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灰白玉 帶皮 褐沁 如意有餘 紙鎮
真正自然形成的沁色有跡可循,可以驗證的現象有:
一、玉器受沁時,玉表質軟處白化,先遭受破壞,造成差異風化,沁色表面的蝕斑較為嚴重。
二、玉質比較脆弱的層理易受沁而形成「沁紋」,而沁紋的沁色較深,不同於裂紋的色澤淺白。常見的沁的顏色有「黑化」、「紅化」、「白化」、「綠化」、「紫化」...等,沁紋多呈現溝槽狀的凹陷現象。
三、玉器受沁後,玉質的細膩質感應不受影響,越盤玩越潤澤。
四、全器應有均勻受沁的機會,而且有自然深淺的層次感,即所謂「擴散沁色」現象。
五、沁色與白化質變的部位,比原玉質較不易透光。
六、檢驗沁紋的連續或切斷,刀工的次生變化現象等,可看出是否為「老玉新工」,或經由「改雕」或「加雕」。
七、刀工比較繁複的地位,比光滑的平面更容易受沁,沁度也較深,這是器表「拋光」的程度不同,造成表面硬度的些微差異。
▲清和 闐山料 帶皮 饕餮紋玉牌
▲商 柄形器 白玉沁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