴,取山川雲水之生意,所作大瀑布洶湧奔騰,氣勢撼人;「白雲」和「飛瀑」是運用最多的題材,其「白雲瀑布」之絕妙,有「一代宗師」美譽。居所兼畫室自命名為「白雲堂」,於1942年啟用,緣因紀念慈母,取「白雲思親」之意。黃君璧長期作育英才無數,門生亦有自稱「白雲堂門人」。


  早期所畫瀑布以線條為主,作畫不特意打稿,但線條流暢,一氣呵成;中期的瀑布多呈湧動狀,聽似有聲;畫雲則雲隨風動。識者認為其作品早期逸秀、中期蒼健、晚期雄壯,確為的論。出版有《黃君璧畫集》、《黃君璧書畫集》、《黃君璧作品選集》、《白雲堂藏畫》等。

清末民初 書畫大家 張穀年 水墨加彩 江南春圖





畫框尺寸120.5cm*51.3cm,畫心尺寸87.5cm*31.7cm。


畫家簡介

  張穀年(1905~1988)

光緒31年(1905)生,江蘇省武進人。曾祖父孝廉公(品咸)前清舉人,祖父雲山公,清秀才。世居常州縣鳴鳳鎮。

  上海名家馮超然外甥,幼承舅氏習畫,並從王同愈習詩文,精擅山水,氣韻高華。聘請國學大師朱企亭孝廉研讀四書五經。並隨吳梅學詞曲。與程芥子同為馮超然學生。

  張穀年於上海潤格鬻畫年僅十六歲,遂聲名鵲起,山水風格健拔,幽邃,沉雄,蒼潤, 為藏家寶愛,自渡海赴台,藝更精進。門下弟子有王壽,王北岳,姚雪塵,蔣勳等。
 

台灣早期前輩畫家 林東令 局部膠彩 靈禽圖






畫框尺寸176cm*95cm,畫心尺寸139cm*70cm。


畫家簡介

  林東令(1905~2004)

  1905年生於台灣嘉義中埔,為日據時期活耀於嘉義地區的重要膠彩畫家。十六歲開始跟隨嘉義坊古軒民俗道釋畫師宋光榮學畫,深深影響其日後繪畫風格;結識風雅軒的林玉山之後,並在其建議之下,一年之後轉向台南民俗道釋畫師潘春源學畫。學成出師之後,自行開設裱褙店,並兼任駐店道釋畫師。台展開辦之後,膠彩畫成為畫壇主流,林東令除了致力於維生的道釋畫之外,並與畫友切磋琢磨,與林玉山等人相約寫生、探討畫藝,因此與林玉山的情誼亦師亦友。

  1928年第二屆台展結束,與畫家林玉山、朱芾亭、蒲添生、徐清蓮、施玉山、潘春源、黃靜山、吳左泉、陳再添等人組織「春萌畫會」。每年在嘉義、台南兩地輪流舉辦會員聯展相互切磋觀摩。

  1931年並加入在台北市成立的「栴壇社」等美術團體,會員有林玉山、陳進、郭雪湖、潘春源、林東令等五人,及在台北的日本籍畫家鄉原古統、木下靜涯、村上無羅等六人,共計十一人,每年開畫展一次。

  林東令自從於1929年第三屆台展以<夕照>一作獲得入選榮譽開始,在舉辦十年的台展與六年的府展之間,共獲得入選十一次;1938年第一屆府展更以<蓮霧>一作榮獲特選第一名。 林東令以民俗道釋畫為業並兼營裱畫店,因此其畫作維持著傳統民俗畫與膠彩畫兩種風格,其中膠彩畫是有別於其維生的道釋畫,而是其風格特出的藝術創作;繪畫題材廣泛,花卉、樹木、風景、鳥獸皆可描繪,在工筆重彩的膠彩畫中,線條之表現更顯獨特與不凡。

台灣前輩畫家 邵幼軒、林中行夫婦 水墨加彩 貓戲金魚圖





畫框尺寸63cm*102.5cm,畫心尺寸44.5cm*67.5cm。


畫家簡介

  邵幼軒(1915-2009)

