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山石的浮雕是指在石面凸起物像的一種雕刻技法,它與圓雕最大不同的主要是只從前面的方位(或兼顧到左、右方位)表現物像的“半立體感”。後面的方位或貼在石壁上,或根據石料層情況,簡略雕刻。要凸起物像,自然要鏟去非物像的部分。如果鏟去非物像部分的深度淺薄,那凸起的物像也淺,稱“淺浮雕”;反之則稱“高浮雕”。“高浮雕”就十分接近“圓雕”.歷史上浮雕是繼圓雕之後出現的一種裝飾性的雕刻技法,多刻於石壁或木柱的表面,如刻於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的洛陽龍門石窟古陽洞佛龕的石楣上。壽山石的浮雕始於明、清時期的壽山石硯四周和印章的方柱四面。清乾隆時的壽山石巨璽方柱四面就有福州名雕師周尚均雕刻的浮雕博古和夔龍圖案。近代福州壽山石浮雕高手林壽堪、王雷霆等雕有《天塹變通途》、《山村新貌》等,也是用高浮雕或淺浮雕的技法,名聞遐邇。
浮雕最好選擇色層分明的薄形石料,利用外層石色雕刻景物,以裡層石色作為襯底,形成自然套色。若將裡層石色再刻薄意襯景,更加精妙。其製作過程:通過相石,分析石色的分佈情況及色層深度,然後確定作品的題材和構圖。設計畫面要有中國繪畫的風格。景物的層次重疊應視色層之深淺而定。構圖宜豐滿,襯底出露面積不可過大或過於集中。設計定稿後,以尖刀順著景物的輪廓“線勒”一遍,再用平口手鑿或卡鑿削除畫面空間部分,謂之“刮底”。待達到預定深度或裡層石色顯露後,再進行刻制。刻制景物主要使用手鑿和小型鑽具,在高起的景物層上雕刻出畫面的層次,力求使所表現的物像在結構上富有立體感,最後再用修光刀具進行“修飾”。
而薄意雕刻是指比淺浮雕更要“淺”的一種壽山石雕法,因雕刻層薄,而且富有畫意,所以稱“薄意”。它比浮雕更有畫意,又比圖畫更富有“雕”的立體感。因此說它是介於繪畫與雕刻之問的獨特藝術,此法始創于清朝初年的周尚均。周尚均先是在印臺四周刻淺浮雕錦褥紋和環邊不斷紋或其他圖案,開創了薄意藝術的先河。以後有潘玉茂繼承其遺法,直到清朝末年,西門林清卿專攻薄意藝術。成為特別有成就的薄意雕法大師,被稱為“西門清”,譽滿榕城。 繼林清卿之後,有王炎銓、王雷霆、江依霖、林文舉等人,組成一個很有影響力的“西門薄意”派。此派主要的作品,有林清卿的《柳鵝》、《秋山行旅》,王炎銓的《夜遊赤壁》,王雷霆的《寒江垂釣》,林文舉的《大觀園》等。東門派藝人也學習“薄意”雕藝,如林友琛、林壽堪、郭懋介等人,別具風格。於是“薄意”雕法得到更大的發展,甚至是為全國之一幟。
薄意是壽山石刻的專用藝術。特別是像田黃石之類的原石珍品,有“易金三倍”之說,其價值以錙銖計,因此不忍其石屑損失,《壽山石刻史話》說:“能夠多留一點原石的本質,空白多,加工的地位省一點,也可以突出壽山石本質的文采。”薄意因為刻淺如畫,所以也稱“刀畫”,即在石材上以刀代筆作畫。金石家潘主蘭說:“薄意者技在薄,而藝在意。言其薄,而非愈薄愈佳,因未能如紙之薄也;言其意,自以刀筆寫意為尚,簡而洗脫且饒有韻味為最佳,耐人尋味以有此境者。…‘最適合質佳而材小的田黃石、水晶石以及山坑凍石的藝術裝飾,特別是自然章印臺的裝飾。如果是有皮的掘性靈石,或是有薄色層的優質靈石,其藝術效果,尤能發揮得淋漓盡致。”
