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尺寸:30cm*23.5cm
高度:38cm
重量:6321g
雕刻人物.莫那·魯道(賽德克語:Mona Rudo;1882年-1930年12月1日),是台灣原住民賽德克族馬赫坡社(今廬山溫泉區)的頭目,漢名張老,在《臺灣日日新報》的漢文版有稱「毛那老」,戰後或稱「莫那道」,據說高大魁梧,身高將近190公分。也是賽德克族霧社群的頭目,為日治時期重要的抗日事件──霧社事件的領導人。另外新臺幣20元硬幣亦採他的肖像。
簡介
莫那·魯道,為賽德克族馬赫坡部落首領魯道·巴伊(Rudao Bai)的長子,繼任頭目。曾經到過日本,參訪過東京、京都與名古屋,見日本的兵工廠與軍校,深知日軍的武裝力量絕非原住民所能企及。返臺後,對於日本官吏的嚴苛時常忍耐,也要求族人盡量配合政府施政。
莫那·魯道早年與日本人合擊其他不服從日本的原住民。泰雅族耆老說在1920年,莫那·魯道趁臺中和平山區泰雅族烏來歷馬部落(今青山電廠附近)壯漢外出打獵,莫那魯道從南投帶族人及日本人偷襲,屠殺二十六名老弱婦孺,史稱薩拉矛事件。行政院原民會前主任委員、賽德克民族議會召集人瓦歷斯·貝林也坦承此事為真。《賽德克·巴萊》電影歷史顧問邱若龍証實,「早年莫那.魯道的確有帶人去攻打其他部落。」《賽德克·巴萊》導演魏德聖則表示「英雄本來就有人格瑕疵」,並要大家不該用現代的角度來對莫那·魯道下註解。
除了泰雅族,同族的都達群(Toda)也對德固達雅群(Tgdaya)的莫那·魯道有極為負面的評價,都達群的族人表示,莫那·魯道仗著人多勢眾搶奪他們的獵場,是他們的敵人。
1930年因為一次婚禮上,莫那魯道長子塔達歐·莫那向日本警察吉村克己敬酒,吉村不但不喝,還動手侮辱,族人立刻圍毆警察。莫那·魯道知道,吉村絕不甘心被圍毆,率領眾人向吉村謝罪,但吉村並不理會。莫那·魯道再也不能忍受,決定在日本人舉辦霧社運動會時起事,是為霧社事件。莫那魯道襲擊附近的警察分駐所十三處,也襲擊學校、郵局、宿舍等,在霧社公學校,參加運動會的婦女與學童遭到了賽德克族無差別攻擊,死傷極為慘重,共殺死日本人134名(大多為婦孺)、重傷26名、誤殺2位著和服的漢人李彩雲與劉才良,並殺傷215人,從警察單位獲得槍枝180挺和彈藥23,037發,同時切斷通往外地的電話線。
事件爆發後,總督震驚,立即進行軍事行動,調派臺北州、臺中州、臺南州、花蓮港廳之駐軍往霧社前進。抗日族人回部落後,分成「塔洛灣」及「馬赫坡」二條戰線。塔洛灣戰線由荷歌社頭目塔達歐·諾干率領,馬赫坡戰線由莫那魯道率領。1930年10月31日後,除馬赫坡社外其他部落都被軍警佔領。抗日主力退到馬赫坡社。11月2曰馬赫坡社被軍警佔領後,起事原住民退入溪谷,利用懸崖絕壁的地勢作戰。
1930年11月5日,日軍臺南大隊死傷頗重。遂投擲違反國際公約之「糜爛性毒氣彈」(路易斯毒氣彈),不過也有學者表示:究竟有沒有使用毒氣,真相如何,學者間莫衷一是。原住民退守,不是戰死就是在巨木下自縊。最後莫那魯道看見大勢已去,於是在山洞裡把兩名孫子槍殺,連其妻子之屍體一併焚毀,再以三八式卡賓槍飲彈自盡。
莫那魯道死後,屍體沒有完全腐化,一半變成木乃伊,1933年才被尋獲,先是在埔里能高郡役所落成之際被展示,接著送到臺北帝國大學(今臺灣大學)作為人類學研究的標本。而莫那魯道在山巖的兒子塔達歐‧莫那不接受招降,與被迫前來招降的妹妹訣別後自盡。參與霧社事件的六個部落,壯丁共1236人,最後有644人死亡,其中267人被殺,290人自殺。
1973年臺灣學界討論花岡一郎與花岡二郎的忠奸問題,而注意到莫那·魯道遺骸仍在臺灣大學,時臺灣大學人類學系代主任李亦園與校長閻振興寫信給臺灣省主席謝東閔,建議應將遺骸妥慎安葬,臺灣省政府方面亦接受此一建議,於10月24日自人類學系標本館將骨骸迎回霧社,10月27日於霧社事件四十三週年的日子,將遺骸入土。
研討與紀念
依據學者戴寶村〈莫那·魯道與臺灣原住民的反抗運動〉一文的調查,莫那·魯道他們退到馬赫坡後面的洞穴之後,日本人用炸彈炸不到那個洞穴,但是他們實在沒有辦法反抗,最後就全部自殺。泰雅族人(現已經獨立於泰雅族,稱賽德克族)都是以上吊的方式自殺,從當時日本人所拍下來的照片可以看到,一棵樹吊了很多人,以致於樹枝都彎曲下垂。有的婦女為了讓男子沒有後顧之憂而勇敢作戰,就自己先自殺,十分悲壯。
