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1日 星期六

親愛的好友們~漢寶古美術敬賀新年快樂!


 



親愛的好友們~





一年又過去了,今年過的如何呢?



不管怎麼樣,新的一年要到了,



準備好新的心情,迎接這展新的一年吧~



不論是去外面跨年HAPPY,還是在家裡跟家人好友相聚,



願大家抱著平安,擁著健康,揣著幸福,攜著快樂,摟著溫馨,



帶著甜蜜,牽著財運,拽著吉祥,邁入新年,快樂度過每一天!















漢寶古美術 敬賀

菩薩略說


 



  菩薩,梵語名菩提薩(Bodhisattva),又曰菩提索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舊譯為大道心眾生,道眾生等,新譯曰大覺有情,覺有情等,又譯作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皆義譯。又薩墳者勇猛之義,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



  菩薩的地位僅次子佛,是協助佛傳播佛法,救助眾生的佛教人物。佛教雕塑中,菩薩多以古代印度和中國的貴族服飾裝扮,顯得格外華麗而優雅。



  菩薩即指「以智上求無上菩提,以悲下化眾生」,修諸波羅蜜行,於未來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圓滿,勇猛求菩提者。簡言之,發了菩提心就是「菩薩」。



  何謂發菩提心?廣說如四弘誓願:「無邊眾生誓願度,無盡煩惱誓願斷,無量法門誓願學,無上佛道誓願成」。但是發菩提心,並非偶然想起成佛利生,而是要一番修習,才能達到堅固成就。



  在佛教初創的小乘時期,僅把釋迦牟尼累世修行的前身與尚未成佛的悉達多王子稱為菩薩。大乘佛教創立後,根據“人人具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理論,把凡是立下宏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都稱之為菩薩。後來這個名稱更加擴大化、世俗化,人們把那些精通佛法,德高望重的寺院高僧和在家居士也稱作菩薩。菩薩的任務是將所有輪回中的眾生度化成佛。菩薩與聲聞、緣覺合稱三乘,又為十法界之一。



  寺廟中供的菩薩像,主要的是文殊師利Manjusrikum arabhutaSamantabhadra、觀世音Avalokite'svara、地藏Ksitigarbha。



  此即四大菩薩。智、悲、行、願是大乘佛教四大菩薩之標誌,這就是文殊、觀音、普賢、地藏。中國四大菩薩信仰之盛形成了四大名山道埸。文殊表智慧、觀音表慈悲、普賢表行踐、地藏表願力,大乘佛教理念人格化凝聚在四大菩薩之中,使至理成為有血有肉的形象事跡;在智、悲、行、願之中,觀世音菩薩是慈悲的代表。大慈與人樂,大悲拔人苦,觀音菩薩在現實娑婆世界救苦救難的品格,使其成為慈悲的化身。“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在自然界的災變與人間社會禍難不可能消除的情況下,觀世音菩薩就成了人們永遠的信仰與希望。





  【觀音】

  佛教大乘菩薩之一。梵文意譯作觀世音,唐代避“世”字諱,略稱觀音。玄奘法師譯《心經》時,改譯觀自在。佛經謂此菩薩為了廣化眾生,示現種種形象,稱為“普門示皖”。《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故稱。《法華經‧普門品》說觀世音有三十三身;《楞嚴經》說有三十二應(即應化身)。其形象在印度一般為男身,至中國大約隋唐開始,觀世音已出現了女像以後逐漸轉變為女身。



  淨土宗視觀音為阿彌陀佛座下首座弟子,在神嘉中,常與大勢至同侍子阿彌陀佛之左右。淨土宗在我國流傳最廣,而觀音主悲憫同情,普渡苦難,故成為古代中國最受民間崇拜的“女神”,一般信徒稱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也稱為“觀音大士”或“大士”,其面貌為一極端莊中年女子,披白衣,手持淨瓶,內插楊枝,或坐於紫竹林內,或立於鱉魚背上,兩側常有一對少年男女隨侍,男名善財,女名龍女。



  《法華經‧普門品》於觀音法力及敬拜觀音的好處敘述甚詳,謂能隨音顯化,渡化有緣,故民間受其影響極深。佛門密宗有所謂六觀音、十五觀音、三十三觀音、三十七觀音等形態,其中常見者為千手觀音、白衣觀音、葉衣觀音、水月觀音、楊柳觀音、魚籃觀音、合掌觀音等。



  此外,又有送子觀音,能予人以子,最為婦女所熟知。浙江普陀山為我國供奉觀音的道場;在[口度則為補陀落伽山,載於佛典,極為著名。其顯靈事跡及傳說,多見於六朝以來佛經、志異筆記、寶卷,後更進入神話小說與戲曲等。民間以每年農歷二月十九為觀音誕辰,六月十九為觀音成道之辰。《楞嚴經》:「觀世音尊者白佛言:若有女人好學出家,我於彼前現比丘尼身、女王身、國王夫人身、命婦身、大家童女身,而為說法」。



  《法華經》:「苦惱眾生,一心稱名,菩薩及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以是呂觀世音。參閱清代俞正燮《癸巳類稿‧觀世音菩薩傳略跋》、今人婁熙元《觀音四變》。





