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3日 星期二

玉質的質變


明 青白玉壁 質變帶沁 


        鑑定要項首先談到材質,畢竟古玉和其他古董藝術品不一樣,材質本身就珍貴異常。而歷代所用的玉種也不盡相同,所以可作為鑑定或斷代的輔助參考。


        關於玉質,要從地質學的角度著手,「玉器製作完成後,因暴露、埋藏受風化後所造成改變一切作用及過程,稱之為『次生變化』。」次生變化的現象就是證明玉器具有歷史的歲月痕跡 。


        在玉質方面,玉器受坑口環境各種元素的侵蝕而造成沁色;或因溫溼度的影響和岩理的改變,組成礦物晶體的改變...等因素,而造成質變;有因氧化與腐蝕作用而造成表面現象...等,這些現象即為古玉界所謂的「地殘」現象。


        玉器入土的年代長短與坑口環境,因此造成玉質的質變,是我們鑑定古玉的重要鑑定依據,比較重要的玉質(質變)現象可歸納出:


        一、確認是否為當代常用的玉種。如良渚文化獨有的粗粒閃玉,紅山文化常用的寬甸閃玉多呈清 黃色。


        二、沁色與質變的相互作用。如硃砂或鐵元素的包覆,容易造成玉質呈白色(白化),的質變現象。


        三、玉質如米粒未蒸熟般的白色粒狀,古玉界多稱「飯滲」(清代以前較可能形成)。


        四、清代以前的白玉,容易有類似豆花狀「玉花」現象。但不同於有白色雜質化蘿蔔絲狀的劣質白玉。


        五、不須打光,目視即可看到因差異風化而造成玉質通透的立體現象(大約是漢代以前)。


        六、玉質結晶面的改變,內部形成有如冰塊壯裂開的紋理,古玉界稱「冰裂紋」(玉器表面沒有裂紋)。


        七、老玉尤其是入過土的古玉,常有溫潤的質感,像果凍或年糕狀,器表有油脂光澤或蠟狀光澤,簡稱包漿。



明 五侯獻壽 到代子岡牌------沒看過包漿那麼厚的玉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