霧社事件,在臺灣抗日史上犧牲人數僅次於余清芳事件(又稱西來庵事件或噍吧哖事件),是日治時期,原住民族面對外來政權欺壓、殖民統治的反抗。今日霧社(屬南投縣仁愛鄉)當地設有霧社事件紀念碑,莫那·魯道雕像豎立於內,以紀念他的事蹟。
近年來已有多部描寫霧社事件的漫畫、著作、電視劇、電影推出,2001年,中華民國中央銀行正式於20元硬幣鑄上莫那·魯道肖像以資紀念。
以上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雕刻家.黃土水(1895年7月3日-1930年12月21日),本籍台北市艋舺(今萬華),雕刻家。
生平
黃土水生於台北市艋舺,1907年,因父親去世投靠大稻埕三哥處。因黃土水三哥為木匠,受其影響,對雕刻產生興趣。1917年於師範學校畢業後,受師長推薦前往東京美術學校雕塑科留學,是第一位東京美術學校台籍生。1920年,再入該校研究科。除此,他並先後學藝於日本知名雕塑家高村光雲與朝倉文夫。
1920年,他的《蕃童》雕塑作品入選日本帝展,為台人第一。之後並有《釋迦牟尼像》、《水牛群像》、《甘露水》(帝展)、《擺姿態的女人》(帝展)、《郊外》(帝展)等知名作品。1930年他因腹膜炎病逝於東京池袋寓所,年僅35。
1931年,在台北東門町曹洞宗別院舉行追悼會,葬於三橋町墓地(現林森公園、康樂公園)。
黃土水的作品於1980年代後期台灣本土化之後,大受歡迎。其作品常視為台灣雕塑界的逸品。
知名作品
.山童吹笛(1918)
石膏像,入選1920年第二屆帝國美術院展覽會,為臺灣藝術家首次入選日本最高權威美術展之例。原作下落不明。
.甘露水(1919)
大理石雕像,入選1921年第三屆帝國美術院展覽會。原藏於台灣省議會,之後下落不明。
.女孩胸像(1920)
大理石雕像,黃土水致贈母校大稻埕公學校(現台北市立太平國民小學)典藏。
.擺姿勢的女人(1922)
入選1922年第四屆帝國美術院展覽會。原作下落不明。
.帝雉、華鹿(1922)
獻日本宮內省(現宮內廳)典藏。
.郊外(1924)
入選1924年第五屆帝國美術院展覽會。原作下落不明。
.南國的風情(1927)
入選第一屆東京聖德太子美術奉讚展覽。原作下落不明。
.釋迦出山(1927)
受臺北龍山寺委託製作。原作木雕像毀於1945年台北大空襲中,後由倖存之石膏原模進行翻鑄,分別典藏於台灣省立美術館(現國立台灣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國立歷史博物館、艋舺龍山寺、台南開元寺、黃土水家屬。1997年,北美館又再度翻鑄五座,被外界質疑館方是否翻製過多。
.久邇宮邦彥親王夫婦像(1928)
獻久邇宮典藏。
.水牛群像(1930)
石膏浮雕,黃土水生平最後的大作,亦為最為知名之經典作。原作嵌於台北中山堂後廳壁上,並存三件原模複製作,藏於台灣省立美術館(現國立台灣美術館,玻璃纖維製)、台北市立美術館(青銅製)、高雄市立美術館(青銅製)。
以上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簡介
黃土水,在其短暫的 36 歲生涯中,正式研習西洋雕塑僅十五年,卻在雕塑 藝術上達到非凡的成就,留下許多難得的傑作,被公認為近代台灣第一位不可多得的天才型雕塑家。
黃土水出生正逢亂世,當時台灣被日軍佔領,社會處於一片貧窮不安。黃土水 一直到了 12 歲才進入公學校就讀,後因父親去世,母親帶著排行老三的他投靠同母異父的二哥黃順來,並轉學到大稻埕公學校,因而年少的黃土水有機會隨著舅父常到大稻埕的街上逛神雕店舖,接觸福州系神雕,加上父親與二哥也都是木匠的關係,黃土水從小自然醞釀了對雕刻藝術莫大的興趣。1911 年,黃土水自大稻埕 公學校畢業並順利考上國語學校師範部乙科,由於學校全部公費,這對貧困的黃土水是最佳求學機會。在國語學校裡,黃土水的「圖畫」、「手工」成績優異,畢業展木雕作品更得到師長的讚賞,促使黃土水一心往雕刻的路上發展。1915 年, 黃土水得到台灣總督府民政長官的推薦,進入東京美術學校雕刻科木雕部,開始接受西洋式雕刻教育。黃土水雖然主修的是木雕,但對其他雕塑課程亦下了苦心研究,並觀摩各家所長,吸取養分自我充實。之後朝向自己追尋的風格發展。
黃土水的雕刻,風格上最具代表性的 是他在自然主義的寫實性中,表達了自己 內涵與對鄉土的關懷。黃土水一生真正應驗了「生命雖短暫,藝術卻永恆」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