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3日 星期五

三星堆 青銅鳥紋 曲內岐冠式戈

三星堆文化的分期,可以根據其考古時的發現分為三星堆遺址一期、二期、三期和四期。也可以按研究後文化類別分為寶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十二橋文化。三星堆文化的分期對於認識三星堆與當地先時期青銅文化新石器文化的關係有著重要作用,也奠定了完善四川古文化發展譜系,確定巴蜀文明形成的基礎。


1933年至1934年的第一次對月亮灣真武宮遺址和玉石器坑挖掘時,已經有人注意到兩者年代有所不同[1]。1963年四川大學考古專業實習進一步的從地層上論證了不同時期的疊壓關係。1980年、1981年第一次發掘時,考古隊員將堆積物分為八層,除去表層土(第1層)、間隙層(第5、7層),剩下的五層被稱為「第一至第五文化層」。其中第四、五文化層(第6、8地層)被劃為第一期,第二、三文化層(第3、4地層)被劃為第二期。第一文化層(第2地層)被劃為第三期。1982年,通過第二次發掘,發掘者提出存在三星堆遺址第四期。至此,三星堆文化分為四期的基本框架已經形成。


 


發現三星堆遺址對歷史學的重要意義有以下各點:



  1. 令人重新認識巴蜀文化。因為三星堆遺址的發現,與長期以來歷史學界對巴蜀文化的認識大相徑庭,有些地方甚至完全不同。例如歷史學界一向認為,與中原地區相比,古代巴蜀地區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地方,與中原文明沒有關聯或很少有交往。而三星堆遺址證明,它應是中國時期前後,甚至更早的一個重要的文化中心,並與中原文化有著一定的聯繫。
  2. 驗證了古代文獻中對古蜀國記載的真實性。
  3. 以前歷史學界認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是黃河流域,然後漸漸的傳播到全中國。而三星堆的發現將古蜀國的歷史推前到5000年前,證明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一樣同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證明了長江流域地區存在過不亞於黃河流域地區的古文明。
  4. 有觀點認為三星堆代表了古羌人彝人文化。

另外,三星堆的發現也是第一次從實物信史的角度證實了中國擁有完整的5000年歷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