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梵語名菩提薩(Bodhisattva),又曰菩提索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舊譯為大道心眾生,道眾生等,新譯曰大覺有情,覺有情等,又譯作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皆義譯。又薩墳者勇猛之義,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
菩薩的地位僅次子佛,是協助佛傳播佛法,救助眾生的佛教人物。佛教雕塑中,菩薩多以古代印度和中國的貴族服飾裝扮,顯得格外華麗而優雅。
菩薩即指「以智上求無上菩提,以悲下化眾生」,修諸波羅蜜行,於未來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圓滿,勇猛求菩提者。簡言之,發了菩提心就是「菩薩」。
何謂發菩提心?廣說如四弘誓願:「無邊眾生誓願度,無盡煩惱誓願斷,無量法門誓願學,無上佛道誓願成」。但是發菩提心,並非偶然想起成佛利生,而是要一番修習,才能達到堅固成就。
在佛教初創的小乘時期,僅把釋迦牟尼累世修行的前身與尚未成佛的悉達多王子稱為菩薩。大乘佛教創立後,根據“人人具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理論,把凡是立下宏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都稱之為菩薩。後來這個名稱更加擴大化、世俗化,人們把那些精通佛法,德高望重的寺院高僧和在家居士也稱作菩薩。菩薩的任務是將所有輪回中的眾生度化成佛。菩薩與聲聞、緣覺合稱三乘,又為十法界之一。
寺廟中供的菩薩像,主要的是文殊師利Manjusrikum arabhutaSamantabhadra、觀世音Avalokite'svara、地藏Ksitigarbha。
此即四大菩薩。智、悲、行、願是大乘佛教四大菩薩之標誌,這就是文殊、觀音、普賢、地藏。中國四大菩薩信仰之盛形成了四大名山道埸。文殊表智慧、觀音表慈悲、普賢表行踐、地藏表願力,大乘佛教理念人格化凝聚在四大菩薩之中,使至理成為有血有肉的形象事跡;在智、悲、行、願之中,觀世音菩薩是慈悲的代表。大慈與人樂,大悲拔人苦,觀音菩薩在現實娑婆世界救苦救難的品格,使其成為慈悲的化身。“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在自然界的災變與人間社會禍難不可能消除的情況下,觀世音菩薩就成了人們永遠的信仰與希望。
【觀音】
佛教大乘菩薩之一。梵文意譯作觀世音,唐代避“世”字諱,略稱觀音。玄奘法師譯《心經》時,改譯觀自在。佛經謂此菩薩為了廣化眾生,示現種種形象,稱為“普門示皖”。《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故稱。《法華經‧普門品》說觀世音有三十三身;《楞嚴經》說有三十二應(即應化身)。其形象在印度一般為男身,至中國大約隋唐開始,觀世音已出現了女像以後逐漸轉變為女身。
淨土宗視觀音為阿彌陀佛座下首座弟子,在神嘉中,常與大勢至同侍子阿彌陀佛之左右。淨土宗在我國流傳最廣,而觀音主悲憫同情,普渡苦難,故成為古代中國最受民間崇拜的“女神”,一般信徒稱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也稱為“觀音大士”或“大士”,其面貌為一極端莊中年女子,披白衣,手持淨瓶,內插楊枝,或坐於紫竹林內,或立於鱉魚背上,兩側常有一對少年男女隨侍,男名善財,女名龍女。
