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8日 星期三

于右任的書法世界 - 草書的特質



資料來源:千古一草聖 于右任的書法世界


草書的特質


  草書看起來雖然很自由,但不是隨意亂寫,而是有一定的書寫規則,利用通行的書體,以及約定成俗的規律下自由地書寫,「筆畫牽連」是草書最大的特色。章草筆畫牽連但是字字獨立,今草則增加了筆勢的相連,字和字之間也出現連筆,縱放程度更大的狂草,全篇往往一氣呵成、氣勢驚人,疾速、狂放、詭奇是其特點。


  草書在書寫上雖有一定規矩,但一個字可以有兩種以上的寫法,兩個不同的字也可以有相同寫法,因此,草書作品不能只單看一個字,而要綜合全篇文義才能確認,書寫草書必須要有紮實的基礎,才能快疾地書寫。草書的快速書寫,剛開始主要是基於節省時間的需求,然而也逐漸成為書法家抒發個性的表現。



章草


  草書能高度表現書法家的個性,在書法發展史上有著重大意義。隨著不同的時代發展,草書不斷地開創新體,各有不同的體勢與特色,從漢代以來,前後各有章草、今草、狂草極盛一時。


  章草是在隸書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所以在用筆方面仍然可見隸書的某些特點,像是橫向取勢、撇捺分明,然而,為了快速書寫,每個字不再是一筆一畫,而是筆畫牽連,這點是隸書所沒有的,連綿筆勢也進一步產生「今草」,章草的特點是筆畫連綿圓轉,牽連處常有如細絲,字字獨立,不像今草、狂草的字勢牽連不斷,相當注重「點」的表現,用筆雄勁圓實,富有古雅樸拙的美感。



今草


  今草是魏晉時期王羲之父子所開創的草法,書寫基礎是當時盛行的楷書,今草同時也是章草的革新運動,它更加發揮章草筆畫牽連的特色,今草和章草最主要的差異,除了楷書和隸書的結體不同之外,也在於牽連筆勢的增加,字與字之間出現連筆,不再是字字獨立,讓筆勢得以相連。今草的書寫更加簡便,有的省去某些筆畫或偏旁,有的筆畫或偏旁也用一些代表符號替代,使得整體結構變得更加簡潔,更易於筆畫的連貫,打破方形整齊的形體姿態,透過速度、筆力的變化讓體勢縱橫起伏,使今草富有豐富的變化,與章草呈現迥然不同的特質。



狂草


  在今草的發展當中,「草」的縱放程度也造就了不同表現,像王羲之、王獻之流暢華美的草書,縱放程度小被稱為「小草」,是今草的典型。縱放程度大者被稱為「大草」,創造另一全新意境,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由於書寫疾速、體態狂放,而有「狂草」之稱。狂草的筆勢強烈誇張,線條時輕時重,連綿不斷,全篇往往一氣呵成,氣勢驚人,疾速、狂放、詭奇是狂草的特點,由於變化萬千增加了它的難度與複雜性。


  興盛一時的狂草讓草書逐漸脫離實用性,成為抒發書法家個性的藝術品,法度日廢,因而限制了草書更進一步的發展。到了近代,于右任提倡標準草書,不只是為過去的草書作一總結,更希望藉由標準草書達成草書的普及推廣。 


 


 


歷代的流變


  草書大約到漢代才真正形成,其形成和快速書寫的需求有一定的關係,在隸書體勢下發展出來的章草,在兩漢到西晉時普遍盛行,到了魏晉時代,王羲之父子為了讓草書體勢更流暢妍美,因而開創出更具韻律感的今草,並盛行到唐代。


  大唐時代自由開放,今草創作中也有著狂放浪漫的時代特色,狂草在張旭、懷素的筆下誕生,氣勢強烈的狂草於是成為主流,影響到宋代。幾近凐絕的章草直到提倡復古的元代書壇,才有了復興的跡象,在明末清初之際,滿懷家國之痛的書法家,藉著狂草宣洩內心積鬱,有獨特強烈的個性表現。


  隨著狂草盛行,草書逐漸脫離實用,成為純粹的藝術創作,而有趨於式微的跡象。對於書法,于右任在藝術表現之外,也強調文字的方便與實用性,於是他整理草書字形,提出標準草書,除了對過去的草書做一整理,也讓近代草書有另一種重要發展。


