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千古一草聖 于右任的書法世界
草書的特質
草書看起來雖然很自由,但不是隨意亂寫,而是有一定的書寫規則,利用通行的書體,以及約定成俗的規律下自由地書寫,「筆畫牽連」是草書最大的特色。章草筆畫牽連但是字字獨立,今草則增加了筆勢的相連,字和字之間也出現連筆,縱放程度更大的狂草,全篇往往一氣呵成、氣勢驚人,疾速、狂放、詭奇是其特點。
草書在書寫上雖有一定規矩,但一個字可以有兩種以上的寫法,兩個不同的字也可以有相同寫法,因此,草書作品不能只單看一個字,而要綜合全篇文義才能確認,書寫草書必須要有紮實的基礎,才能快疾地書寫。草書的快速書寫,剛開始主要是基於節省時間的需求,然而也逐漸成為書法家抒發個性的表現。
章草
草書能高度表現書法家的個性,在書法發展史上有著重大意義。隨著不同的時代發展,草書不斷地開創新體,各有不同的體勢與特色,從漢代以來,前後各有章草、今草、狂草極盛一時。
章草是在隸書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所以在用筆方面仍然可見隸書的某些特點,像是橫向取勢、撇捺分明,然而,為了快速書寫,每個字不再是一筆一畫,而是筆畫牽連,這點是隸書所沒有的,連綿筆勢也進一步產生「今草」,章草的特點是筆畫連綿圓轉,牽連處常有如細絲,字字獨立,不像今草、狂草的字勢牽連不斷,相當注重「點」的表現,用筆雄勁圓實,富有古雅樸拙的美感。
今草
今草是魏晉時期王羲之父子所開創的草法,書寫基礎是當時盛行的楷書,今草同時也是章草的革新運動,它更加發揮章草筆畫牽連的特色,今草和章草最主要的差異,除了楷書和隸書的結體不同之外,也在於牽連筆勢的增加,字與字之間出現連筆,不再是字字獨立,讓筆勢得以相連。今草的書寫更加簡便,有的省去某些筆畫或偏旁,有的筆畫或偏旁也用一些代表符號替代,使得整體結構變得更加簡潔,更易於筆畫的連貫,打破方形整齊的形體姿態,透過速度、筆力的變化讓體勢縱橫起伏,使今草富有豐富的變化,與章草呈現迥然不同的特質。
狂草
在今草的發展當中,「草」的縱放程度也造就了不同表現,像王羲之、王獻之流暢華美的草書,縱放程度小被稱為「小草」,是今草的典型。縱放程度大者被稱為「大草」,創造另一全新意境,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由於書寫疾速、體態狂放,而有「狂草」之稱。狂草的筆勢強烈誇張,線條時輕時重,連綿不斷,全篇往往一氣呵成,氣勢驚人,疾速、狂放、詭奇是狂草的特點,由於變化萬千增加了它的難度與複雜性。
興盛一時的狂草讓草書逐漸脫離實用性,成為抒發書法家個性的藝術品,法度日廢,因而限制了草書更進一步的發展。到了近代,于右任提倡標準草書,不只是為過去的草書作一總結,更希望藉由標準草書達成草書的普及推廣。
歷代的流變
草書大約到漢代才真正形成,其形成和快速書寫的需求有一定的關係,在隸書體勢下發展出來的章草,在兩漢到西晉時普遍盛行,到了魏晉時代,王羲之父子為了讓草書體勢更流暢妍美,因而開創出更具韻律感的今草,並盛行到唐代。
大唐時代自由開放,今草創作中也有著狂放浪漫的時代特色,狂草在張旭、懷素的筆下誕生,氣勢強烈的狂草於是成為主流,影響到宋代。幾近凐絕的章草直到提倡復古的元代書壇,才有了復興的跡象,在明末清初之際,滿懷家國之痛的書法家,藉著狂草宣洩內心積鬱,有獨特強烈的個性表現。
隨著狂草盛行,草書逐漸脫離實用,成為純粹的藝術創作,而有趨於式微的跡象。對於書法,于右任在藝術表現之外,也強調文字的方便與實用性,於是他整理草書字形,提出標準草書,除了對過去的草書做一整理,也讓近代草書有另一種重要發展。
章草的普遍盛行