  邵幼軒字友仙。其齊曰:“雙樨館”。浙江東陽人,因其生長于北平,受教于北 平,故具有北國人之豪爽性格,南方人之清雅氣質。且其生長於仕宦書香世家,舉止溫雅而沉靜,談吐含蓄而明快,令人欽敬。

  邵幼軒祖父為名報人邵飄萍,主辦《京報》,名動一時,以言論正直,為軍閥張作霖所忌,遂而加害之。臨終遺言:子孫切忌做官。其父為原北平著名畫家邵逸軒,早歲富革命思想,加入國民黨,曾任重要行政工作,學源有自,繼承叔祖父之志,能文章,精繪畫,所作山水筆致精細,所寫花鳥,用筆挺拔,墨潑明快。邵女士家學淵源,天資聰慧,自幼即耽於藝事,加之庭訓嚴苛及自身的孜孜不倦,早年即嶄露頭角於京城。又得父執國畫大師張大千之賞識收為入室弟子而藝益進。二十六歲畢業于國立北平藝專畢業。得名師王夢白、齊白石悉心指導。繪畫技藝更為精進。邵幼軒早年學山水,後得花鳥大師張書旂所睞,轉攻花鳥蟲魚,今以花鳥承藝林巨擎,肩啟後大任!工書、山水、花卉,翎毛,皆能揮灑自如,五十歲後畫風趨向大筆豪放,但仍不失新羅風格。其牡丹畫作自然高雅,在海內外有“邵牡丹”之美譽。

  抗戰期間,邵女士隨家南遷,返歸東陽故里。抗日勝利後受聘為杭州正則藝術專科學校教席。後隨丈夫林中行先生以“國藝大師”之名隨國民黨遷至香港,後前往臺灣定居。

  在台期間,邵女士獲獎無數,受到了當時國民黨政界領袖蔣經國的高度讚譽,也被美國各大藝術學院聘為終身教授。臺灣著名作家三毛早年學畫期間拜邵幼軒為師,並曾在其作品中多次提及她和邵女士的深厚感情。可以說,邵女士不僅是一位畫壇大師更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好老師。

  2001年,年近九旬的邵女士隨丈夫林中行,在海協會的邀請下以及其弟子中國著名畫家胡昶、中國著名書畫家王漪仙等人的協助下在杭州開展了首次的個人大陸書畫展。畫展中,展出了邵女士和丈夫林中行大半生的得意之作,也展出了其弟子王漪仙等人的優秀書畫作品,受到了中國書畫界的高度好評!2002年,邵女士和丈夫林中行先生受邀在北京中國美術館開展了書畫作品展,受到了中國書畫界的一致好評!此後數年,邵女士和丈夫林中行先後多次在大陸受邀舉辦畫展。

  2009年,邵幼軒因病在杭州去世,享年95歲。其弟子中國著名書畫家王漪仙扼腕提詞“丹青絕筆流芳千古,含笑九泉富貴常開”!


  林中行(1919~)
  林中行,杭州人。畢業於上海美專,曾與張大千、溥心畬合作繪畫,隨國民政府退遷臺灣後,就專心於美術教學工作。林中行繪畫融會中西,擅長花卉魚藻,常常將西方的繪畫觀點帶入水墨的悠然禪意中,因此使他的畫面有別於傳統的水墨畫。

2013年7月27日 星期六

台灣前輩書畫家 王北岳 書法對聯





畫框尺寸42cm*120.8cm,畫心尺寸22.5cm*84.5cm。


畫家簡介

王北岳(1926~)

  北岳先生名澤恆,為文,治印,作書,皆以字「北岳」行,號子蒼。

  生於民國十五年,河北文安人。其祖上均為達官,通德世家,自幼深受薰陶,好書畫尤精工藝;以戰爭故,就讀北京,自小學至大學皆在燕京,中學二年開始治印,至高中畢業而有所得,先後受教於南皮張釣孫先生,後又得賀孔才先生指點,藝乃猛進,賀先生為近世古文及書法大家,嘗以其作品送刊於平津各大報章,喻其刻印「如寶劍切玉」沙沙有聲,於是舊京知其名者漸多。