《法華經‧普門品》於觀音法力及敬拜觀音的好處敘述甚詳,謂能隨音顯化,渡化有緣,故民間受其影響極深。佛門密宗有所謂六觀音、十五觀音、三十三觀音、三十七觀音等形態,其中常見者為千手觀音、白衣觀音、葉衣觀音、水月觀音、楊柳觀音、魚籃觀音、合掌觀音等。
此外,又有送子觀音,能予人以子,最為婦女所熟知。浙江普陀山為我國供奉觀音的道場;在[口度則為補陀落伽山,載於佛典,極為著名。其顯靈事跡及傳說,多見於六朝以來佛經、志異筆記、寶卷,後更進入神話小說與戲曲等。民間以每年農歷二月十九為觀音誕辰,六月十九為觀音成道之辰。《楞嚴經》:「觀世音尊者白佛言:若有女人好學出家,我於彼前現比丘尼身、女王身、國王夫人身、命婦身、大家童女身,而為說法」。
《法華經》:「苦惱眾生,一心稱名,菩薩及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以是呂觀世音。參閱清代俞正燮《癸巳類稿‧觀世音菩薩傳略跋》、今人婁熙元《觀音四變》。
【觀音造像】
觀音造型之多為佛教之冠。一些佛教宗派還有各自所傳的觀音像。有密宗六觀音、天台宗六觀音、七觀音、三十三應現身、三十三觀音等多種名目。
密宗六觀音:1.聖觀音;2.千手千眼觀音;3.馬頭觀音;4.十一面觀音;5.三面十八臂准提觀音;6.六臂如意輪觀音。
天台宗六觀音:1.大悲觀音;2.大慈觀音;3.師子無畏觀音;4.大光普照觀音;5.天人丈夫觀音;6.大梵深遠觀音。
七觀音:1.聖觀音;2.十一面觀音;3.千手觀音;4.不空絹索觀音;5.馬頭觀音;6.如意輪觀音;7.准提觀音。
一般殿堂供奉的端秀莊美的觀音像,為觀音標准像,即所謂「聖觀音」,又叫「正觀音」。
馬頭觀音,別稱師子無畏觀音,與觀音的前身雙馬童神有關。此觀音作忿怒相,專門懲治惡人,行療眾生除病苦,息天災地變。
十一面觀音,是在觀音正面頭像之上重疊為七張面孔,計有正面慈悲面(溫柔)三面,左方唱怒面(忿怒)三面,右方狗牙上出面(露獠牙)三面,後方暴惡大笑面(大笑)一面。寓意為慈悲面以慈悲心,化利眾生; 忿怒面以大悲心斥不善之人,使其不入惡道;佛面在弘揚佛教教義,勸人修道。總之,種種面貌都是觀音大士慈悲心的顯現。
如意輪觀音,表示開悟眾生,誓拔六道苦。
准提觀音,又叫准提佛母、七俱提佛母。准提有“清淨”之義,表示功德無量,能除人間苦厄,使人延年益壽。有的地區供准提佛母,認為可止小兒啼哭。
不空絹索觀音,網索指慈悲的繩索,這位觀音以慈悲絹索,拯救眾生,絕無一人漏網(不空絹索)。
以上諸種觀音,以聖觀音最為流行,此外,名氣最大的要屬千手千眼觀音。千手千眼觀音又叫“千眼千臂觀音”,簡稱“千手觀音”,是密宗的六觀音之一。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螺尼經分說,觀世音在過去“無量億劫。貝口極其極其遙遠的過去,聽千光王靜住如來說“大悲心陀螺尼”且口發誓要“利益安樂一切眾生”,於是身上長出千手千眼,千手表示遍護眾生,千眼則表示遍觀世間,都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表現。
千手千眼觀音造像多是兩眼兩手,左右再各有二十手,手中各有一眼,共四十手四十眼,分別配上所謂二十五有(即三界中二十五種眾生的生存環境),四十與二十五相乘,正好是千手千眼。千手觀音多為立像,這是用了形象化的誇張手法顯示觀音慈悲的無比廣大。
