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6日 星期五

山水畫意境淺說



 

山水畫意境淺說 
 
  山水畫意境與時代生活、 自然山川形貌和畫家思想感情的個性特征是不可分割的。 意境涉及作品的時代感,藝術水平、 藝術風格的個性以及鑒賞者等等問題, 意境的營造是山水畫構思的核心,是畫家賴以表達情意的媒介。 這也是山水畫創作的靈魂,是中國藝術精神的體現。
  
  
一、山水畫意境的生發源於畫家對生活的感悟
  
  清代方薰指出:「作畫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則奇,意高則高, 意遠則遠,意深則深,意古則古,庸則庸,俗則俗矣。」 山水畫意境來源於客觀自然,意境是實的形象與虛的聯想之結合, 畫家描繪的景物形象是實,引起人的聯想是虛,由形象產生的意象、 境界是虛實的結合。意境的構成離不開畫家的形象思維的創造。 清代石濤說:「夫畫者,從於心者也。」唐代張璪提出:「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歷來被視為我國繪畫的優良傳統。 生活對於畫家猶如水對於魚那樣的重要。 只有當畫家一旦置身於千變萬化自然之中,才有可能進入創作階段。 陳傳席先生提出:「山水畫創作不僅需要傳統功力,需要師法自然, 還需要美的沖動,有了美的沖動才能激起強烈的創造欲。」 意境的營造,要靠情的驅駛。 畫家在生活中只有對景物有了強烈的感情,才會鼓起想象的羽翼, 只有胸有情思,注情入景,筆下才有韻致,才能創造充滿「意境」 的作品。


  意境,不僅是情與景的融合,而且更是畫家的思想感情, 審美觀念與客觀景物相融合的產物。藝術形象是心靈移情的產物, 在山水畫創作中,只有鐘情於此,寄情於此,把大自然的真情, 真實的感受轉換成視覺語言,創造一種物我合一的即景即情。 畫家通過生活的感悟,景可以化為一種心境而撥動著畫家的心靈, 在「情」的驅使下而構成意境。

 


  二、山水畫意境營造的基礎是畫家良好修養
  
  賈又福先生說:「藝術創造,人格因素第一」,「人格的高尚與否, 決定著作品精神品味的高低,人能成為時代之先驅, 畫才能成為時代之導言。」因此,良好的素質修養, 是山水畫意境營造的基礎。有第一流的人品、學問、修養, 才有第一流的作品。才有望達到山水畫物我兩忘、 天人合一最高精神境界。


  董其昌提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就是要博覽群書, 為我所用,豐富自己的文化知識。行路的目的,就是觀察自然, 身臨其境的感悟自然的魅力。增加感性知識,意境在畫中呈現, 只有長期地深入到生活中去體驗才能獲得。只有提高思想、道德、 人品、境界的全面修養,開拓胸襟,方能超然物外,融萬趣於神思, 暢神於天地之外。


  
  
三、山水畫意境呈現的載體是構圖與筆墨
 
  山水畫意境離不開與之相適應的藝術形式——構圖、筆墨。 構圖本身就是意境組成部分。新穎的藝術形式、 技巧不僅有利於表達新的意境, 而且它本身就能給人一種新鮮的美感, 這是藝術形式相對獨立性所決定的。山水畫作品是藝術的真實存在, 是藝術價值的真正載體,它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和獨特的形式, 集中地體現了畫家的審美經驗,審美意識和審美創造。