  【觀音造像】

  觀音造型之多為佛教之冠。一些佛教宗派還有各自所傳的觀音像。有密宗六觀音、天台宗六觀音、七觀音、三十三應現身、三十三觀音等多種名目。



  密宗六觀音:1.聖觀音;2.千手千眼觀音;3.馬頭觀音;4.十一面觀音;5.三面十八臂准提觀音;6.六臂如意輪觀音。



  天台宗六觀音:1.大悲觀音;2.大慈觀音;3.師子無畏觀音;4.大光普照觀音;5.天人丈夫觀音;6.大梵深遠觀音。



  七觀音:1.聖觀音;2.十一面觀音;3.千手觀音;4.不空絹索觀音;5.馬頭觀音;6.如意輪觀音;7.准提觀音。



  一般殿堂供奉的端秀莊美的觀音像,為觀音標准像,即所謂「聖觀音」,又叫「正觀音」。



  馬頭觀音,別稱師子無畏觀音,與觀音的前身雙馬童神有關。此觀音作忿怒相,專門懲治惡人,行療眾生除病苦,息天災地變。



  十一面觀音,是在觀音正面頭像之上重疊為七張面孔,計有正面慈悲面(溫柔)三面,左方唱怒面(忿怒)三面,右方狗牙上出面(露獠牙)三面,後方暴惡大笑面(大笑)一面。寓意為慈悲面以慈悲心,化利眾生; 忿怒面以大悲心斥不善之人,使其不入惡道;佛面在弘揚佛教教義,勸人修道。總之,種種面貌都是觀音大士慈悲心的顯現。



  如意輪觀音,表示開悟眾生,誓拔六道苦。



  准提觀音,又叫准提佛母、七俱提佛母。准提有“清淨”之義,表示功德無量,能除人間苦厄,使人延年益壽。有的地區供准提佛母,認為可止小兒啼哭。



  不空絹索觀音,網索指慈悲的繩索,這位觀音以慈悲絹索,拯救眾生,絕無一人漏網(不空絹索)。



  以上諸種觀音,以聖觀音最為流行,此外,名氣最大的要屬千手千眼觀音。千手千眼觀音又叫“千眼千臂觀音”,簡稱“千手觀音”,是密宗的六觀音之一。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螺尼經分說,觀世音在過去“無量億劫。貝口極其極其遙遠的過去,聽千光王靜住如來說“大悲心陀螺尼”且口發誓要“利益安樂一切眾生”,於是身上長出千手千眼,千手表示遍護眾生,千眼則表示遍觀世間,都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表現。



  千手千眼觀音造像多是兩眼兩手,左右再各有二十手,手中各有一眼,共四十手四十眼,分別配上所謂二十五有(即三界中二十五種眾生的生存環境),四十與二十五相乘,正好是千手千眼。千手觀音多為立像,這是用了形象化的誇張手法顯示觀音慈悲的無比廣大。



  另有一種千手觀音實有千手,其典型造像為:面有三眼,臂有千手,於千手掌各有一眼,首戴寶冠,冠有化佛。其正大手有十八臂,先以二手當心合掌,一手把金剛杵,一手把三戟叉,一手把梵夾,一手執寶印,一手把錫杖,一手拿寶珠,一手把寶輪,一手把開敷蓮花,一手把網索,一手把楊枝,一手把數珠,一手把澡灌,一手施出甘露,一手施出種種寶雨,施之無畏,又以二手當臍右押左仰掌。其餘九百八十二手,皆於手中各執種器仗等印。



  三十三身包括:1.佛身;2.辟支佛身;3.聲聞身; 4.梵王身;5.帝釋天身;6.自在天身;7.大自在天身; 8.天大將軍身;9.毗沙門天身;10川、王身;71.長者身; 1 2.居士身;73.宰官身;14.婆羅門身;15.比丘身; 16.比丘尼身;17.優婆塞身;18.優婆夷身;19.長者婦女身;20眉土婦女身;2 7.宰官婦痔女身;22.婆羅門婦女身;23.童男身;24.童女身;25.天身;26.龍身; 27.夜叉身;28.乾闔婆身;29.阿修羅身;30.迦樓羅身;31.緊那羅身;32.摩喉蘿伽身;33.執金剛神身。



  後來佛教徒又根據觀音三十三身的說法,繪製了三十三種觀音菩薩的畫像,即三十三觀音,但其名目並非與三十三身對應,有的出典也不清楚,莫名其源。三十三觀音的名目如下:1.楊柳觀音;2.龍頭觀音;3.持經觀音;4.圓光觀音;5.游戲觀音;6.白衣觀音;7.蓮臥觀音;8.灑見觀音; 9.施藥觀音;10.魚籃觀音;11.德王觀音;72.水月觀音;13.一葉觀音;14.青頸觀音;15.威德觀音;16.延命觀音;17.眾寶觀音;18.巖頭觀音;19肩旨靜觀音;20.阿耨觀音;21.阿麼提觀音昜;22.葉衣觀音;23.琉璃觀音;24.多羅尊觀音; 25.蛤蜊觀音;26六時觀音;27普慈觀音;28馬郎婦觀音;29.合掌觀音;30.一如觀音;3 7.不二觀音;32.持蓮觀音;33.灑水觀音。





  【文殊】

  佛教菩薩名。梵文音譯“文殊師利”的略稱,與普賢並稱。作為釋迦牟尼的左脅侍,塑像多騎青獅,其道場在五台山。



  文殊菩薩有三名,分別是文殊師利、滿殊屍利與曼殊室利。文殊師利意譯“妙德”,指文殊菩薩具有種種不可思議的微妙功德;滿殊屍利意譯“妙首”因為他所具功德居諸菩薩之首:曼殊室利意譯“妙吉祥”,稱頌其功德最勝吉祥。此外還有文殊師利法王子、曼殊室利童子、文殊師利童子、文殊師利童子菩薩、孺童文殊菩薩等等稱號。



  文殊菩薩以智慧著稱。他洞察紛繁世理,善於引導教化,不僅指引著芸芸眾生,而且還被喻為三世諸佛成道之母,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放缽經》)。傳說他在過去曾身為七佛之師,連釋迦牟尼佛也曾得到過他的教誨,其智慧的深廣銳利,可知矣。在諸大菩薩中,文殊更被冠以“大智”的尊號,他作為輔佐釋迦牟尼弘揚佛法的上首,被敬稱為文殊師利法王子。



