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8日 星期四

古代稀牛角雕

 


  最近香港藝術館舉辦了一期古代稀牛角雕作品的專題展覽,展出了香港地區收藏家個人收藏的近150件古代稀角雕刻作品,其中有許多是罕見的精品。在這期網上展館裡我們就把這個精彩的專題展覽奉獻給大家一起欣賞。


 


  稀角是十分稀有而珍貴的寶物,它既有藥用功效,又可制成具有藝術價值的器物。在中國有關稀角的記述屢見於古籍文獻,在早商的時候就有關於使用稀角的記載。唯在考古發掘方面,至今仍未有任何高古稀角制品發現。現存的稀角器基本屬明、清兩代的傳世品。在明代初期至中葉,稀角器乃宮廷專用之器,由宮廷作坊專職制作,民間是嚴禁使用稀角器具的,這與中原本來不產稀牛,稀角原料來源奇缺有極大的關系。到了明代後期,隨著海上貿易發達,進口稀角原料增加,民間始參與制作並使用稀角制品,此時形制紋飾均趨豐富而多樣化。


 


  明代早期的作品多為素身器,刀工簡練,紋飾簡單但做工十分精細。這個時期的稀角主要是皇宮裡的用具,一般都有紀年款和作者款。永樂年間(1403—1424)鄭和下西洋,帶動海上貿易,各種工藝美術漸興,並在技法和風格上相互影響,因此明代後期的稀角帶有多種雕刻工藝——如竹刻及牙雕的特色。更由於有文人的參與,出現了別具詩意的題材,如山水人物、花鳥蟲魚、漁樵耕讀等。此外還有寓意吉祥及以文學典故為題的作品。


 


  清初稀角器的紋飾與晚明相沿,唯造型更多樣化,刻工亦較為成熟。雍正至乾隆年間(1723—1795)在仿古風尚的影響下,出現不少仿青銅器的紋飾。這時期的作品,雕工繁縟細致,層次豐富,工藝更為成熟,風格較為寫實,且制作極認真,連隱蔽的地方也絕不馬虎。可惜到了晚清時期,隨著國勢日漸衰落,來料繼,稀角雕刻也步向式微。


 


  質料級別方面,古人會根據稀角的顏色和花紋來評高低。一般以「通稀」為上品:其橫切面自外圍至中心,呈現黃褐色漸進成黑色的效果。器形方面,以容器為主,當中又以酒杯最為常見。究其因由,首先是因為原料罕見,制成飲器較能充分利用原料由寬而窄的自然形狀減少材料的損耗。另一個原因是:一般認為以稀痔角杯飲用酒水,可以同時吸收其清熱、解毒、定驚的藥用功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