另有一種千手觀音實有千手,其典型造像為:面有三眼,臂有千手,於千手掌各有一眼,首戴寶冠,冠有化佛。其正大手有十八臂,先以二手當心合掌,一手把金剛杵,一手把三戟叉,一手把梵夾,一手執寶印,一手把錫杖,一手拿寶珠,一手把寶輪,一手把開敷蓮花,一手把網索,一手把楊枝,一手把數珠,一手把澡灌,一手施出甘露,一手施出種種寶雨,施之無畏,又以二手當臍右押左仰掌。其餘九百八十二手,皆於手中各執種器仗等印。
三十三身包括:1.佛身;2.辟支佛身;3.聲聞身; 4.梵王身;5.帝釋天身;6.自在天身;7.大自在天身; 8.天大將軍身;9.毗沙門天身;10川、王身;71.長者身; 1 2.居士身;73.宰官身;14.婆羅門身;15.比丘身; 16.比丘尼身;17.優婆塞身;18.優婆夷身;19.長者婦女身;20眉土婦女身;2 7.宰官婦痔女身;22.婆羅門婦女身;23.童男身;24.童女身;25.天身;26.龍身; 27.夜叉身;28.乾闔婆身;29.阿修羅身;30.迦樓羅身;31.緊那羅身;32.摩喉蘿伽身;33.執金剛神身。
後來佛教徒又根據觀音三十三身的說法,繪製了三十三種觀音菩薩的畫像,即三十三觀音,但其名目並非與三十三身對應,有的出典也不清楚,莫名其源。三十三觀音的名目如下:1.楊柳觀音;2.龍頭觀音;3.持經觀音;4.圓光觀音;5.游戲觀音;6.白衣觀音;7.蓮臥觀音;8.灑見觀音; 9.施藥觀音;10.魚籃觀音;11.德王觀音;72.水月觀音;13.一葉觀音;14.青頸觀音;15.威德觀音;16.延命觀音;17.眾寶觀音;18.巖頭觀音;19肩旨靜觀音;20.阿耨觀音;21.阿麼提觀音昜;22.葉衣觀音;23.琉璃觀音;24.多羅尊觀音; 25.蛤蜊觀音;26六時觀音;27普慈觀音;28馬郎婦觀音;29.合掌觀音;30.一如觀音;3 7.不二觀音;32.持蓮觀音;33.灑水觀音。
【文殊】
佛教菩薩名。梵文音譯“文殊師利”的略稱,與普賢並稱。作為釋迦牟尼的左脅侍,塑像多騎青獅,其道場在五台山。
文殊菩薩有三名,分別是文殊師利、滿殊屍利與曼殊室利。文殊師利意譯“妙德”,指文殊菩薩具有種種不可思議的微妙功德;滿殊屍利意譯“妙首”因為他所具功德居諸菩薩之首:曼殊室利意譯“妙吉祥”,稱頌其功德最勝吉祥。此外還有文殊師利法王子、曼殊室利童子、文殊師利童子、文殊師利童子菩薩、孺童文殊菩薩等等稱號。
文殊菩薩以智慧著稱。他洞察紛繁世理,善於引導教化,不僅指引著芸芸眾生,而且還被喻為三世諸佛成道之母,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放缽經》)。傳說他在過去曾身為七佛之師,連釋迦牟尼佛也曾得到過他的教誨,其智慧的深廣銳利,可知矣。在諸大菩薩中,文殊更被冠以“大智”的尊號,他作為輔佐釋迦牟尼弘揚佛法的上首,被敬稱為文殊師利法王子。
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薩不為佛教固有的教化方式所束縛,他的法門以善巧為特色,應機開示宣揚佛法,注重第一義諦,與眾不同。他有過。仗劍迫佛。這樣令人詫異萬端的行為,也常用突如其來的詰難,用以警醒曉喻為表象、枝節所迷惑的有情人神。
唐高宗敕沙門令頤詣五台,見金光滿殿,空聲善哉。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長椿寺》:歸空和尚,出家慈氏寺。後三十年行腳,不襪不席。曾跪行至五台,足膝血流不知痛。為參古松,燃一指以供文殊。再禮普陀,參大智,燃一指以供觀音。後禮峨眉,印通天,燃一指以供普賢。
【普賢】
佛教菩薩名,與文殊並稱。作為釋迦牟尼的脅侍,侍右方。塑像多騎白象。普賢菩薩梵名三曼多跋陀羅,又譯作遍吉菩薩,意思是身相與功德無所不在,精純高深。