  高中畢業後,入北京大學農學院習園藝,課餘之暇,仍以吟詩讀詞,寫字治印為樂,三十八年六月來台,任教於宜蘭農校,四十一年調台北,從張穀年先生習山水,筆墨清疏蕭逸;民國五十年與王壯為、曾紹杰、李大木等發起籌組「海嶠印集」先生綜理集務,每月一聚,聚必有由,台北印學碩彥,樂與斯集,而篆刻同道得以相益互勵,曾出刊印集兩輯,展覽多次,台灣一地篆刻之道於焉興起;民國六十三年,先生又發起籌組「中華民國篆刻學會」使篆刻界集聚一堂,研究發揚,篆刻藝術風氣大成。

  先生自民國五十年以後,即以發揚篆刻藝術為己任,對於篆刻文物之收集整理,更是積極備至,舉凡古今印譜、名人印拓、原刻印石、銅印、印材、篆刻著作等無不傾力收羅,精心研究。因此,先生無論對印學之理論、掌故、印章之鑑別、印石之珍賞無不瞭如指掌,先生對其所領悟之事,更能淋漓盡致的表達出來,契理契機,聽受者無不受用,先生嘗為謂其書室名為「說悟室」可見一般。為發揚印學,先後於「藝壇」雜誌中撰寫「印林見聞錄」又於新生報撰「藝林逸事」中國書畫雜誌撰「海嶠印人印選」藝術家雜誌撰「篆刻探微」等,其旨在引發人們對篆刻藝術之嚮往,從而推而廣之,更於六十八年創辦「印林」雜誌,此為世上第一部純以篆刻為主的期刊雜誌,期能嘉惠後學,先生之用心亦實良苦,其對印學之提倡,影響之大,有目共睹。

  此外,更於師範大學、藝術學院、市立師院、歷史博物館、黎明文化中心,及各公私立機構等講授書法及篆刻藝術,學子逾千,其中多數在台灣書法篆刻界有極卓越的表現。

  除了寫作,教學之外,先生對於藝術創作更是不餘遺力,先後出版「王北岳書法篆刻集」、「王北岳印選」、「王北岳書法集」、「王北岳自用印選」、「挹翠挽香居藏印」等;並不定期舉辦個展,以所作印證所學,知行合一,以自身修為為學生作最佳的示範。

  先生已屆隨心所欲不逾矩之年,創作、寫作、教學仍未嘗止,旁人或謂其終日碌碌不得閒,然先生對文化藝術之保存發揚,鞠躬盡瘁,亦樂在其中。

台灣工筆花鳥畫大師 喻仲林 水墨加彩 花鳥牡丹圖





畫框尺寸72cm*136cm,畫心尺寸53.5cm*100.3cm。


畫家簡介

 喻仲林(1925~1985)

  喻仲林被譽為臺灣一代宗師。原籍山東冠縣,生值離亂,長於軍旅,而愛好繪事,出於天性,得暇則弄筆自娛,雖在顛沛中而未嘗輟。渡海來台,生事稍定,師吳興金勤白教授,勤伯教授,畫學世家,博涉多能。

  君則從之獨攻花鳥,意謂時尚寫意,而古人院禮一脈日趨衰微,應有人起而振之。於是與友人孫家勤胡念祖合組畫室,風雨一廬,各勤其業,即世所稱麗水精舍是已。

  君天才卓越,精研不已,舉凡公私家收藏,必求一見而後快,心領神會,以收諸腕底。二十餘年來,風格屢變,愈變而愈精能。始則以院體為依歸,繼則變院體而恢張之,故其境界,往往非前人所有,駸駸自成其面目。觀其設色明麗,風致天然,繁而能簡,豔而能清,曲盡化工之妙若非天資高,體物深,安足以至此。

台灣工筆花鳥畫大師 喻仲林 水墨加彩 牡丹花鳥圖





畫框尺寸72cm*136cm,畫心尺寸53.3cm*100.5cm。


畫家簡介

 喻仲林(1925~1985)

  喻仲林被譽為臺灣一代宗師。原籍山東冠縣,生值離亂,長於軍旅,而愛好繪事,出於天性,得暇則弄筆自娛,雖在顛沛中而未嘗輟。渡海來台,生事稍定,師吳興金勤白教授,勤伯教授,畫學世家,博涉多能。