草書的起源至今說法不一,在西漢以前也可見隨意書寫的書蹟草法,不過只能算是一般意義上的草字,嚴格來說,有一定規則可遵循的草書,是到了漢代才得以真正形成,其形成與快速書寫的需求有一定的關係,因此也不乏尚未成熟的篆草和隸草,然而,直到沿循隸書體勢圜轉牽連的章草形成,才開啟另一個新局面,也正式確立了草書的地位。在文獻紀錄中有不少章草的書家,傳世刻帖以《急就章》為最重要的參考帖,相傳《急就章》是漢代史游所作,是當時拿來教小學而用的,現存版本傳為三國吳的皇象所書,雖然摹本刻帖不能盡現原貌,當時的書家遺蹟亦無可考,不過近代在居延、敦煌等地出土的漢代簡牘中,已可見成熟的章草書體,另外,也出現在陶器、磚石等,時至東漢,章草已在民間普遍應用,到了魏晉時代更是鼎盛,漢代張芝、吳皇象、晉索靖都是章草書家代表,直至東晉王羲之變章草而為今草,才有所變化。
今草開創到盛行
在政治動盪、社會解體的魏晉時代,儒學衰微,士大夫紛紛擺脫傳統禮教的束縛,追求個體精神的自由解放,這股風氣也帶動了藝術領域的蓬勃發展,書法藝術是其中之一,在字體形體基本定形之後,士人們轉而有意識地向藝術化發展,書法有了相當主觀的藝術性,也加速推動漢字書寫進而成為書法藝術。為了讓草書體勢更加流暢妍美,王羲之改進章草不再保留隸書遺痕,王獻之加入更多的牽連使轉,父子開創一種更具韻律感的草法,姿態有別於章草而被稱為今草。《十七帖》是唐太宗所收藏王羲之的草書簡札,連卷的第一帖以「十七」作開頭,因此名為《十七帖》,是今草的經典名作,初唐孫過庭的《書譜》內容是書寫理論,而其本身也是筆法精妙的草書作品。今草的發展到了唐玄宗以後,「狂」的筆意趨勢也越漸明顯。
走向狂草
盛唐時代國力極盛,在開放包容的時代精神下,文化藝術領域也呈現蓬勃發展的氣象,無論是李白的詩或是韓愈的文,都可以看到不受拘束追求自由的一面,這種狂放浪漫的特色也反映在草書的發展上,張旭常在酒酣興發之時揮毫落筆,行筆有如龍蛇狂舞,充滿創作激情,人稱「張顛」,懷素在張旭的基礎上更加發揮,用筆就像驟雨旋風,借助草書來宣洩滿腔情感,「顛張狂素」開創了狂草獨特面貌,一直到宋代,狂草的風氣依舊盛行,宋四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被視為宋代書法藝術的代表,四人當中黃庭堅的草書頗具盛名,他自述學草書三十多年,最後才從張旭、懷素的墨跡體會到筆法之妙,宋末陸游也曾有詩寫道「草書學張顛」,此外,不少的文人草書也多有狂草習氣,狂草仍是宋代草書的主流。唐張旭《肚痛帖》、唐懷素《自敘帖》、宋黃庭堅《李白憶舊游詩卷》等名作均展現了狂草強烈的氣勢。
復興與式微
元代書壇在趙孟頫的提倡下有復古的趨勢,當時主導的思想是崇尚魏晉,因此狂草在這時期的勢力是比較薄弱的,而有標舉王羲之的傾向,在宋代幾近凐絕的章草在這時期也有復興的趨勢。到了明代,又是書壇另一草書盛行的階段,明初有名的書法家「三宋」-宋克、宋璲、宋廣都以草書成就最高,宋克的草書不受當時趙孟頫書風的影響,融合章草、今草、狂草為一體,也形成一股創新風氣,明代的書家喜愛以草書作為一種創作,草書當中又以氣勢磅礡的狂草或是渾穆的章草較受偏愛,並著重在追古創新,表現出自己的個性特色。在清初書壇,不少面臨家國之痛的明代遺民或降臣,好以草書來宣洩內心積鬱,其草書具有強烈的反叛和革新成分,王鐸、傅山是其中代表,他的狂草融入了篆隸章草,飛動的筆墨中充分流露著真率情感,然而,自此以後,不論章草、今草、狂草的發展都不能與前代相比,草書面臨漸趨式微的局面。
標準草書的提倡
到了近代,在西方文化傳入、推行白話文等諸多文化背景因素影響下,日常書寫已不再倚賴毛筆,書法成為純粹的藝術創作活動。于右任是這一時期深具影響力的書法家,他的草書融合了魏碑元素,含蓄內蘊同時又氣勢磅礡,十足反映出其獨創性。對於書法,在藝術表現之外,他還強調文字的方便與實用性,提倡標準草書。他認為快速書寫的草書符合講求效率的時代需求,簡便又美麗的草書之所以沒落是因為沒有建立標準,尤其在狂草盛行後,草書更脫離了實用價值,因此,首先要以實用為出發點把草書的標準建立起來,以易識、易寫、準確、美麗為原則進行標準草書的選字工作,再整理代表符號,標準草書不只是對過去的草書做一整理,更期待能為將來文字開一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