  山水畫審美意境的具體呈現有一些共同特點, 主要表現在作品的形式上, 而作品的形式基本上是由構圖與筆墨兩種形式因素構成的。


  1、山水畫的構圖,要求做到賓主、呼應、虛實、藏露、繁簡、 疏密、參差等藝術規律的恰當運用。 山水畫構圖不痔是對生活素材簡單的拼湊,不是自然山水的再現, 而是在畫家「意」的指貌揮下對大千世界各種矛盾選擇、陶冶、 濃縮後的新生活。當山水畫家面對山河大地時, 他必定是有所得篩選融入自己的咫尺畫面。郭熙說:「千里江山, 不能盡奇,萬里之水,豈能盡秀?……一概畫之,版圖何異!」 所以,客觀物象雖然是意笢境的基本構成因素, 但它仍受意境創造的主體——畫家的支配。 山水畫創作構圖必須對自然景物進行提煉剪載,取捨,並通過想象、 聯想、立意、組合、概括,去粗取精,強化誇張,取得和諧, 富有情趣意味的組合,在形似之外, 還要精神兼備主觀意象和自然形態相結合, 筆墨表現昜和色彩運用相交融,才能達到盡善盡美。 在藝術構思和意象物化階段, 畫家別具匠心的構圖能有效地營造意境。


  人貴直,文貴曲。詩歌重視言外意,音樂講究弦外音, 繪畫則強調畫外有畫。山水畫的「意境」經常表現在「欲露故藏」。 清代沈宗騫對山水畫提出「或露其要處而隱其全, 或借以點明而藏其跡。如寫簾於林端,則知其有酒家,作僧於路口, 則識其有禪房。」 畫家在構圖中經常利用藏露虛實把畫面畫得虛無縹渺,若隱若現, 似有似無,這更能激起觀者無限遐想, 從而含蓄地表達了深邃的意境。


  齊白石曾說過:「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問,太似為媚聯想。 我國古代山水畫家很早就運用了這一方法來營造意境。 如元代黃予久,張絹素於敗牆,依跡勾勒山水人禽草木, 使不確定的敗壁痕跡具備了一定的確定性。做到了「 從心所欲不逾矩,似是而非顯心跡。」


  2、山水畫的造型技巧是筆墨。經過千百年的藝術實踐,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表現方法, 構成山水畫獨特的造型特點。黃賓虹在《畫法要旨》中對「筆墨」 分別作了研究,提出了「平、留、圓、重、變」五字筆法和「濃、 淡、破、積、潑、焦、宿」的七字墨法, 這是對中國傳統繪畫的筆墨形態最好的總結。北宋韓拙認為:「 筆以立其形質、墨以分其陰陽,山水悉從筆墨而成。」 山水畫中所說的用筆,主要是指點、勾、皴、擦之法和下筆的輕重、 疾徐、偏正、曲直、濕筆、側筆、圓筆、中鋒、逆鋒等。用筆, 重在勾劃輪廓,表現對象的形體結構。在造型過程中, 畫家的感情一直和筆力交融在一起活動著, 筆所到之處都是感情活動的痕跡。如:老辣、粗獷、高雅、流暢、 凝重等;宋代郭若虛認為「凡畫,氣韻本乎游心,神彩生於用筆。」 對用筆審美價值已十分重視。由於畫家的氣質素質不同, 所表現的對象不同,也就創造出程式各樣的線條。如「春蠶吐絲」、 「如錐劃沙」、「力透紙背」、「綿裡纏針」、「屋漏痕」、「 金剉刀」等等,欣賞者從線中感覺到的氣質,既是表現對象的氣質, 也蘊涵著畫家個人的氣質。


  中國古代畫論中還將筆法喻為「筋、骨」,是很形象的說法,晉‧ 衛夫人的《筆陣圖》中稱:「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 多骨嫩肉者謂之筋書,多貌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 無力無筋者病。」完美的筆墨應表現出有筋有骨, 有血有肉的具有生命力的形象。


  山水畫用墨方面講究淡墨、濃墨、潑墨、積墨、焦墨以及破墨諸法。 此外還有「五墨」、「六彩」之說。 中國畫的墨法是笢以筆來表現的,墨法之妙,全在筆出, 如果沒有墨,筆法就無從體現。筆與墨必須相互合作才能起作用。 兩者的分別在於作用的大小,有時以筆為主,有時以墨為主。 勾勒輪廓是用筆,渲染明暗則是用墨。剛硬挺拔,繚繞宛轉, 柔和透逸,曲折頓挫,在於筆的作用,水墨淋漓,濃淡干濕, 烘染托暈,煙雲縹緲,在於墨的作用。黃賓虹認為「 畫之氣韻出於筆墨」,由此可見,筆墨是山水畫的基本語言, 筆昜墨是山水畫的重要表征,山水畫通過筆墨既立形也表情達意。 筆墨是山水畫的真實存在,是藝術價值的真正載體, 也是山水畫審美意境賴以呈現的媒介。
  