章草的普遍盛行


  草書的起源至今說法不一,在西漢以前也可見隨意書寫的書蹟草法,不過只能算是一般意義上的草字,嚴格來說,有一定規則可遵循的草書,是到了漢代才得以真正形成,其形成與快速書寫的需求有一定的關係,因此也不乏尚未成熟的篆草和隸草,然而,直到沿循隸書體勢圜轉牽連的章草形成,才開啟另一個新局面,也正式確立了草書的地位。在文獻紀錄中有不少章草的書家,傳世刻帖以《急就章》為最重要的參考帖,相傳《急就章》是漢代史游所作,是當時拿來教小學而用的,現存版本傳為三國吳的皇象所書,雖然摹本刻帖不能盡現原貌,當時的書家遺蹟亦無可考,不過近代在居延、敦煌等地出土的漢代簡牘中,已可見成熟的章草書體,另外,也出現在陶器、磚石等,時至東漢,章草已在民間普遍應用,到了魏晉時代更是鼎盛,漢代張芝、吳皇象、晉索靖都是章草書家代表,直至東晉王羲之變章草而為今草,才有所變化。


今草開創到盛行


  在政治動盪、社會解體的魏晉時代,儒學衰微,士大夫紛紛擺脫傳統禮教的束縛,追求個體精神的自由解放,這股風氣也帶動了藝術領域的蓬勃發展,書法藝術是其中之一,在字體形體基本定形之後,士人們轉而有意識地向藝術化發展,書法有了相當主觀的藝術性,也加速推動漢字書寫進而成為書法藝術。為了讓草書體勢更加流暢妍美,王羲之改進章草不再保留隸書遺痕,王獻之加入更多的牽連使轉,父子開創一種更具韻律感的草法,姿態有別於章草而被稱為今草。《十七帖》是唐太宗所收藏王羲之的草書簡札,連卷的第一帖以「十七」作開頭,因此名為《十七帖》,是今草的經典名作,初唐孫過庭的《書譜》內容是書寫理論,而其本身也是筆法精妙的草書作品。今草的發展到了唐玄宗以後,「狂」的筆意趨勢也越漸明顯。


走向狂草


  盛唐時代國力極盛,在開放包容的時代精神下,文化藝術領域也呈現蓬勃發展的氣象,無論是李白的詩或是韓愈的文,都可以看到不受拘束追求自由的一面,這種狂放浪漫的特色也反映在草書的發展上,張旭常在酒酣興發之時揮毫落筆,行筆有如龍蛇狂舞,充滿創作激情,人稱「張顛」,懷素在張旭的基礎上更加發揮,用筆就像驟雨旋風,借助草書來宣洩滿腔情感,「顛張狂素」開創了狂草獨特面貌,一直到宋代,狂草的風氣依舊盛行,宋四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被視為宋代書法藝術的代表,四人當中黃庭堅的草書頗具盛名,他自述學草書三十多年,最後才從張旭、懷素的墨跡體會到筆法之妙,宋末陸游也曾有詩寫道「草書學張顛」,此外,不少的文人草書也多有狂草習氣,狂草仍是宋代草書的主流。唐張旭《肚痛帖》、唐懷素《自敘帖》、宋黃庭堅《李白憶舊游詩卷》等名作均展現了狂草強烈的氣勢。


復興與式微


  元代書壇在趙孟頫的提倡下有復古的趨勢,當時主導的思想是崇尚魏晉,因此狂草在這時期的勢力是比較薄弱的,而有標舉王羲之的傾向,在宋代幾近凐絕的章草在這時期也有復興的趨勢。到了明代,又是書壇另一草書盛行的階段,明初有名的書法家「三宋」-宋克、宋璲、宋廣都以草書成就最高,宋克的草書不受當時趙孟頫書風的影響,融合章草、今草、狂草為一體,也形成一股創新風氣,明代的書家喜愛以草書作為一種創作,草書當中又以氣勢磅礡的狂草或是渾穆的章草較受偏愛,並著重在追古創新,表現出自己的個性特色。在清初書壇,不少面臨家國之痛的明代遺民或降臣,好以草書來宣洩內心積鬱,其草書具有強烈的反叛和革新成分,王鐸、傅山是其中代表,他的狂草融入了篆隸章草,飛動的筆墨中充分流露著真率情感,然而,自此以後,不論章草、今草、狂草的發展都不能與前代相比,草書面臨漸趨式微的局面。