  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薩不為佛教固有的教化方式所束縛,他的法門以善巧為特色,應機開示宣揚佛法,注重第一義諦,與眾不同。他有過。仗劍迫佛。這樣令人詫異萬端的行為,也常用突如其來的詰難,用以警醒曉喻為表象、枝節所迷惑的有情人神。



  唐高宗敕沙門令頤詣五台,見金光滿殿,空聲善哉。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長椿寺》:歸空和尚,出家慈氏寺。後三十年行腳,不襪不席。曾跪行至五台,足膝血流不知痛。為參古松,燃一指以供文殊。再禮普陀,參大智,燃一指以供觀音。後禮峨眉,印通天,燃一指以供普賢。





  【普賢】

  佛教菩薩名,與文殊並稱。作為釋迦牟尼的脅侍,侍右方。塑像多騎白象。普賢菩薩梵名三曼多跋陀羅,又譯作遍吉菩薩,意思是身相與功德無所不在,精純高深。



  普賢菩薩是大乘佛教行願的象徵。」行願『包括修行與誓願兩方面,換言之,普賢既有廣大誓願,又能身體力行去實踐,他曾在過去無量劫中修菩薩行、求一切智,貝足無量行願示現於一切佛剎,通常又被尊稱為大行普賢菩薩。因此,他是大乘佛教徒在實踐菩薩道的榜樣、典范。普賢、文殊兩位菩薩構成一對法門,普賢主司一切三昧(正定),文殊菩薩主司一切般若(智慧),兩者相輔相成,都是修行正道歷程中不可或缺的。



  自古以來,普賢信仰便在古口度和西域地方流傳。大約在公元二、三世紀時便有傳說,稱大月氏(約當今阿富汗、巴基斯坦與中亞部分地區)的一處佛寺中有普賢菩薩像,曾有癩風病人一心一意發願祈求,普賢菩薩像以右手摩其身,病當且口痊愈。中國則奉普賢菩薩為四大菩薩之一,傳說晉代時他曾貌親身在四川峨眉山示現,那裏從此被奉為普賢的道場,香火極盛,成為普賢崇拜在中國的一大中心。



  《法苑珠林》卷二四:「齊上定林寺有釋普明一誦《法華》、 《維摩》二經。及諷誦之時,有別衣列座,未嘗穢雜。每至勸發品,輒見普賢乘象,立在其前」。清王土正《隴蜀餘聞》:「西番彝人每歲春月輒攜家禮峨眉,謂普賢為姑娘,頂禮瞻戀,或至流涕」。





  【地藏】

  佛教菩薩名。據《地藏菩薩本願經》說,他是釋迦滅後至彌勒出現之間,自誓現身六道,普救眾生的菩薩,因他像大地一樣,安忍不動、靜慮深密,含藏無量善根種子,故名地藏。



  釋迦牟尼佛涅盤之後、彌勒菩薩下生成佛之前,娑婆世界是一個無佛的時代,天人眾生無依無怙。為此釋尊殷勤咐囑地藏菩薩,要他以大神通力方便度化,勿令天人墮諸惡趣。因此地藏菩薩莊嚴自誓:「必盡度六道眾生,始願成佛」。這位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的菩薩,發下並真切踐行了這樣宏大無邊、捨己度人的誓願,教導眾生敬信三寶。他愍念五濁惡世受苦眾生,應眾生所求而消災增福,以成熟他們的善根,這是佛教中最感人的故事之一。 



  地藏菩薩於過去久遠劫,曾先後轉世為大長者之子、婆羅門女(《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上「忉利天宮神通品」)、國王、名為光目的女子(同經閻浮眾生業感品。)等,他們的共通之處是發願盡未來際不可計劫,廣度六道罪苦眾生。總而言之,「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笢末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薩立此慈悲憐憫之廣大誓願,故有「大願」尊稱。據學者研究,地藏菩薩信仰在印度出現較晚,約在五、六世紀之時,並不在印度的四大菩薩(觀音、文殊、彌勒、普賢)之列。在中國,地藏信仰約鼎起於隋代前後,曰漸鼎盛,乃至最後取代彌勒成為四大菩薩之一。



  《太平廣記》引《冥祥記‧孫敬德》;「自晉、宋、梁、陳、秦、趙國,觀音、地藏、彌勒、彌陀稱名念誦得救者,不可勝紀」。





  八大菩薩有多種說法:

 

  《八大菩薩曼荼羅經》裡稱八大菩薩為: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虛空藏菩薩、普賢菩薩、金剛手菩薩、除蓋障菩薩、地藏菩薩。通常佛教造像多依此經。



  《藥師經》說: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無盡意菩薩、寶檀華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彌勒菩薩。

 

  《七佛八菩薩經》說:文殊菩薩、虛空藏菩薩、觀世音菩薩、救脫菩薩、跋陀和菩薩、大勢至菩薩、得大勢菩薩、堅勇菩薩。



  《舍利弗陀羅尼經》說:光明菩薩、慧光明菩薩、曰光明菩薩、教化菩薩、令一切意滿菩薩、大自在菩薩、宿王菩薩、行意菩薩。



  《般若理趣經》說:金剛手菩薩、觀世音菩薩、虛空藏菩薩、金剛拳菩薩、文殊菩薩、才發意轉法輪菩薩、虛空庫菩薩、摧一切魔菩薩。







  而密宗的八大菩薩是:



  1.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玄藏又譯作觀自在菩薩。唐寧以來,民間信仰的有三十三變化觀音。密宗造像有六觀音、七觀音等變化。六觀音是十一面觀音、不空絹索觀音、千手千眼觀音、如意輪觀音、馬頭觀音和准提觀音。另外力口上聖觀音,稱為七觀音。觀音的造像很多,有一面二臂、一面四臂、三面二臂、三面八臂等;三十三體變化的觀音中,特別受歡迎喜愛的是白衣觀音。



