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稀角及其藝術品
(靳彥喬 2004.09.03)
稀角與其他獸角、獸牙、獸骨一樣,是動物身上最堅實的部分,以其制成的裝飾品或器皿,美觀耐用,深得人們喜愛。加之稀牛已成瀕危動物,因而稀角越發顯得珍貴,以稀牛角制成的藝術品,更是身價不菲。那麼古人是何時認識稀角的?又是如何利用稀角並把它發展為藝術品的,本文將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一、稀角藝術品的起源
(一)角的使用歷史悠久
考古發掘證實,遠在新石器時代獸骨、獸牙、獸角所制成的器具就與石器、木器、陶器共用。距今7000年左右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十余件象牙制品和大量的骨及牛、羊角等制品,並有五個個體的稀牛遺骨。其中象牙刻雙鳥朝陽紋蝶形器、連體雙鳥紋骨雕匕皆陰刻線裝飾,線條流暢嫻熟,構圖和諧精致,為不折不扣的牙骨雕藝術品。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的透雕象牙梳、牙琮、鑲嵌松石骨雕筒、角器及其他藝術品向我們展示著五千年前的牙骨雕藝術成就。商代殷墟婦好墓出土文物1928件,其中牙骨制品就有567件之多。最具代表性的兩件嵌松石象牙杯堪稱古代傑作。
以上所列遺址墓葬出土的幾件藝術品,都是我們文物工作者耳熟能詳的象牙制品。伴隨這些藝術品出土的還有羊角、牛角、鹿角,或許因為這些角類在今天沒有象牙昂貴,也談不上什麼藝術價值,但寫在發掘報告裡的這些角類,與上述象牙珍品一樣,證明著先民使用角的歷史。
(二)古代酒器與角密不可分
我國早在殷周時期就有用稀角制觥的記載。據《詩經》引《寒詩》說,「兕觥,以兕角為主,容五升。」「兕」漢語詞典解釋為「雌的稀牛」、「觥」字解釋為「古代用角做的酒器」。從這一文獻記載,我們不僅知道了兕觥最初是稀角做成的,還了解了它的容積大小。我國商代有青銅盛酒器兕觥,由此我們可以想象稀角所做兕觥的形狀。
商周青銅酒器種類頗多,除觥外,還有觶、觚、觴,這些字都有「角」字旁,推測「觥」、「觶」、「觚」、「觴」這些酒器最初的制作材料應與角有關系。還有一種青銅飲酒器名曰「角」,這又給我們一個信息:原始先民最早用於飲酒的器皿可能就取自動物的角。稀角較之羊角、牛角色澤更麗,先民在使用羊角、牛角、鹿角的同時,應不會放棄稀角的使用,相反,可能利用的更多。
《寒詩外傳》:「太公使南宮適至義渠,得駭雞稀以獻紂。」《漢書》:「尉佗獻文帝稀角十。」這表明早在商紂、漢朝時期稀角已是進貢皇帝的寶物了。當時的酒文化異常發達,用寶物制成時尚的酒具順理成章。
(三)戰爭與稀牛的滅絕
今天我們只能在動物園裡看稀牛,因為稀牛在我國早已絕跡。現在稀牛主要生活在非洲和亞洲東南部的熱帶地區,數量很少。秦漢以前,我國存在稀牛而且分布十分廣泛,人們很容易就能捕殺到它。
據甲骨卜辭記載,在三四千年前的殷商時代,稀牛即是殷人田獵的對象。曾有一條記載焚林而獵的卜辭說,殷王一次就捕獲稀牛71頭。國家博物館藏一件「宰豐骨匕」,上面刻的文字講,此匕系用殷王賜予獵獲的稀牛骨制作的。我們熟悉的商周青銅稀尊,造型逼真,動感十足,它是制作者與稀牛曾親密接觸過的最直接證據。稀牛的皮很厚,能抵擋刀、箭等兵器的攻擊,是制作盾牌、鎧甲的上等材料,可制成「稀甲」。春秋時代已有專門制作稀甲的工匠,在《周禮‧考工記》中,這種工匠被稱為「函人」。春秋戰國連年的戰爭使稀牛厄運難逃。《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今夫差衣水稀甲者十有三萬人。」稀牛皮如此大量地被使用,再加之氣候的原因,稀牛數量銳減,直至滅絕。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木稀角模型即暗示著當時稀角的奇缺和珍貴,不得已用模型代替稀角。