普賢菩薩是大乘佛教行願的象徵。」行願『包括修行與誓願兩方面,換言之,普賢既有廣大誓願,又能身體力行去實踐,他曾在過去無量劫中修菩薩行、求一切智,貝足無量行願示現於一切佛剎,通常又被尊稱為大行普賢菩薩。因此,他是大乘佛教徒在實踐菩薩道的榜樣、典范。普賢、文殊兩位菩薩構成一對法門,普賢主司一切三昧(正定),文殊菩薩主司一切般若(智慧),兩者相輔相成,都是修行正道歷程中不可或缺的。
自古以來,普賢信仰便在古口度和西域地方流傳。大約在公元二、三世紀時便有傳說,稱大月氏(約當今阿富汗、巴基斯坦與中亞部分地區)的一處佛寺中有普賢菩薩像,曾有癩風病人一心一意發願祈求,普賢菩薩像以右手摩其身,病當且口痊愈。中國則奉普賢菩薩為四大菩薩之一,傳說晉代時他曾貌親身在四川峨眉山示現,那裏從此被奉為普賢的道場,香火極盛,成為普賢崇拜在中國的一大中心。
《法苑珠林》卷二四:「齊上定林寺有釋普明一誦《法華》、 《維摩》二經。及諷誦之時,有別衣列座,未嘗穢雜。每至勸發品,輒見普賢乘象,立在其前」。清王土正《隴蜀餘聞》:「西番彝人每歲春月輒攜家禮峨眉,謂普賢為姑娘,頂禮瞻戀,或至流涕」。
【地藏】
佛教菩薩名。據《地藏菩薩本願經》說,他是釋迦滅後至彌勒出現之間,自誓現身六道,普救眾生的菩薩,因他像大地一樣,安忍不動、靜慮深密,含藏無量善根種子,故名地藏。
釋迦牟尼佛涅盤之後、彌勒菩薩下生成佛之前,娑婆世界是一個無佛的時代,天人眾生無依無怙。為此釋尊殷勤咐囑地藏菩薩,要他以大神通力方便度化,勿令天人墮諸惡趣。因此地藏菩薩莊嚴自誓:「必盡度六道眾生,始願成佛」。這位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的菩薩,發下並真切踐行了這樣宏大無邊、捨己度人的誓願,教導眾生敬信三寶。他愍念五濁惡世受苦眾生,應眾生所求而消災增福,以成熟他們的善根,這是佛教中最感人的故事之一。
地藏菩薩於過去久遠劫,曾先後轉世為大長者之子、婆羅門女(《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上「忉利天宮神通品」)、國王、名為光目的女子(同經閻浮眾生業感品。)等,他們的共通之處是發願盡未來際不可計劫,廣度六道罪苦眾生。總而言之,「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笢末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薩立此慈悲憐憫之廣大誓願,故有「大願」尊稱。據學者研究,地藏菩薩信仰在印度出現較晚,約在五、六世紀之時,並不在印度的四大菩薩(觀音、文殊、彌勒、普賢)之列。在中國,地藏信仰約鼎起於隋代前後,曰漸鼎盛,乃至最後取代彌勒成為四大菩薩之一。
《太平廣記》引《冥祥記‧孫敬德》;「自晉、宋、梁、陳、秦、趙國,觀音、地藏、彌勒、彌陀稱名念誦得救者,不可勝紀」。
八大菩薩有多種說法:
《八大菩薩曼荼羅經》裡稱八大菩薩為: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虛空藏菩薩、普賢菩薩、金剛手菩薩、除蓋障菩薩、地藏菩薩。通常佛教造像多依此經。
《藥師經》說: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無盡意菩薩、寶檀華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彌勒菩薩。
《七佛八菩薩經》說:文殊菩薩、虛空藏菩薩、觀世音菩薩、救脫菩薩、跋陀和菩薩、大勢至菩薩、得大勢菩薩、堅勇菩薩。