  2.彌勒菩薩 ‧

彌勒菩薩,又稱為慈氏、無能勝等。他出身於印度婆羅門,後得釋迦牟尼佛的教化,授記為菩薩。他是一生補處的菩薩,即可彌補佛陀位置的菩薩。彌勒在民間的形象是袒露大腹的和尚,笑容可掬;但在胎藏界的形像是,左手當胸,手掌張開,右手執蓮花,所戴寶冠中有寶塔,塔中現舍利;在金剛界的形像是,右手大拇指、食指、小指均豎立,中指與無名指彎曲置胸前,左手放在膝上。



  3.虛空藏菩薩

  虛空藏菩薩,為藏福德於虛無限境界之意,表示氣福可以無限生產和分配的可能性。在貌胎藏界曼荼羅中,虛空藏菩薩是虛空藏院的主尊。東密虛空藏菩貌昜薩求聞持聰明法觀想本尊形像,菩薩全身為金色,相貌莊嚴,頭戴五笢貌佛寶冠,在蓮花上半跏坐,容顏妙而怡喜悅,左手執白色蓮花,花上有如意寶珠,發出黃色光芒,右手結與願印,五指垂下,將手掌向外。



  4.金剛手菩薩

  金剛手菩薩,即金剛薩綞,又稱秘密王,象徵「堅固不壞之菩提心」與「煩惱即菩提之妙理」。此名稱於密教中,所指有四:①指密教傳法之第二祖。②為金剛界曼荼羅中,金剛部院三十七尊之一。③為金剛界曼荼羅理趣會中,十七尊中之主尊。④為胎藏界曼荼羅金剛部院“大智金剛部”之主尊。



  5.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是騎白象行願的菩薩。印度古語的普賢稱"三曼多拔陀羅",密宗亦稱普賢為善攝金剛、真如金剛、如意金剛,還視為金剛薩垂同體。在雕像上,普賢乘白象侍佛之右;文殊罵獅子侍佛之左。據說普賢菩薩掌管諸佛的理德、定德、行德;文殊菩薩則掌管諳佛的智德與證德。一般把普賢菩薩視為祈求延命的本尊。普賢單獨造像通常騎六牙之白象,頭戴五佛冠,形如滿月童子。



  6.文殊師利菩薩

  文殊師利菩薩。他生於印度捨衛國,後跟釋迦牟尼佛出家,常隨侍釋尊左右,幫助釋尊化號。 "文殊"是妙的意思, "師利"是德、吉祥之意。密宗稱之為吉祥金剛、般若金剛。文殊菩薩司理智慧,與普賢菩薩相對。文殊的圖像一般為騎獅像,頂結五髻,表大曰之五智,左手執青蓮花,花上有梵篋,右手執金剛劍。此外造像還有一髻、六髻、八髻、文殊,手持之物亦各不同。



  7.除蓋障菩薩

  除蓋障菩薩。其德行為消除所有一切煩惱之障礙,為胎藏界曼荼除蓋障院之中尊,也是金剛界曼荼羅賢劫十六尊之一。



  8.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密宗又稱之為悲願金剛、與願金剛或金剛幢,因其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故稱為地藏。在釋迦佛入滅以後,彌勒未生之前,地藏菩薩自誓必度盡六道眾生,始願成佛;眾生不度,誓不成佛。所以,地藏菩薩的雕像大多數是儈侶袈裟打扮,左手拿著寶珠,右手拿錫杖。














2011年12月23日 星期五

親愛的朋友~漢寶古美術敬祝您聖誕節快樂!


 

各位親愛的朋友們~


 



在聖誕節即將到來之際,天氣也越來越寒冷囉~



昨日正逢冬至,有沒有吃到熱呼呼的湯圓呢?



各位親愛的朋友~聖誕節是充滿感恩與祝福、歡笑與希望的美好節日,



在此祝願各位聖誕節快樂!



與親密的家人朋友一起度過愉快的時光!











漢寶古美術 謹祝各位聖誕佳節愉快!

2011年12月20日 星期二

中國古代的屏風


 


  屏風歷來是中國室內的主要器具之一。古代稱之為「扆」,亦寫作「依」,即設在戶牖之間的屏風。《辭海》上載有「黼扆」「斧扆」「斧依」,都是一個意思,指的是古代帝王使用的屏風,因上有斧形花紋,故名。


 


  中國古代建築大都是土木結構的院落形式,不如今世鋼筋水泥房屋那麼嚴緊。為了擋風,古人開始製造屏風這種家具。除了擋風之外,屏風還是建築物中可以移動的精巧斷隔,有的在床後安置屏風,亦作倚靠或掛置什物之用。後漢李尤的《屏風銘》有這樣一段:「捨則潛避,用則設張。立必端直,處必廉方。雍閼風邪,霧露是抗。奉上蔽下,不失其常。」它正確地道出了屏風的特征和功用。紫禁城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正中的寶座上,設有雕龍髹金大椅,椅後擺著雕龍髹金屏風。這樣陳設,不僅可以御風,又能增加御座的莊重肅穆氣氛。由於屏風常擺設在室內明顯的位置上,人們在屏風本身的美化和裝飾上下過許多功夫,因此它逐漸發展成為中國傳統的具有實用價值的著名手工藝品之一。


 


  屏風有插屏和圍屏之分。插屏多是單扇的,圍屏則由多扇組成,少則二扇,多則十二扇,能隨意折疊,可寬可窄,使用方便。製作屏風,一般采用木板,或以木料為骨,蒙上絲織品作為屏面,用石、陶或金屬等其他材料做柱基。屏面飾以各種彩繪,或鑲嵌不同題材的圖畫,也有全素的屏風。帝王貴族們使用的屏風,用材尤其珍貴,做工精細,畫面豐富多彩,瑰麗奪目。據史書記載,在西漢皇室的宮廷裡,曾使用過璀璨斑斕的雲母屏風、琉璃屏風和雜玉龜甲屏風等。《太平廣記‧奢侈‧趙飛燕》稱,西漢成帝時,皇后趙飛燕,向以揮霍無度聞名於世,有一次臣下向她進獻三十五種貢品,其中就包括雲母屏風和琉璃屏風。後世還出現有琺琅屏風、象牙屏風等等。這些屏風價值連城,多為統治階級專用的奢侈品。所以《鹽鐵論散不足》說,「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風就萬人之功」。