薄意雕刻首先要選擇優質石材,如田黃石、鹿目田、荔枝凍等,有皮者尤佳。其次是相石,認真研究石材裂痕的走向,表皮利用、疤點處理等等。第三是清石,根據腹稿設計,作甄別去留,完善雕件。第四是作畫,即用筆在石材上畫稿。第五是勾勒,以尖刀代筆,在畫筆線上,淺勾勒線條定位。第六是雕刻。第七是核稿,即校對效果,有皮者用水,無皮者以粉末核之。最後為磨光。
壽山石產于風景秀麗氣候宜人的福州壽山村,在距今約2.3億年至6700萬年期間,在今日福建東部的範圍內,曾出現過一次大的地質變動,火山噴發的岩漿形成大面積的火山岩,這些由火山噴發帶來大量的酸性氣體、液體,交替分解了周圍岩層中的長石類礦物,將其原先含有比較活躍的鉀、鈣、鎂和鐵等元素分化,而保留下較為穩定的鋁、矽等元素。這些含鋁、矽元素的溶液,後來重新冷卻結晶成礦,成為葉臘石、高嶺石、地開石等礦物而形成壽山石,據地質調查資料,壽山石主要微量元素至少有七種為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如Mo、Zn、Ni、Co等。壽山石作為傳統收藏品類之一,是珍貴的不可再生資源,它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有著“石藏帝王家,福壽永相伴”的美稱。壽山石也是福建省最早發現及開發利用的寶玉石品種,距今有1500年的歷史,它質地細膩,脂潤柔軟,經過雕琢加工之後,外表光滑明亮,色彩斑斕,紋理自然,既屬名貴彩石,又是珍貴藝術品,可供觀賞,亦宜收藏。據記載,在石器時期遺址,前南朝墓葬和宋代墓葬中均有壽山石的工藝品,尤其到了明清,壽山石雕刻工藝水準得到了提高,產生了大量珍貴藝術品。清代10個皇帝,幾乎每一個都特別喜歡用壽山石篆刻印璽。康熙對用壽山田黃石篆刻的“體元主人”小璽的“萬機餘暇”閑璽,珍愛備至。雍正皇帝用過200方左右的印璽,其中160余方為壽山石篆印。乾隆皇帝有壽山篆刻的印璽100多方,其中最珍貴的是用一塊大田黃石鏤空成3條石鏈,每鏈系一方印璽,分別文曰:“乾隆宸翰”、“惟精惟一”、“樂天”,世稱“乾隆三鏈章”,收藏在故宮博物。此外,嘉慶皇帝、咸豐皇帝、慈禧太后也收藏有許多壽山石刻成的印璽。
歷代皇帝如此賞識壽山石,王公大臣以及文人墨客、庶民百姓,更是視之為珍玩。大者為達官貴人陳列于幾案欣賞,小者則為文人雅士手中的玩賞品,於是便有了“收藏”的歷史。禁煙欽差大臣林則徐的“林則徐印”、“曆宮十四省統兵四十萬”等幾十方的名章、官章和閒章,皆用壽山石刻成。民國時期,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對壽山石酷愛有加,有“林森”、“子超”、“鳳港漁翁”、“青芝老人”等印章。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也收藏有許多壽山石篆章,“毛澤東印”、“潤之”等。當代名士,諸如齊白石、郭沫若、趙朴初、謝冰心等,都有幾十方壽山石篆刻的印章。壽山石的主要成分為粘土礦物葉蠟石,含有少量各種金屬元素雜質,使其顏色豐富,硬度也高於純葉蠟石,非常適合於刀刻,加之石質細膩柔潤,使雕成的工藝品具有非常潤澤的油脂光澤或蠟狀光澤。更因其細微的脆性,運刀時手感極佳,透出濃厚的“金石味”,深得雕刻家們的喜愛。壽山石雕刻工藝精美,是天然造化與藝人智慧的結晶,也是我國工藝美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本文引用自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