  四、山水畫意境的最終生成,有待於接受者的參與


  山水畫意境的營造和生成,不只在創作主體一方面就全部完成的, 而是還有待於接受者(鑒賞者) 這方面積極的審美投入才能最終完成。這是個雙向觀照, 它受鑒賞者審美一作品注入新的審美因素, 從而形成灌注著新的生氣和活力的藝術意境。所以, 藝術家在進行藝術構思及藝術表達時,必須把鑒賞者的審美需要, 審美能力和積極進步的審美理想考慮在內, 深刻理解創作與鑒賞的關系。藝術作品只有擁有了鑒賞者, 它的價值才算得到真正的實現。


  藝術創作,是一種精神生產,有生產就必有消費, 而藝術上的消費就是鑒賞。創作和鑒賞是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 前者是藝術家對現實的直接認識, 後者是鑒賞者透過藝術作品對現實的間接認識; 前者是對大量生活現象的濃縮提煉,是意境最終生成的先決條件, 因而具有關鍵意義。 後者是從藝術形象出發對普遍的社會內容的把握和聯想, 獲得審美愉悅,豐富審美經驗, 提高思想情操並用新的審美需要反作用於前者。


  鑒賞者對藝術作品來說是審美主體。也是藝術作品的評判者、 仲裁者。他在鑒賞藝術作品的同時,也對藝術作品進行創造。 藝術作品的美學價值的體現也受鑒賞者棗審美主體的限制和制約。 我國著名美學家朱光潛曾以一棵松樹為例說明審美活動受審美主體的 限制和制約。一個木材商人, 一個植物學家和一個畫家同時面對一棵古松,會有不同的態度。 木材商人取實用態度, 心裡盤算這棵樹是宜於造房子或是宜於打家具,思量它值多少錢; 植物學家取科學態度,考慮把它歸到某科某類去,並從根莖樹葉、 日光水分等考慮它如何活得這樣老;畫家則取審美態度, 他聚精會神地欣賞和玩味古松蒼翠的色彩,彎曲的線條, 不屈不撓的氣概。


  鑒賞者由於身份、地位、經歷、感受不一樣, 所以對藝術作品內容的掌握情況也不一樣。 對於一般的鑒賞群體來說,也存在鑒別能力與審美經驗的差異性。 藝術鑒賞不是對作品所規定內容的簡單接受, 而是較為復雜的精神活動,鑒賞者各有不同的生活經驗、情緒記憶、 形象記憶,面對同一作品的內容,就會產生不同的聯想、想象、 體會,對作品審美意境痔的構成起到了重構與生發作用, 這種重構與生發,在某種程痔度上, 鑒賞者是參於了作品內容的再創造的,因此,也可以說, 作品的審美意貌笢境是藝術家和藝術鑒賞者共同創造完成的。


  總之,山水畫意境的生成與復觀既有賴於藝創作者的創造, 也有賴於鑒賞者的重笢貌構與生發。 意境的生命就存在於鑒賞者的體味之中,接受之中。所以說, 鑒賞也是一種創造的參與。創造則是意境鑒賞的有機構成部分。 同樣,鑒賞者對藝術創造的參與也構成了藝術意境魅力的一部分。


  藝術審美的矛盾關系是複雜多變的,藝術創造過程中的藝術家, 藝術作品和鑒賞者,是相互聯系的,相互補充的, 審美意境是主觀對客觀的反映, 它既來自藝術家對客觀事物的發現與選擇, 也來自藝術家對鑒賞者心理的分析與掌握。

 

 

 

文章內容取自於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