 


  在中國,屏風的使用雖然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但留存的實物甚少。1972年湖南省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屏風,可說是現在見到的中國最早最完整的屏風實物。這是一具彩繪漆插屏,木胎,長方形,通高62厘米。屏板長72厘米,寬58厘米,厚2.5厘米。屏板下安有兩個承托的足座。屏面髹漆,一面紅漆地上滿繪淺綠色油彩,中心繪一谷紋圓璧,周圍繪幾何形方連紋,邊緣髹黑漆地,朱繪菱形圖案。另一面髹黑漆地,以紅、綠、灰三色油彩繪雲紋和龍紋。但見一條游龍飛舞於長空之中,昂首張口,騰雲遣霧,體態輕盈矯健,形象神奇生動,富有想像力和藝術魅力。綠色龍身,丹赤鱗和爪,邊緣菱形圖案呈朱紅色,色調醒目鮮艷,畫工技巧高超,落筆瀟灑利落,剛柔結合,奔放有力。


 


  馬王堆一號漢墓還出土了許多簡冊,其中第217簡記載:「木五菜(彩)畫並(屏)風一,長五尺,高三尺。」簡文所記的尺寸,可能是當時一般實用屏風的尺寸。漢代5尺約合現在公製1.2米左右。但出土的這架彩畫漆屏風與該簡文所述的尺寸不符,面積要小一些。


 


  馬王堆一號漢墓共出土了184件絢麗繽紛的漆器。就其胎骨質地來說,不外木、竹胎和夾紵胎兩類。這具屏風的胎骨經鑒定為斫木,製作比較粗糙,可能是一件模擬死者生前使用過的實物的明器,專為陪葬而准備的。


 


  經專家鑒定,馬王堆一號漢墓的年代,在漢文帝前元五年(前175)之後,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之前。死者可能是第二、三代軑侯的妻子,也可能是第一代軑侯的妻子。因此這架彩繪漆屏風,距今已有二千一百餘年的歷史了。它的首次完整出土,為中國研究屏風史提供了稀有的實物資料。


 


  是否有比西漢更早的屏風實物出土呢?現在有的學者認為近年河北省平山縣戰國中山王墓出土的錯金銀虎噬鹿銅器座、錯金銀犀牛銅器座及錯金銀水牛銅器座,可能就是一架屏風的柱礎。器座上都有銎,虎噬鹿器座為雙銎,犀牛和水牛器座各為一銎。三個器座共有四個銎,銎上還殘留有木榫,可惜出土時已看不到屏面的形狀及其大小了,它可能就是一件圍屏的柱礎。當然,這一點尚有待於進一步考證。


 


  比起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漆屏風遲得多的模擬明器,則有甘肅武威旱灘坡東漢墓出土的一件彩繪木屏風架,以及河南洛陽澗西七里河東漢墓出土的一件小型陶質屏風。


 


  說起古代實用屏風,則要推1966年出土的山西大同石家寨司馬金龍墓的一架漆畫屏風。這是南北朝後魏太和八年(484)以前的作品,大部分已經朽毀了,所餘五塊屏板還比較完整。板高約八十厘米,還有四件淺灰色細砂石精雕的小柱礎,每個高十六點五厘米。如果復原起來,可能是一具四尺屏風,其形狀不同於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插屏,而是可供一人使用的設置在床頭的圍屏。


 


  紫禁城宮殿裡每個殿堂上的寶座後面,幾乎都設有屏風,如「紫檀嵌黃楊木雕雲龍屏風」「乾隆牙雕山水人物染色圍屏」「雕龍髹金屏風」等都是清代極為珍貴的工藝品。屏面上的紋飾更是巧奪天工,美不勝收,有浮雕的雲龍紋,有鑲嵌和刺繡的花鳥、山水、人物等各種圖案。它們是中國古代屏風的精品,集中反映了中國手工藝的高度水平。












本文內容節取自於此


2011年12月18日 星期日

說盂


 


  文房用品是文物收藏中的一大系列,這同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相關。 作為實物留存,見於漢,興於唐,盛於宋,精於清, 器形也由大至小。外來文化進入以前,毛筆是書寫的主要工具, 墨和水是不可或缺的。文房作為雅玩,其文化含量和創造力, 在融入了文人個人化的追求後,更是讓世人咋舌,精、巧、 雅便是文房用品的鮮明特色。 



  水盂盛水以供磨墨用的器皿。水盂又稱水丞、硯滴, 在古代則直呼為“水注”。其主要作用是為了給硯池添水, 最早出現在秦漢,發展至明清兩代。宋人趙希鵠在《沿天清錄集》 中注:“晨起則磨墨,汁盈硯池,以供一日之用,墨盡複磨, 故有水盂。”可知水盂為盛磨墨用水的盛水器,以玉、瓷、 紫砂等常見。一般配有銅或玉質的小水匙。 目前所見實物以魏晉時為最早。晉代、南北朝時水盂多為青瓷。 或鼓腹似罐,或為動物:如青瓷兔形水盂、蛙形水盂等, 做工無不精巧雅致。明、清兩代水盂傳世品較多。品種豐富,有玉、 石、瓷、料、紫砂等。除瓷製品外,其他多為觀賞器而非實用品。 瓷制水盂的實用性較強,其形多為圓形。盂口富有陳設性和工藝性, 這也是明、清代兩代水盂與以前水盂的本質區別。一般來講, 在注重實用性的同時,利用釉色及紋飾增強觀賞性,常見有青花、 粉彩、單色釉等品種。古代水盂在當年讀書人文房用具中為必備, 雖盛水不過數滴,卻有積水成淵的雅趣。