從殷人田獵稀牛食其肉,到殷周制兕觥用其角再到春秋戰國取其皮,大概到漢代稀牛在我國已絕跡,稀角開始從東南亞一帶進口。現存的稀角藝術品都為傳世品,最早是明代制作,而明以前的稀角制品尚無出土記載,這可能是稀角的角質結構所至,埋於地下易於腐朽。
明洪武二十一年成書的《格古要論》把稀角列入珍寶類中,甚至被統治者用作等級制度的象征。《明史‧輿服志》載「其帶一品玉、二品花稀、三品金銀花、四品素金」只有二品的官員方能配帶稀角刻花的官帶,顯示出稀角的高貴地位。
二、稀角的優與劣
稀角在生長過程中,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其外觀的色澤及大小都有差別,這些差別成為人們判別稀角好壞的重要因素。
明朝曹明仲對稀角的優劣作了精辟的論述。《格古要論》卷六中記載:「稀角出南蕃、西蕃,雲南亦有。成株肥大花兒者好,及正透者價高。成株瘦小分量輕花兒者不好,但可入藥用。其紋如魚子相似謂之粟紋。粟紋中有眼,謂之粟眼。此謂之山稀。凡器皿要滋潤,粟紋綻花兒者好。其色黑如漆,黃如粟,上下相透,雲頭雨腳分明者為佳。有通天花紋稀備百物之形者,最貴。有重透紋者,黑中有黃花,黃中又有黑花,或黃中有黃、黑中又有黑。有正透紋者,黑中有黃花,古雲通稀,此二等亦貴。有側透者,黃中有黑花,此等次之,有花如椒豆斑者,色深者,又次之。有斑散而色淡者,又次之。有黑稀無花而純黑者,但可車象棋,不甚直(值)錢。凡稀帶有角地上貼好稀作面而夾成一片者,可驗底面花兒大小遠近,更於側畔尋合縫處可見真偽。又有原透花不齊整,用藥染黑者,則無雲頭雨腳,黃黑連處純黑而不明。但有粟紋不圓者,必是原透花不居中,用湯煮軟,攢打端正,不是生稀,宜一驗之。凡器皿須要雕琢工夫及樣范好,宜頻頻看之,不可見日,恐燥而不潤故也。毛稀,其色與花斑皆類山稀而無粟紋。其紋理似竹,謂之厘稀。此非稀也,不為奇也,故曰毛稀。骨篤稀,出西蕃,其色如淡碧玉,稍有黃,其紋理似角,扣之聲清如玉。磨刮嗅之有香,燒之不臭,能消腫毒及能辨毒藥,又謂之碧稀,此等最貴。」這段文字以稀角的種類、特征、優劣及辨偽作了詳盡的介紹,明清時期對稀角的甄別判定,基本沿用此法。我們今天鑒別稀角仍可借鑒。
三、稀角的器形與藥用價值
我們現在所見到的明清兩朝稀角藝術品,多為杯形。如北京藝術博物館所藏稀角珍品中,杯形器就占了百分之八十。究其原因,可能有二:稀角的原始形狀和藥用價值。
(一)稀角的原始形狀
稀角的原始形狀為圓錐體。與其他角所不同的是稀角根部粗大。古代藝人因材施刀,巧妙地鏤雕出把手、紋飾各異的稀角杯就呈現在世人面前。所以,稀角藝術品中杯的數量較大,與稀角的原始形狀適易於做成杯有關。
(二)稀角的藥用價值
稀角,可清熱解毒。早在晉代古人就對稀角的藥性有了一定的認識。南朝陶弘景《本草經集注》載:「入藥性雄稀生者為佳。若稀片及見成器物,皆被蒸煮不堪用。」這說明稀角當時有兩個主要用途,一是入藥,二是雕刻成器物。用於雕刻器物的稀角要先進行熱煮,使其變軟,再行雕刻。唐宋時期的稀角依靠進口,應該說當時的稀角雕刻品不會少,我們之所以見不到的原因可能是:一、當時的稀角大部分首先作為痔藥材使用了;二、極少一部分雕刻成藝術品的稀角或保存不善或自身材質的原因腐笢朽掉了。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載:「稀角,稀之精靈所聚,足陽明藥也。胃為水谷之海,飲食藥物必先受之,故稀角能解一切諸毒,五髒六腑皆稟氣於胃,風邪熱毒必先干之,故稀角能療諸血及驚狂斑痘之證。」稀角屬角質類,是毛發類物質的衍生物,內含角質及碳酸鈣、磷酸鈣、酪氨酸等,是清熱解毒、定驚止血的良藥。所以,工匠把稀角做成酒杯,以期稀角的藥性能溶於酒中,在飲酒的同時,亦能達到治病強身的目的。