標準草書的提倡


 到了近代,在西方文化傳入、推行白話文等諸多文化背景因素影響下,日常書寫已不再倚賴毛筆,書法成為純粹的藝術創作活動。于右任是這一時期深具影響力的書法家,他的草書融合了魏碑元素,含蓄內蘊同時又氣勢磅礡,十足反映出其獨創性。對於書法,在藝術表現之外,他還強調文字的方便與實用性,提倡標準草書。他認為快速書寫的草書符合講求效率的時代需求,簡便又美麗的草書之所以沒落是因為沒有建立標準,尤其在狂草盛行後,草書更脫離了實用價值,因此,首先要以實用為出發點把草書的標準建立起來,以易識、易寫、準確、美麗為原則進行標準草書的選字工作,再整理代表符號,標準草書不只是對過去的草書做一整理,更期待能為將來文字開一新道路。


 


 


2011年5月17日 星期二

于右任的書法世界 - 標準草書的發展



 


 資料來源:千古一草聖 于右任的書法世界

標準草書的發展


  民國建立之初,因西學的交流與借鑑日益頻繁,不僅白話文取代了使用上千年的文言文,漢字書寫的複雜與難度,也成了當時知識界倡議改革的重要對象。當時有人主張廢除漢字,改採拼音文字;也有人主張將現行漢字加以簡化,全面使用簡化字。于右任對這一問題也非常關心,他認為很多先進國家,在文字的印刷與書寫是使用兩種書體,所以提出「識讀用楷,書寫用草」的方向,發願要整理出一套統一草書字形的「標準草書」,這是于右任努力了大半生的文化志業。
     


  民國十六年前後,于右任才開始研究草書,民國二十年他成立草書社於上海,延攬了當時對草書有研究的多位書家參與討論,民國二十一年更名為標準草書社,民國二十三年再次更名為標準草書研究會,並在上海各大報章刊登徵求草書碑帖啟事。最早他們曾考慮使用「章草」,因為章草原是「解散隸體」而成的新書體,不僅點劃減少,在書寫上也較便捷,其後因章草有些字形、筆劃仍太過繁複又不易減省而作罷。


  之後標準草書研究會同仁曾致力於二王草書的整理,即二王「今草」的大整理,又因注意到同為今草的歷代書家仍有更便捷、簡省的草法更為可取,開始擴大收集歷代草書,以古代童蒙識字用的《千字文》內容為研究對象,進行個別字形、草法的討論,提出「易識」、「易寫」、「準確」、「美觀」的原則,將標準草法分條析理,去蕪存菁,將每一個字的草法加以比較選出唯一的代表字形,並經于右任手定,於民國二十五年出版《標準草書千字文》的雙鉤本。其後屢刊屢印,遷台後仍不斷修正,以期完備。民國五十六年刊行第十次本,是標準草書的最後定本。


標準草書的特色


一、字源有本 博採約取


  標準草書是將歷代各家各式草書加以整理,選出最理想的字形結體,使每一個字的草書寫法標準化。讓書寫者易寫,觀看者易識,達到「愛日省時」的實用效益。


  在《標準草書千字文》中,選用最多是王羲之的草書二一六字、懷素一二六字、孫過庭六二字。其他如王獻之、賀知章、蘇軾、米芾、祝允明、董其昌等書家都有入選。


  當歷代草書中未能找到符合「易識、易寫、準確、美觀」之原則的字形時,標準草書研究會亦自行創製,以《標準草書千字文》第十次本計算,一共有七十六字是前無古人新創草字。


二、字字分立 形符規範


  標準草書取章草字字分立的精神,規定標準草書字與字間不得連筆,以確立每一個體的造型。


  標準草書研究會將歷代草書之組織予加辨析整理,規定將標準草書部首務必精確,而同一部位更不得異式,凡代表兩個以上部首之符號,則訂有一定之代表符號以為規範。又有系統的將草書依左旁、右旁、字上、字下四類建立六十四個標準字符予以統一。