  君則從之獨攻花鳥,意謂時尚寫意,而古人院禮一脈日趨衰微,應有人起而振之。於是與友人孫家勤胡念祖合組畫室,風雨一廬,各勤其業,即世所稱麗水精舍是已。

  君天才卓越,精研不已,舉凡公私家收藏,必求一見而後快,心領神會,以收諸腕底。二十餘年來,風格屢變,愈變而愈精能。始則以院體為依歸,繼則變院體而恢張之,故其境界,往往非前人所有,駸駸自成其面目。觀其設色明麗,風致天然,繁而能簡,豔而能清,曲盡化工之妙若非天資高,體物深,安足以至此。

台灣前輩畫家 高一峰 墨蓮圖





畫框尺寸72cm*136cm,畫心尺寸44.5cm*68cm。


畫家簡介

高一峰(1915~1972)

  高一峰出生於山西省徐溝縣,家中世代經商,環境優渥。自小在富裕的家境中成長,喜繪畫與運動,亦嗜金石、木刻、書法。二十三歲進入京華美專就讀,主修西畫,服膺於白石老人的生活寫照,八大山人的荒寒簡練。一九四○年,因日軍侵華,暫停學業;兩年後,前往綏遠臨河縣,從事社會工作。一九四三年,與張素蓉女士結婚。一九五○年,夫妻兩人經歷千辛萬苦,自西北輾轉逃到台灣。初至台灣的高一峰,起先借住岳父在台北和平西路的家中。在岳父的介紹下,也爲調查局繪製了一批史蹟彩畫,勉強賺得一些養家糊口的費用。之後曾與朋友合開廣告社,但一年後,仍因經營困難而結束,此時,左眼也因長期病變只得摘除,成為半盲畫家。

  一九五四年,高一峰終於在一位長輩的保薦下,順利前往台中中學任教,直到一九六一年,才因精神障礙遷回台北;前後其實才僅僅七年的時間,也就是四十歲到四十七歲,這也是高一峰一生比較平順安定的時間。他的作品,大都完成於這段日子,他也相當用功自勉的在一九五六年和一九六○年,兩度舉行個展。一九六六年,支持他的夫人病逝。隔年,他被送往花蓮玉里療養院住院治療。五年後的一九七二年,病逝於療養院,得年五十八歲。

台灣前輩畫家 曹緯初校長 水墨加彩 葡萄圖





畫框尺寸51cm*121cm,畫心尺寸33cm*87.5cm。


 畫家簡介

  曹緯初(1914~1980)

  曹緯初於民國2年出生山東安邱,高祖父官拜翰林大學士。曾任前台灣省教育廳專員、省立清水高中第一任校長。

  從小學習書法,跟隨諸多名家學習,暇時臨摹衍聖公府所存名蹟,奠下紮實書畫能力。畢生與中國書畫為伍,致力於推展清水地區藝文風氣及傳承。

  書畫以臨摹為基礎,從中創造自己風格,作品簡潔明快。國畫初以臨摹宋元諸名家,後習沒骨,晚年多以水墨寫意,大筆揮灑,遵勁中見其清雅,舉凡四君子、蔬果、蟲魚、花鳥無不生動自然,活潑有趣,被喻為「田園畫家」。 對於書法,遍臨晉唐、兩漢諸碑。篆隸鑽研尤深,所作行草,方圓之筆互見,秀潤生發,作品「歲寒三友」,冬紅的梅花綻開在老幹蒼松間,松幹是墨筆的圈和點,松葉是剛健的亂針筆法,僅僅二色,表現出藝術美的極致;作品「曇花一現」,一筆一畫、一勾一勒,色調分明,以「黑」襯托「白」的潔淨,更給人遐想空間。

徐悲鴻入室弟子 馬世生 水墨 駿馬圖





畫框尺寸57cm*127.5cm,畫心尺寸42.5cm*91.5cm。

清末民初 書畫大家 徐悲鴻 水墨 戰馬圖





畫框尺寸69.3cm*127.3cm,畫心尺寸49cm*90cm。


畫家簡介

徐悲鴻(1895~1953)

徐悲鴻出身農村,家境清貧。父親徐達章是個村塾教師,擅長花鳥,人物畫。 徐悲鴻4歲開始在家塾中讀書,耳濡目染,自幼對繪畫發生興趣。 9歲隨父學畫, 10歲已能作父親的助手。農忙時,兼做耕作,貧苦的勞動生活,使他從小養成了 勤勞,簡樸的作風和誠實正直的性格。
 
