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件畫框尺寸65cm*44cm,畫心尺寸38cm*26cm。
畫家簡介
傅抱石(1904~1965)
傅抱石1904年10月5日生於江西南昌的一個修傘匠人家。1921年他以第一名免試升入省立第一師范。其時他在治印之余開始讀一些古代畫史畫論,尤其是看到石濤的“我用我法”頓開茅塞,他更欣賞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的思想。1933年3月,傅抱石東渡日本,入東京帝國美術學院,拜美術史家金原省吾為師。
1935年5月《傅抱石中國畫展覽》在東京舉行。院長正木直彥、畫家橫山大觀等參觀了展覽。1935年6月,傅抱石因母病回國,1936年7月,他在南昌舉辦了個人畫展,這是他在國內的第一次個人畫展。暑假之後,應徐悲鴻之聘,任教於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1937年抗戰爆發後,他攜全家返新余故裡。1938年4月,他受郭沫若的邀請,到武漢參加了三廳工作。此後又移到重慶,自此進入他藝術創作的一個尖峰期。他家住沙坪壩的金剛坡,此後他常在畫上題署“金剛坡下齋”。他圖繪《畫雲台山圖卷》,編撰《石濤上人年譜》,同時創作了《石濤上人像》、《大滌草堂圖》,這些都反映了傅抱石藝術創作和史論研究之間的關係,以及他的藝術淵源。
傅抱石1904年10月5日生於江西南昌的一個修傘匠人家。1921年他以第一名免試升入省立第一師范。其時他在治印之余開始讀一些古代畫史畫論,尤其是看到石濤的“我用我法”頓開茅塞,他更欣賞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的思想。1933年3月,傅抱石東渡日本,入東京帝國美術學院,拜美術史家金原省吾為師。
1935年5月《傅抱石中國畫展覽》在東京舉行。院長正木直彥、畫家橫山大觀等參觀了展覽。1935年6月,傅抱石因母病回國,1936年7月,他在南昌舉辦了個人畫展,這是他在國內的第一次個人畫展。暑假之後,應徐悲鴻之聘,任教於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1937年抗戰爆發後,他攜全家返新余故裡。1938年4月,他受郭沫若的邀請,到武漢參加了三廳工作。此後又移到重慶,自此進入他藝術創作的一個尖峰期。他家住沙坪壩的金剛坡,此後他常在畫上題署“金剛坡下齋”。他圖繪《畫雲台山圖卷》,編撰《石濤上人年譜》,同時創作了《石濤上人像》、《大滌草堂圖》,這些都反映了傅抱石藝術創作和史論研究之間的關係,以及他的藝術淵源。
從1939年以後的6年多的時間,傅抱石一方面進入了他史論研究中的尖峰期,另一方面又完成了他從篆刻和史論研究到繪畫創作的過渡。1942年10月,《傅抱石教授畫展》在重慶舉行。1944年9月,傅抱石以杜甫的樂府詩《麗人行》為題,創作了名作《麗人行》(1997年嘉德國際拍賣公司以1078萬元拍出)。後來,徐悲鴻贊其畫︰“此乃聲色靈肉之大交響”,並題︰“抱石先生近作愈恣肆奔放,渾茫浩瀚,造景益變化無極,人物尤文理密察,所謂爐火純青者非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