三、運筆率性 書寫自然


  標準草書在字形結體上已有固定之規範,已避開歷代草法各異、不易辨識的問題。標準草書以致用做為優先考量,熟悉標準草書,方能筆隨意轉,下筆從容。


  于右任主張運筆應本於「無定法而有定理」之原則,以追求個人特性的書風表現。因此,並不要求書寫者以他的書跡亦步亦趨地模仿。他依據先賢論書提出意在筆先、萬毫齊力、變化、應接等四項基本原則。


  總之,標準草書雖在草書外形上加以統一規範,但絕未主張千人一面,於是標準草書或雄渾、或婉約、或樸拙、或典雅,也會因書寫者的審美追求與書法造詣的差別,而展現出完全不同的書風。


(盧廷清老師撰稿)


千古一草聖-于右任



 


資料轉錄於維基百科


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陝西三原人,祖籍涇陽。原名伯循,字誘人,爾後以「誘人」諧音「右任」為名;別署「騷心」、「髯翁」,晚年自號「太平老人」。中華民國開國元勛之一。于右任早年系同盟會成員,民國成立之後長年在政府擔任高級官員,尤擔任監察院院長長達34年。同時也是中國近代知名的書法家。


生平
于右任題字的台北市行天宮
于右任所題「劍潭神址」碑石
于右任雕像于右任是清朝光緒年間舉人,1904年因刊印《半哭半笑樓詩草》譏諷時政被三原縣令德銳和陝甘總督升允舉發,遭清廷通緝,亡命上海,遂進入震旦公學。震旦學院肄業。同年4月到達日本,加入光復會和同盟會。


報人生涯于右任的報刊活動主要在1907年到1912年民國成立前5年當中。其中與1909年開始連續所辦三分報紙:《民呼日報》、《民吁日報》、《民立報》被稱為『豎三民』。


1907年創辦大型日報《神州日報》,雖未聲明是革命派言論機關,但實際上革命傾向非常明顯。創刊後僅80天,因鄰居失火,殃及報社,編輯、印刷、營業部均被燒毀,于右任無力回復,自行辭退。離開後經幾個月的籌備,1909年5月15日創辦《民呼日報》,由於負面報導很快遭到清廷控告,被逐出租界,被迫停刊。停刊兩月後,于右任在法租界創辦《民吁日報》。很快由於報導時任日本首相伊藤博文遭朝鮮人安重根刺殺事件傾向性明顯遭到日方抗議,租界當局於1909年11月查封了《民吁日報》。後在沈縵雲資助下與1910年10月創辦《民立報》,積極宣傳民主革命。


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後,于右任逃亡日本,《民立報》停刊。


中華民國成立後,任臨時政府交通部次長。1917年響應孫中山護法運動,成立陝西靖國軍,任駐陝總司令。1922年創辦上海大學。1924年出席國民黨一大。年底陪同孫中山北上赴京。1926年代表國民黨赴蘇聯促馮玉祥速回國參加北伐。國民政府北伐統一全國後,歷任審計院、監察院院長,是國民黨重要決策人物,前後共任監察院院長34年。1948年曾參選民國副總統。1949年隨中華民國政府遷居台灣。于右任寓台灣15年,台灣書法風氣首次出現碑學壓倒館閣帖的趨勢。1964年病逝於台北市,墓位於台灣陽明山國家公園。


于右任一生清廉,即使長期歷任政府高官,去世時沒有留下任何財物,隨身的小箱空空如也。他曾書囑蔣經國:「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年名」。他的長子在上海完婚時,他將所有朋友送的禮金全部送回家鄉陝西作為賑災款項。


身後于右任去世後,中華民國政府在玉山主峰樹立其雕像,計3公尺高,本意在補足4,000公尺高度(玉山當時測量數據為海拔3,997米),並有尊重于右任遙望大陸遺願之意。唯銅像1995年、1996年二次遭到破壞;其中參與第一次「砍頭」的「元凶」葉博文在法律追訴期過後,上媒體承認自己的行為深以為榮。[1] 台北市仁愛路與敦化南路交叉處的仁愛圓環設有于右任銅像,後來在陳水扁市長任內,藉元宵節燈會佈置之便破壞銅像基座,並以此為由遷移至國父紀念館。


