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7日 星期二

千古一草聖-于右任



 


資料轉錄於維基百科


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陝西三原人,祖籍涇陽。原名伯循,字誘人,爾後以「誘人」諧音「右任」為名;別署「騷心」、「髯翁」,晚年自號「太平老人」。中華民國開國元勛之一。于右任早年系同盟會成員,民國成立之後長年在政府擔任高級官員,尤擔任監察院院長長達34年。同時也是中國近代知名的書法家。


生平
于右任題字的台北市行天宮
于右任所題「劍潭神址」碑石
于右任雕像于右任是清朝光緒年間舉人,1904年因刊印《半哭半笑樓詩草》譏諷時政被三原縣令德銳和陝甘總督升允舉發,遭清廷通緝,亡命上海,遂進入震旦公學。震旦學院肄業。同年4月到達日本,加入光復會和同盟會。


報人生涯于右任的報刊活動主要在1907年到1912年民國成立前5年當中。其中與1909年開始連續所辦三分報紙:《民呼日報》、《民吁日報》、《民立報》被稱為『豎三民』。


1907年創辦大型日報《神州日報》,雖未聲明是革命派言論機關,但實際上革命傾向非常明顯。創刊後僅80天,因鄰居失火,殃及報社,編輯、印刷、營業部均被燒毀,于右任無力回復,自行辭退。離開後經幾個月的籌備,1909年5月15日創辦《民呼日報》,由於負面報導很快遭到清廷控告,被逐出租界,被迫停刊。停刊兩月後,于右任在法租界創辦《民吁日報》。很快由於報導時任日本首相伊藤博文遭朝鮮人安重根刺殺事件傾向性明顯遭到日方抗議,租界當局於1909年11月查封了《民吁日報》。後在沈縵雲資助下與1910年10月創辦《民立報》,積極宣傳民主革命。


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後,于右任逃亡日本,《民立報》停刊。


中華民國成立後,任臨時政府交通部次長。1917年響應孫中山護法運動,成立陝西靖國軍,任駐陝總司令。1922年創辦上海大學。1924年出席國民黨一大。年底陪同孫中山北上赴京。1926年代表國民黨赴蘇聯促馮玉祥速回國參加北伐。國民政府北伐統一全國後,歷任審計院、監察院院長,是國民黨重要決策人物,前後共任監察院院長34年。1948年曾參選民國副總統。1949年隨中華民國政府遷居台灣。于右任寓台灣15年,台灣書法風氣首次出現碑學壓倒館閣帖的趨勢。1964年病逝於台北市,墓位於台灣陽明山國家公園。


于右任一生清廉,即使長期歷任政府高官,去世時沒有留下任何財物,隨身的小箱空空如也。他曾書囑蔣經國:「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年名」。他的長子在上海完婚時,他將所有朋友送的禮金全部送回家鄉陝西作為賑災款項。


身後于右任去世後,中華民國政府在玉山主峰樹立其雕像,計3公尺高,本意在補足4,000公尺高度(玉山當時測量數據為海拔3,997米),並有尊重于右任遙望大陸遺願之意。唯銅像1995年、1996年二次遭到破壞;其中參與第一次「砍頭」的「元凶」葉博文在法律追訴期過後,上媒體承認自己的行為深以為榮。[1] 台北市仁愛路與敦化南路交叉處的仁愛圓環設有于右任銅像,後來在陳水扁市長任內,藉元宵節燈會佈置之便破壞銅像基座,並以此為由遷移至國父紀念館。


著作和成就于右任精書法,尤擅草書,首創「標準草書」,被譽為「當代草聖」、「近代書聖」。于右任1932年在上海創辦標準草書社,以易識、易寫、準確、美麗為原則,整理、研究與推廣草書,整理成系統的草書代表符號,集字編成《標準草書千字文》(1936年由上海文正楷印書局初版),影響深遠,至今仍在重印。著作《右任詩存》、《右任文存》、《右任墨存》、《標準草書》等。


于右任長髯飄飄,是其一大特徵。


于右任臨終詩「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天蒼蒼,海茫茫,山之上,有國殤。」廣為流傳。


2 則留言:

  1. 這幅墨寶是圖片還是您的收藏??~~
    [版主回覆07/08/2011 20:00:19]您好:是收藏品,謝謝鑑賞!

    回覆刪除
  2. 較早期的字
    應該是真品
    不過兩聯不太合格律比較奇特
    [版主回覆07/09/2011 13:33:53]您好:呵呵~有興趣的話可以來店裡參觀喔~謝謝!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