  古人云:“筆硯精良,人生一樂。”因此, 水盂等文玩不僅成了文人雅士追求悠閒優雅生活的一種表徵, 而且更是一個包羅萬象,內涵豐富的收藏天地。



  水盂除實用意義外,更多的是帶有觀賞陳設。 它供置於書齋的案几之上,與硯田相伴,與文人相對。因此, 它必須符合主人的情趣,方可入選,包括其材質、工藝、造型、 紋飾、畫意等等,否則就難以廁身其列了。另外,從養生之道來說, 水盂可息心養性,“一洗人間氛垢矣,清心樂志”。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水盂可助文思,“幾案之珍,得以賞心而悅目” 。再往深層究,也有一些是被用來做精神寄託的, 有稱其為丞兄或丞友的。陳玉堂老先生更是惟嗜“水丞”, 收集的水盂有數百隻,跨越多朝,用材廣泛,洋洋大觀,甚稱“ 國內藏盂第一人”。他把自己的書齋起名為“百盂齋”, 並刻制一方小印“迂而且愚”。這是齋主謙虛之詞, 同時也借用諧音,說明齋內除了盂(迂)還是盂(愚)。

  

  一般文人的常用品,色彩各異,造型獨特,為各文人依據不同性格、 情趣而擇用;倘若是達官貴人,其講究程度更不是今人所能理解的。 昔日文人常有雅聚之好,這些文房用品常隨文人行走, 一般考究的都以紅木或黃花梨盒箱配裝,所到之處,打開箱盒, 一一取出,吟詩作文, 間閒之際賞玩各自文房用品也是聚會敘聊的一大內容。因此, 文房用品的式樣、質地、精細也成了當時的時尚, 猶如今人聚在一起評論各自的服裝款式一樣。 以至僅磨墨盛水之器就可細分為盂、注、洗、滴、壺、罐、缽、 尊等功能和造型,倘若再從硯、墨、筆、紙、屏、燈等展開而述, 那將是一個多麼龐大的系列,再延伸出來如硯盒、墨床、筆架、 筆筒、鎮紙等,足夠今人收藏賞玩的。 



  江蘇高郵市別稱為“盂城”,之所以叫“盂城”, 源於北宋文學家秦觀描述高郵的四句詩:“吾鄉如覆盂, 地處揚楚背;環以萬頃湖,天粘四無壁。”以水盂狀城市, 而城市又以“盂城”自詡,可見水盂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了。 盡管高郵一地出土了各個年代的各種水盂,但可以相信, 水盂的發源地決非“盂城”,它應該是當時文人的一種創作或移用。 至於高郵出土了那麼多的水盂,倒可以證明一條, 歷史上的高郵崇尚文化,貴於讀書,文化人相對比較集中而已。



  書桌上的水盂雖小,但有小器大作、小中見大的特徵, 既有實用功能,又可置於手上把玩欣賞,讀書讀累了,看看牛、狗、 蟹這些充滿野趣的小動物,小書房和大天地, 文化人和鄉村曠野有一種“斜風細雨不須歸”, “野渡無人舟自橫”的神交和融合了。










2011年12月17日 星期六

筆洗賞析


  曾經有過野心,要多多收藏筆洗,湊齊一百之數,名為”百洗不厭”。是清水洗塵,還是洗心革面?

 

  洗是一個好字,在中國文字中,是一個常常被用到的動詞。與水有關,與清淨有關。洗筆之物,名之”筆洗”,動詞搖身一變,成了名詞。此類用法,在漢語中屢見不鮮。插筆的稱之為”筆插,擱臂的名之曰”臂擱”,薰香的是”香薰”,盛水的是”水盛”,又名”水呈”、”水丞”。

 

  筆洗是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之外的一種文房用具, 顧名思義,筆擱是用來放置暫時不用的毛筆的,筆舔是用來理一理筆尖的,這筆洗就是用來盛水洗筆的器皿。古用貝殼、玉石製作;宋代已有典雅的瓷筆洗問世;明代還用銅製的小盂作筆洗;以形制乖巧、種類繁多、雅緻精美而廣受青睞,傳世的筆洗中,有很多是藝術珍品。歷代筆洗有很多種質地,包括瓷、玉、瑪瑙、琺琅、象牙和犀角等豐富多彩,基本都屬於名貴材質。各種筆洗中,最常見的是瓷筆洗,多為扁圓形,以青花瓷為多,上飾各種花紋圖案,極富樸素、文雅和莊重感。

 

  其中以瓷筆洗傳世量最多。目前可以見到的最早作品是宋代五大名窯的產品。這些瓷筆洗一般為敞口,淺腹,形狀多種多樣,包括花果、魚、獸等形象。如桃式洗做成半個桃實形,一端有枝莖,桃葉包繞,造型飽滿,風趣,討人喜歡。宋代官窯、龍泉窯都燒有這種桃式洗,但傳世品不多見。現在能見到的桃式洗,大都是明清景德鎮、宜興窯及廣窯的產品。葵瓣洗通體呈葵花瓣形,六瓣、八瓣不等,有敞口、撇口、折沿之分。宋代官窯、哥窯有此類型筆洗燒制。明清景德鎮也有,但一般為青花瓷,以青花魚藻紋為多。蓮花筆洗器身為蓮花形,明清兩代均有燒制。蔗段洗是將洗的形狀塑造成短粗的蔗段樣。這種形式的筆洗基本上是宋元時期產品,以景德鎮青白釉和龍泉青釉的產品為多。堪稱瓷洗中佳作的傳世品有:汝窯青釉三足瓷筆洗,官窯青釉瓷筆洗,哥窯米黃色五足瓷洗,青灰釉海棠式筆洗等。

 