著作和成就于右任精書法,尤擅草書,首創「標準草書」,被譽為「當代草聖」、「近代書聖」。于右任1932年在上海創辦標準草書社,以易識、易寫、準確、美麗為原則,整理、研究與推廣草書,整理成系統的草書代表符號,集字編成《標準草書千字文》(1936年由上海文正楷印書局初版),影響深遠,至今仍在重印。著作《右任詩存》、《右任文存》、《右任墨存》、《標準草書》等。


于右任長髯飄飄,是其一大特徵。


于右任臨終詩「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天蒼蒼,海茫茫,山之上,有國殤。」廣為流傳。


珊瑚雕 觀音


高41公分寬17公分 重7台斤


 由稱為珊瑚蟲的海洋動物骨骼遺物形成的。這些微生物以群居方式生存,形成分枝結構,最終形成珊瑚礁和環礁。這些珊瑚「樹枝」的表面具有獨特的圖案,類似條紋或木紋,是由原來的骨骼形成的。大部分珊瑚-紅、粉紅、白和藍色變種-由碳酸鈣組成,黑色和金色珊瑚則由「介殼素」的角狀物質組成。紅珊瑚最為珍貴,數千年來一直用作珠寶。珊瑚起初都很暗淡,拋光後則產生玻璃般的光澤,對熱和酸很敏感,常配戴會褪亮,需保養。可用塘瓷、染色骸骨、玻璃、塑膠和石膏混合物仿製珊瑚。珊瑚是佛教七寶之一


產地:產於溫暖的水域中。日本珊瑚有紅色、粉紅色和白色;紅色和粉紅色也分布在地中海、非洲海岸、紅海和馬來西亞的海域中,黑色和金色分布在西印度群島、澳洲以及太平洋島嶼附近的海域中。


我看到珊瑚上千或上萬的都有耶,到底珊瑚有沒有所謂毛細孔呢?


答:珊瑚是珊瑚蟲的骨骼遺物所形成的,而珊瑚蟲是海洋動物,當然有毛細孔!


雕玫瑰的玫瑰珊瑚套組只要不到三千…這樣合不合理呢??


難道貴就一定是好貨,便宜就爛貨嗎?不是這樣,要視該物的管銷成本來定價!但那是指有良心的商家!類似同款的珊瑚項鍊,品質好不到那去卻開價1萬多!存心騙一些外行人,貴夫人!也大有人在!而合理不合理要看個人!有錢的看到!哇!俗又大碗但我要買更貴、沒錢的連吃飯都有問題!那有可能還看那個!我看到珊瑚上千或上萬的都有耶!當然呀!品質種類及刻工管銷成本高低以及商家名氣及市場人氣行情影響價格啊!


質地粗粗的還有洞洞正常嗎?


每一種珊瑚,皆有不一樣的特色,就像人類一樣有黃、黑、白種人之分,那您說:黑、白種人正常嗎?


比如金珊瑚與粉紅珊瑚之分:


金珊瑚是由[介殼素]的角狀物質組成。而粉紅珊瑚是碳酸鈣組成。兩種珊瑚先天的結構組成就不同怎麼能拿來說正不正常呢?而珊瑚之所會表面光滑那是因為經過高度拋光,因而呈現玻璃般的光澤!




 


2011年5月13日 星期五

三星堆 青銅鳥紋 曲內岐冠式戈

三星堆文化的分期,可以根據其考古時的發現分為三星堆遺址一期、二期、三期和四期。也可以按研究後文化類別分為寶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十二橋文化。三星堆文化的分期對於認識三星堆與當地先時期青銅文化新石器文化的關係有著重要作用,也奠定了完善四川古文化發展譜系,確定巴蜀文明形成的基礎。