四、稀角藝術品的繁榮與鼎盛
在中國悠久的稀角藝術品歷史長河中,只有明清兩代的作品在向人們展示著其尊貴的身姿,訴說著昔日的成就與輝煌。正如朱家溍先生在《中國美術全集》工藝美術編竹木牙角器概述中所言:「自宋以來的稀、象制品,還有待於今後的地下的發掘。」因此,專家的一致看法是:至明代,稀角的雕刻工藝逐步進入了繁榮時期,清代中期則達到歷史的鼎盛。
(一)雕刻名家與文人參與雕刻
明清時期所需的稀角,多從東南亞地區輸入,18世紀後非洲的稀角開始進入中國,為稀角雕刻藝術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雕刻名家的出現,又推動了稀角雕刻藝術向個性化方向發展。鮑天成是明代雕刻稀角的專家,此外,明末清初人尤通「善雕刻稀象玉石玩器,精巧為三吳冠。」
稀角雕刻與象牙、竹木的雕刻沒有嚴格的分工,所以,稀角藝術品與同時代的竹木牙器藝術的風格有頗多相似之處,稀角的雕刻技法與風格,深受竹雕藝術的影響。自明代中期以後至清乾隆時期,具有文人氣質的竹雕藝術家不斷出現,他們能詩能畫,修養極高,這就決定了他們的作品很少匠氣,而又頗具藝術品位,深得皇室特別是文人士大夫的喜愛與推崇。於是,許多文人墨客追逐時尚,親自參與設計雕刻,使雕刻與繪畫相結合,作品具有層次感,增加了表現力與感染力,具有濃郁的書卷氣,並時貌昜常有一些立意清新而乖巧的作品問世。這些文人不但刻竹,還涉足象牙、稀角的雕刻,對稀角工藝及竹木工藝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二)繁榮時期的稀角工藝和藝術
稀角雕刻藝術發展到明代進入繁榮時期。
明早期多浮雕或鏤整株的葵花、玉蘭、牡丹、茶花等圖案,枝葉簡練茁壯,在盛開的大朵花的四周常襯托小花蕾。以山水人物為題材的作品,由於受到稀角倒置後上寬下窄的空間局限,畫面一般由下而上舖陳展開,或山林疊嶂,或殿閣庭院,人物活躍於其間,多表現深遠、幽閒、高逸的意境。這一時期也常見蟠螭紋的作品。刀法圓滑光潤,不留雕刻痕跡,是明早期稀角雕刻的特點。明代中葉,隨著都市經濟的繁榮,上層社會追求享樂,使用稀角制品成業一種時尚,稀角作品開始增多,藝術風格逐漸向著纖巧細膩、刀工快利、布局繁縟的方向發展。花卉題材仍占主導地位,但多彩用折枝小花和四季花作裝飾,整株大朵花圖案的作品減少。采用減地陽文的作品增多。山水人物紋題材的作品仍保持明初的某些特點。圖案繁縟,刀鋒快利,顯露鋒芒是這一時期的特征。器形追求變化,出現了槎形杯。雕刻家鮑天成、尤通、尤侃即活躍在這一時期。
明稀角雕喜鵲登梅紋杯、明稀角雕梅花紋杯即是花卉題材的作品。喜鵲登梅杯色澤黃潤,高浮雕、鏤雕梅花,一枝梅花攀延彎曲深入杯內,喜鵲身體左傾,低頭啄食花瓣,動感十足。梅花紋杯的枝干部分采用高浮雕、鏤雕,以突出枝干的強勁有力;梅花的花朵部分,則采用減地陽文的手法,以表現花朵的柔美。
(三)鼎盛時期的稀角工藝和藝術
稀角雕刻藝術從明朝的初步繁榮,至清中期達到了鼎盛。清初的稀角雕刻繼承明代的傳統風格。因明末著名的牙角雕刻家仍繼續從事雕刻工藝。雕刻蟠螭紋和龍紋的稀角杯數量增多。進入乾隆朝,稀角雕的器形種類頗豐,除杯外,有圓雕人物、洗、掛件及仿古器形爵、鼎、羽觴等,雕刻工藝精致至極。
清代後期,國力衰微,稀角料進口減少,且主要作藥材,所以稀角雕藝術與其他工藝藝術一樣,走向衰落。
稀角較之象牙更為稀有。今天成為世界級珍稀保護動物的稀牛,其角已禁止入藥,因此,明清時期所留下的稀角杯已是稀世珍寶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