《舍利弗陀羅尼經》說:光明菩薩、慧光明菩薩、曰光明菩薩、教化菩薩、令一切意滿菩薩、大自在菩薩、宿王菩薩、行意菩薩。
《般若理趣經》說:金剛手菩薩、觀世音菩薩、虛空藏菩薩、金剛拳菩薩、文殊菩薩、才發意轉法輪菩薩、虛空庫菩薩、摧一切魔菩薩。
而密宗的八大菩薩是:
1.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玄藏又譯作觀自在菩薩。唐寧以來,民間信仰的有三十三變化觀音。密宗造像有六觀音、七觀音等變化。六觀音是十一面觀音、不空絹索觀音、千手千眼觀音、如意輪觀音、馬頭觀音和准提觀音。另外力口上聖觀音,稱為七觀音。觀音的造像很多,有一面二臂、一面四臂、三面二臂、三面八臂等;三十三體變化的觀音中,特別受歡迎喜愛的是白衣觀音。
2.彌勒菩薩 ‧
彌勒菩薩,又稱為慈氏、無能勝等。他出身於印度婆羅門,後得釋迦牟尼佛的教化,授記為菩薩。他是一生補處的菩薩,即可彌補佛陀位置的菩薩。彌勒在民間的形象是袒露大腹的和尚,笑容可掬;但在胎藏界的形像是,左手當胸,手掌張開,右手執蓮花,所戴寶冠中有寶塔,塔中現舍利;在金剛界的形像是,右手大拇指、食指、小指均豎立,中指與無名指彎曲置胸前,左手放在膝上。
3.虛空藏菩薩
虛空藏菩薩,為藏福德於虛無限境界之意,表示氣福可以無限生產和分配的可能性。在貌胎藏界曼荼羅中,虛空藏菩薩是虛空藏院的主尊。東密虛空藏菩貌昜薩求聞持聰明法觀想本尊形像,菩薩全身為金色,相貌莊嚴,頭戴五笢貌佛寶冠,在蓮花上半跏坐,容顏妙而怡喜悅,左手執白色蓮花,花上有如意寶珠,發出黃色光芒,右手結與願印,五指垂下,將手掌向外。
4.金剛手菩薩
金剛手菩薩,即金剛薩綞,又稱秘密王,象徵「堅固不壞之菩提心」與「煩惱即菩提之妙理」。此名稱於密教中,所指有四:①指密教傳法之第二祖。②為金剛界曼荼羅中,金剛部院三十七尊之一。③為金剛界曼荼羅理趣會中,十七尊中之主尊。④為胎藏界曼荼羅金剛部院“大智金剛部”之主尊。
5.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是騎白象行願的菩薩。印度古語的普賢稱"三曼多拔陀羅",密宗亦稱普賢為善攝金剛、真如金剛、如意金剛,還視為金剛薩垂同體。在雕像上,普賢乘白象侍佛之右;文殊罵獅子侍佛之左。據說普賢菩薩掌管諸佛的理德、定德、行德;文殊菩薩則掌管諳佛的智德與證德。一般把普賢菩薩視為祈求延命的本尊。普賢單獨造像通常騎六牙之白象,頭戴五佛冠,形如滿月童子。
6.文殊師利菩薩
文殊師利菩薩。他生於印度捨衛國,後跟釋迦牟尼佛出家,常隨侍釋尊左右,幫助釋尊化號。 "文殊"是妙的意思, "師利"是德、吉祥之意。密宗稱之為吉祥金剛、般若金剛。文殊菩薩司理智慧,與普賢菩薩相對。文殊的圖像一般為騎獅像,頂結五髻,表大曰之五智,左手執青蓮花,花上有梵篋,右手執金剛劍。此外造像還有一髻、六髻、八髻、文殊,手持之物亦各不同。
7.除蓋障菩薩
除蓋障菩薩。其德行為消除所有一切煩惱之障礙,為胎藏界曼荼除蓋障院之中尊,也是金剛界曼荼羅賢劫十六尊之一。
8.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密宗又稱之為悲願金剛、與願金剛或金剛幢,因其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故稱為地藏。在釋迦佛入滅以後,彌勒未生之前,地藏菩薩自誓必度盡六道眾生,始願成佛;眾生不度,誓不成佛。所以,地藏菩薩的雕像大多數是儈侶袈裟打扮,左手拿著寶珠,右手拿錫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