  他13歲時遇上大荒之年,隨父走江湖,依靠鬻字賣畫為生。17歲時,父親染上重病,家境每況愈下。八口之家的生活重擔,從此落到徐悲鴻的肩上。他在小學 ,中學任圖畫教師,也到上海等地靠賣畫為生。19歲時父親去世,家境愈加貧困。
 
  1915年徐悲鴻再次赴滬,在友人幫助下,在“暇余總會”(當時的賭場)一隅借住,刻苦創作,同時到夜校學習法文。他畫了一匹馬,寄給審美書館館長高劍父。其弟高奇峰十分讚賞他的畫藝。這時,徐悲鴻雖考取了震旦大學,但無錢進學,幸好得到高奇峰的資助。後又結識了康有為,得有機會觀摩康所收藏的碑帖。並在藝術觀 上也受到康有為的影響。1917年徐悲鴻赴日本東京研究美術,秋返北京,應蔡元培之邀任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並結識陳師曾。1919年赴法留學。在著名畫家達仰的畫室學習素描,1921年去德國,就學于畫家康普的畫室,次年歸巴黎。 1925年經新加坡回國。第二年春,他再去巴黎,又赴比利時布魯塞爾臨畫,遊歷瑞士,意大利。

  1927年回國後,歷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上海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等職。1933年攜中國近代繪畫作品赴法,德,比利時,意大利及蘇聯展覽。抗戰時期,將自己作品帶到南洋,印度等東南亞地區展覽,並將全部收入捐獻給祖國難民。

  解放前夕,國民黨政府派飛機接徐悲鴻和一批著名教授去南京,遭到徐悲鴻拒 絕。解放後他被邀請為中國出席世界和平大會的代表,並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並 當選為全國文聯常務委員,全國政協代表和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1952 年在病中,將自己一生創作和全部珍藏作品捐獻國家。1953年病逝,只活了59歲。 國家為這位偉大的藝術家在北京建立了徐悲鴻紀念館,保存了他的一千余件作品。 他一生創作作品達數千件,培養和發現了一大批優秀的美術人才。

  徐悲鴻擅長中國畫,油畫,尤精素描。他的畫作滿含激情,技巧極高。著名油 畫有《溪我後》,《田橫五百士》,國畫有《九方皋》,《愚公移山》,《會師東 京》等。最能反映徐悲鴻個性,表達他思想感情的莫過於他寫馬的畫卷。他對馬的 肌肉,骨骼以及神情動態,作過長期的觀察研究,畫了數以千計的速寫。所以他畫 的馬圖筆墨酣暢,奔放處不狂狷,精微處不瑣屑,筋強骨壯,氣勢磅礡,形神俱足 。另有一些人物,獅,貓等題材作品,也是質優量大。他的繪畫創作堅持“師法造 化,尋求真理”的原則。

台灣本土畫家 顧炳星 水彩 抽象畫





畫框尺寸62.5cm*81.5cm,畫心尺寸33cm*50cm。


畫家簡介

 顧炳星(1941~)

  1941年生,先後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西班牙皇家藝術學院繪畫系、美國紐約市立大學藝術研究所。

  曾擔任美國聖若望大學、美國維斯康辛大學、美國紐約勃遜設計學院等客座教授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主任。現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所教授、玄奘大學教授。

  顧炳星教授自小就喜愛藝術,水墨畫得自黃君璧與胡克敏兩位教授的啟蒙與真傳。在師大美術系就讀期間,曾多次贏得各項美術展覽大專組首獎,除了以優異成續畢業外,並獲得留校擔任該系助教。隨後申請到西班牙政府獎學金而前往西班牙留學,先後於馬德里大學聖費南多藝術學院和瓦倫西大學聖卡羅斯美術學院深造。

  顧教授在師大期間,受到黃君璧、吳詠香、李石樵、馬白水、廖繼春等多位大師的栽培,加上自身的努力和用心,水墨的作畫技巧與意境表達已有相當造詣,對西洋繪畫理論和技巧的基本涵養也奠定深厚基礎。在西洋現代繪畫中,他對畢卡索的人物造型與繪畫風格轉變的精神,及塞尚以塊面處理將自然物簡化為幾何圖形的過程,最為欣賞。隨後激發他以水墨為體,西畫為用的動機,並逐漸地嘗試用抽象幾何形體來組織畫面。