1933年至1934年的第一次對月亮灣真武宮遺址和玉石器坑挖掘時,已經有人注意到兩者年代有所不同[1]。1963年四川大學考古專業實習進一步的從地層上論證了不同時期的疊壓關係。1980年、1981年第一次發掘時,考古隊員將堆積物分為八層,除去表層土(第1層)、間隙層(第5、7層),剩下的五層被稱為「第一至第五文化層」。其中第四、五文化層(第6、8地層)被劃為第一期,第二、三文化層(第3、4地層)被劃為第二期。第一文化層(第2地層)被劃為第三期。1982年,通過第二次發掘,發掘者提出存在三星堆遺址第四期。至此,三星堆文化分為四期的基本框架已經形成。


 


發現三星堆遺址對歷史學的重要意義有以下各點:



  1. 令人重新認識巴蜀文化。因為三星堆遺址的發現,與長期以來歷史學界對巴蜀文化的認識大相徑庭,有些地方甚至完全不同。例如歷史學界一向認為,與中原地區相比,古代巴蜀地區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地方,與中原文明沒有關聯或很少有交往。而三星堆遺址證明,它應是中國時期前後,甚至更早的一個重要的文化中心,並與中原文化有著一定的聯繫。
  2. 驗證了古代文獻中對古蜀國記載的真實性。
  3. 以前歷史學界認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是黃河流域,然後漸漸的傳播到全中國。而三星堆的發現將古蜀國的歷史推前到5000年前,證明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一樣同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證明了長江流域地區存在過不亞於黃河流域地區的古文明。
  4. 有觀點認為三星堆代表了古羌人彝人文化。

另外,三星堆的發現也是第一次從實物信史的角度證實了中國擁有完整的5000年歷史。

















三星堆 青銅鴟鴞首 曲內岐冠式戈


發掘歷程


1929年春,廣漢縣南興鎮真武村村民燕道誠一家在宅旁挖蓄水溝時發現一個長方形的坑道,由石板圍成,坑內放滿了精美的玉石器。燕道誠後攜家人把坑內400多件玉器搬回家中,藏於各個角落,並不讓家人告人。一年後,為將玉器出手,他將一塊玉瑗送給當時駐廣漢縣的一位旅長陶宗伯,此人在得知這塊玉瑗的價值後,派了一個連進駐燕道誠挖寶的地方,以軍事訓練為名,大肆開挖。


成都著名金石學家龔熙台從燕家購買了4塊玉器,並寫作一篇《古玉考》發表在成都東方美術專科學校校刊的創刊號上,隨即消息傳出,古董商蜂擁而至,廣漢地區掀起挖掘高潮。當時的廣漢縣縣長羅雨蒼認為古物出土應歸國家所有,隨即下令禁止私人亂挖亂掘。1934年3月15日華西大學博物館館長美國人葛維漢與副館長林名均教授組建考古發掘隊,在月亮灣進行發掘工作,揭開了中國川西平原考古的序幕。持續十多天的第一次正式發掘工作,一共出土文物600多件。


1953年西南博物院院長馮漢驥等人重新提出三星堆一帶有古文化遺產的可能。1956年四川省博物館的王家佑、江甸潮在三星堆—月亮灣一帶進行考古調查。1960年四川大學歷史系考古研究組全面調查了三星堆和月亮灣等地的文化遺存。1970年始,三星堆和月亮灣一帶古遺址搭建起磚瓦工廠,致使大片的古文化遺址遭受破壞。1980年5月四川省考古隊對三星堆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發現龍山時代和3000年-4000年前的房屋基址18座,墓葬4座,出土數百件陶器石器玉器文物和數萬片陶片標本。1982年中國國家文物局決定對三星堆進行專款專項考古發掘。


1986年7月廣漢縣南興鎮第二磚廠的工人在挖磚坯土時,挖斷了一塊玉環,工人遂報告給當地的考古隊,這裡就是三星堆一號祭祀坑。8月四川省考古所在領隊陳德安、副領隊陳顯丹帶領下對三星堆進行大規模發掘工作,發現兩座與商代同時期的大型祭祀坑,坑內出土了1700多件青銅器、玉器、漆器、陶器等,還有80根象牙,4600多枚當時的貨幣、海貝、銅貝等。


此件物品是儀仗性武器,援呈長條三角形,前鋒較尖、內後段作鳥形,目字形眼、勾喙下彎,形成下緣。


 


岐冠伸出後緣,外內前端有上下欄,內部兩面皆是鳥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