  玉筆洗是在數量上僅次於瓷筆洗的一個品種,但它最大的特徵是一洗一模樣,沒有雷同。由於傳統琢玉技術相當成熟,玉工們的藝術修養也很高,玉器本身又是珍玩之列,玉筆洗各個雕琢得生動活潑,玲瓏有加,藝術性遠遠超過實用性。美輪美奐的造型帶給人們的豈止是一點感官的愉悅?說玉筆洗各個優秀一點都不過份。

 

  犀角、象牙和瑪瑙筆洗幾乎都是明中晚期和清代的製品,這與當時朝廷的奢靡風氣有關。明清兩代都有特別愛附庸風雅的皇帝,上行下效的結果就是不論多麼貴重的材質,只要能夠雕琢,都可以成為製作珍玩的原料。幾種珍貴質地的筆洗就說明了這一點,特別是犀角的,這種由蕃國進供的材料原本是作為藥材的,有人用它作槎杯等酒器還可以說得過去,用它作筆洗就真正太奢侈了。可能因為材料貴重吧,犀角、象牙和瑪瑙的筆洗雕琢得都非常精細。除此之外,還有用竹根雕的筆洗,這種洗雖然用料一般,製品卻都出自名家之手,因此一點不比其他類的遜色。
 
  在中國古代,除了一支毛筆之外,還有不少“伺候”筆的用具,用來盛水洗筆的“筆洗”就是其中之一。隨著收藏市場對古代文房用具的重視,老筆洗漸漸成為收藏界的新寵,其價值也越來越被藏友所認識。
 
  僅憑這各種各樣的筆洗,就可以看出古代文人墨客一種精緻的生活態度。”一位資深藏家肖先生說,古人對文房用具非常重視。經過幾十年收藏,肖先生手上有百件筆洗,從質地上來看,有陶瓷、竹子等,從外形看有圓形、六角形、仙桃形、田螺形等,這些大大小小的筆洗想要一件件仔細欣賞把玩,沒有幾天工夫是不夠的。筆洗形制乖巧、種類繁多、雅致精美,受到許多藏友的青睞。據筆者了解,筆洗的質地除了最常見的陶瓷外,還有玉、瑪瑙、象牙、犀角等名貴材質,貝殼、銅等也能作為製作筆洗的材料。

 

  筆洗雖然是件洗筆用的東西,也被賦予了極其豐富的藝術性。肖先生的筆洗藏品,很難找出外形一致的兩件。據肖先生介紹,筆洗的形制以扁圓的缽盂為基本形。筆洗的材質以陶瓷最為常見,陶瓷的可塑性非常強,使得筆洗的外形有了無限的創作空間,像葵花洗、罄口圓肚洗、四卷荷葉洗、卷口簾段洗、方池洗等等。

 

  在肖先生的筆洗藏品中,有一部分非常特殊,這些筆洗的“身材”非常碩大,比如說直徑達到40釐米的福建龍泉窯筆洗,螺口部分直徑20釐米的竹雕筆洗,在現代人的眼裏,這些筆洗簡直就是“盆子”了。據筆者了解,這一類大筆洗還有個形象的名字——筆海。在《紅樓夢》中就有描寫探春房間情景的文字:“案上堆著各種名人法帖,並數十方寶硯,各色筆筒、筆海內插的筆如樹林一般。”

 

  欣賞肖先生的筆洗藏品可謂一件美事。一款清代嘉慶官窯的桃式洗,整個筆洗的造型如同一隻活靈活現的大桃子,在筆洗上還恰到好處地鑲嵌著一隻小桃子,粉嫩可人;一隻清代乾隆官窯青花六角洗,竟然是雙層結構,內層是洗筆的地方,外層做成菱形的鏤空格子狀,非常有意思。

 

  「古代的文人墨客,一般書房裏至少有兩個筆洗。」肖先生除了藏家身份,還是一位知名的書畫家,他說兩個筆洗一個是裝飾功能,擺著為的就是賞心悅目,另一個則側重使用功能,樣子可能簡單一些但是非常實用。據介紹,從一些古代文獻、名著上透露的資訊看,古代文人在寫字、作畫時,還有沐浴、焚香、撫琴等過程。光是筆洗的樣式已經這麼講究,洗筆的水也要求是泉水,為了取“清潔”之意,要用蓮蓬去了外皮來刷筆。正是這些諸多講究,才給現代人留下了豐富的文化、藝術遺產。

 

  古代筆洗有繁有簡,有的雖簡單卻功能齊全。比如說有的筆洗,中間用作筆洗,邊盤用作筆舔;一款民國的白瓷筆洗,一面是筆洗,倒過來又可以當成硯臺使用;筆海的功能也不只是給主人增添氣勢這麼簡單,因為主人用的筆大小也是不一樣的。專家提醒,藏友在收藏筆洗的過程中,除了那些外觀漂亮的,不妨多留意些功能豐富的特例筆洗,這些比較少見的筆洗也非常具有收藏和市場價值。
 
  “文房用品最近幾年越來越被藏家看好,筆洗算是其中的一大類。”肖先生說,他在早期收藏的時候就非常喜歡筆洗,這主要是與他的藝術創作有關係。經過長年的積累,如今他的筆洗藏品已經成一系列,年代、窯口、器型等等都非常齊全。筆洗是文氣很重的東西,藏家要懂得欣賞其中的氣節。比如說,不少藏友會認為象牙比竹子珍貴,其收藏和經濟價值要高,但是相同年代的一件文房用品,竹雕的價格未必會低於象牙,這是因為竹子本身的喻意受到文人青睞。

  筆洗形制各異,或素或花,工藝擬古,若是出身幾大名窯,身價自然不菲。據筆者了解,如今傳世比較多是瓷筆洗,像清代的青花筆洗,還有就是民國時期的筆洗比較多。筆洗的收藏,早在清代、民國時期就有了。

 