  顧教授在留學歐美八年期間,曾在日內瓦、西班牙馬德里、內翁、巴塞隆納、莎拉蒙卡和瓦倫西亞、日本東京、加拿大多倫多,以及美國紐約、紐澤西、華盛頓和波士頓等地,參加各類聯展,並舉行將近廿餘次的個展,均深獲各界好評。

  民國六十五年應師大母校聘請,欣然回國任藝術系副教授,民國七十八年升任教授,從事水彩、油畫教學至今達廿餘年,民國八十六年獲得同仁肯定、學生的推崇愛戴,榮膺系主任,負起帶領美術系準備進入新世紀的重責大任。

  我們從其近期所創作的作品中發現,顧教授採用大量的線條來表現,呈現出的畫面更令人具有豐富且細膩的感受。相較於在此之前的語言方式,顧教授多採用塊面來處理,所呈現的效果給人一種明快,且極富張力的視覺震撼而有所不同。雖說畫面的組成是由點而線而面,顧教授的表現手法卻反其道而行,由面到線,在畫面上雖滿佈線條,乍看之下繁複交錯,但若仔細觀賞,令人訝異的是這些線條隨著觀賞者的主觀意念,化出千變萬化的結構畫面。若將畫比喻成鏡子,則觀賞者從畫中所感受到的形態就是其內在心境的投射,此種表現手法所產生的結果比以往更顯得成熟內斂。

民初藝術家 王藍 水彩 山水畫





畫框尺寸94cm*82cm,畫心尺寸50.5cm*38cm。


畫家簡介

  王藍(1922/9/3~2003/10/9)

  王藍生於天津,在北平長大,自幼習畫。筆名果之,知名作家及藝術家,曾在原籍河北省阜城縣當選為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他的小說藍與黑,描寫抗戰時期感人的烽火戀情,被譽為四大抗戰小說之一,也曾在台灣拍成連續劇。

  七七戰起,他走出藝術學校投筆從戎,在太行山與日軍戰鬥,戰地歲月豐富了生活體驗,充實了創造題材,使他成為傑出的小說家。遠在抗戰時期的陪都重慶,他的小說多種均風行一時。

  1950年王藍、張道藩、尹雪曼、王平陵、陳紀瀅等人發起、成立中國文藝協會。1952年,其短詩〈你永遠不會失戀〉榮獲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頒發的五四獎金;長篇小說〈藍與黑〉則在1956年獲得該會的國父誕辰獎金。

台展三少年 陳進 膠彩 風景畫







畫框尺寸61.3cm*59.5cm,畫心尺寸36cm*34cm。


畫家簡介

  陳進﹝1907 ~ 1998﹞

  新竹香山人,台灣畫家,日本時代台灣女子學畫的第一人,被譽為『閨秀畫家的代表性人物』。

  1925年畢業於台北第三高女(今中山女高),接受美術教師鄉原古統安排,進入東京的女子美術學校(今女子美術大學)日本畫師範科,1927年入選台展東洋畫部,與林玉山、郭雪湖合稱為「台展三少年」。1934年,以大姐陳新為模特兒所繪製的《合奏》入選日本第十五回帝展,成為第一位入選帝展的台灣女畫家。1934年-1937年任教於屏東高女(今屏東女中)。

  陳進中學時期美術成績優異,得到當時任教於第三高女﹝即今中山女高﹞的日籍美術老師鄉原古統的賞識,畢業後並接受老師的建議,遠赴日本考入東京女子美術學校就讀。1927 年,以一年級的三件學期作品《姿》、《罌粟》、《朝》參加第一屆台展東洋畫部,均獲入選。並與林玉山、郭雪湖共獲「台展三少年」之美譽。

  陳進執著一生,對藝術的追求與忠誠,可以遠溯到她年輕的時代,那種一絲不苟、求真、求善、求美的工作態度,一直延續至今。她無悔地不懈於藝術創作,以其細膩獨到的慧眼,仔細觀察周遭的人、事、物,並反映在她畫筆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