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 青黃玉龍紋璧(帶褐沁、釘金沁、黃香沁 )
看一件古玉,第一眼從刑制紋飾判斷出是否符合當代風格,品相完美,接著就是「表面現象」也就是古玉界常說的「皮殼」現象。
一件器物,只要表面有明顯不可偽仿的風化(氧化)現象,就可以確定它是「真舊」,至於什麼年代,才需要進一步做「斷代」。
表面現象可看出玉器的歲月痕跡,是玉器經由長年的氧化作用,酸鹼地質的化學元素侵蝕,以及地熱、地壓所造成的一切現象,也是「次生變化」現象之一。就像一個人從出生到年老所表現的皮膚皺摺等老化現象,常見的現象可歸納出:
一、氧化作用:玉器經由長期的暴露或埋藏,都會造成不規則如「波浪」狀高低起伏的表面現象。
二、紋溝風化:玉器在埋藏的過程中,空氣中的水氣容易凝結在紋溝中,這些水分在碳酸氣中容易變強為酸鹼性,加速在紋溝中形成風化作用,或形成次生透閃石、陽起石與蝕孔等現象。
三、蝕斑:玉器埋藏的過程中,因差異風化而造成「斑塊」的腐蝕現象,古玉界稱「土咬」,比較嚴重的稱「唐爛斑」。
四、蝕孔:古玉的材質時常含有軟弱的包體,或粗粒閃玉的斑晶,這些包體或斑晶特別容易風化,產生深淺不一的孔洞。蝕孔旁有一層質鬆的白圈,或蝕孔內填滿了砂粒(燧石)和堅實的膠結體,這些現象都是不可能以人工作假。
五、釘金沁:玉表經由風化產生點狀又有沁色的蝕斑,也是差異風化現象,是因較脆弱的「石基」或「包體」最先風化而造成。
六、次生透閃石或陽起時「斑晶」:閃玉在潮濕的環境中,容易溶解而成「斑晶」。古玉界曾說古玉多含「雲母」或「石英」光澤,就是這種次生斑晶或是結晶面的暴露所反射出的光澤。
七、熔斑:玉表呈現像熔臘狀的變形。
八、變形:古玉因結構本身的變化(孺慕才受潮而變形),霍地熱地壓的長期作用,造成外型的改變。
▲良渚文化生坑灰皮玉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