  藏家肖先生講起這麼一個收藏故事,那是在民國年間,北平琉璃廠雅文齋古玩鋪掌櫃肖吉農,被人邀請到一戶人家鑒定古董,偶然間在這家人的廊檐底下看見一堆破爛的瓶罐,其中有一件海棠式筆洗。他問主人能否買下這堆“破爛”,主人應允。他找來一個收破爛的,把其他的瓶罐賣掉,自己只留下那件海棠式筆洗,然後給主人5塊大洋。肖吉農回到雅文齋,把筆洗刷洗乾淨仔細鑒定,確認是件北宋哥窯式筆洗,至少價值600塊銀元。這個故事說的是撿漏的故事,但是也說明瞭名窯筆洗的價值。


 







本文部份內容節取自於此


2011年12月12日 星期一

濃淡冷暖淺絳彩


 

  
  淺絳彩是清代晚期咸豐、同治、光緒時流行的一種釉上彩技法。



  絳彩繪瓷藝人不同於前代的瓷器工匠,最大的區別是淺絳彩藝人均具有多方面修養,且能詩擅畫。早在元代時,大畫家黃公望就好以淺絳(淡赭色)著畫,他所作的山水畫氣勢雄偉,被推為〞元四家〞(黃公望、王蒙、吳鎮、倪瓚)之首。晚清時,景德鎮繪瓷藝人借鑒黃公望描繪山水的技法,以黑色釉料在白色瓷上繪製紋飾,再染淡赭和少許水綠、草綠等彩,經低溫烤燒而成,稱為〞淺絳彩〞。淺絳彩表現的題材除山水外,還有人物、花鳥、走獸之類。器型有壺、瓶、文具、帽筒、蓋碗、蓋盅、面盆、水盂、花盆等十分豐富。 



  江西景德鎮自明代宮廷正式設立御窯廠起,歷代畫師為皇室繪製了數不清的官窯器物,然而,繪瓷藝人始終被視為低人一等的工匠,而不能像宮廷畫家那樣在作品上署上名款。但是淺絳瓷卻不然,幾乎每件瓷繪都有作者落款,有的還有題詞和年代。據記載,當時繪畫淺絳彩瓷的既有繪瓷藝人,連官窯瓷繪家和文人墨客都有參與,為後世景德鎮陶藝家在作品上落款和題詞開創了先河。



  淺絳彩主要表現水墨畫的效果,描出的墨線和色彩均較為淺薄,因此不易長時間保存。今天我們看到的淺絳彩瓷大多色澤蝕落,尤其是面目更是漫漶不清。保存完好,畫面清晰動人的就益發顯得珍貴了。 



  當時淺絳彩的繪瓷名家有供職御窯廠的金品卿、王少維,有程門、汪藩、許達生、王鳳池、高心田、李友梅、俞子明、任煥章、汪友棠等人。〞珠山八友〞中的某些名家如王琦、汪平、劉雨岑等,早年都畫過淺絳彩,其他民國的粉彩名家,他們的畫風也均受到淺絳技法的影響。














2011年12月9日 星期五

和闐黃玉淺說


 


 



  黃玉,即黃色的玉,以新疆和闐黃玉為貴,極品價值超過羊脂白玉。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箋》中稱:“玉以甘黃為上,羊脂次之;黃為中色,且不易得”,道明了新疆和闐黃玉的特徵和價值。




  與新疆和闐白玉一樣,新疆和闐黃玉也源自崑崙山。山上的原生黃色礦料稱為山料黃玉,原生黃色礦料滾落至河床中被長期衝刷的卵形水料稱為籽料黃玉。山料黃玉色澤金黃,色度飽和艷麗,色性偏暖,為純黃或略偏紅的暖黃色,半透明,透閃石成分;籽料黃玉除此以外還極具油性,外形圓滑,表面可見皮膚樣毛細孔。原生礦籽料黃玉如被沁色,其色澤則變為略偏暗的褐黃色或褐紅色,非常細膩、均勻,局部常見有紅色或黑色的色斑。原生礦山料黃玉和籽料黃玉是二種最正宗的新疆和闐黃玉,尤以原生礦籽料黃玉最名貴。


 


  有些密度不高的新疆和闐白玉在河床中遇到硫的侵蝕也會變成黃色,這種被天然性沁黃了的白玉也常被稱為和闐黃玉。天然沁色黃玉實際上並非真正的黃玉,而是被沁得比較深的金包玉,它與原生礦黃玉相比常因玉質混漿、石化較多而黃色不正、不勻,肉質較粗,因此其品質顯然不如原生礦黃玉。


 


  崑崙山和阿爾金山交匯處的新疆若羌縣出產一種淺黃色軟玉,俗稱黃口料,有很多人將其稱為和闐黃玉,其實非也。黃口料雖也是新疆地域內的原生礦料,但更多地受到阿爾金山地理環境的影響,色澤是偏綠的淺黃色,色性偏冷,色度較灰,不艷麗,與和闐黃玉暖、艷的特徵相去甚遠。


 


  新疆南疆地區戈壁灘上有多種金黃色和紅黃色的石英質類鵝卵石,與和闐黃玉十分相似,當地人稱其為卡瓦石、戈壁石、馬蹄筋等,玉石市場上有人稱其為戈壁料。黃色戈壁料與和闐黃玉的特性完全不同,其成分是石英巖,強光下可見細碎的石英反光亮點;其肉質幹枯油性差,且漿多石化較重,缺乏玉的基本品質;其硬度高似硬玉,敲擊聲剛直,不具有和闐玉的柔性。因此,所謂的戈壁黃玉完全是假冒品。


 


  新疆且末縣及俄羅斯貝加爾湖地區出產的糖色白玉,其白的部分也是一種次生氧化的奶黃色,遼寧岫巖縣出產的高山岫玉和細溝河磨玉也呈偏綠的淺黃色,有人也將這些玉石稱作和闐黃玉,這顯然也是誤識。










本文內容節取自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