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趾陶的起源
交趾陶起源於明末清初時期,直到清代道光以後,泉州、 潮州的交趾陶匠師才紛紛來台發展,並且授徒薪傳, 也因此有本地的交趾陶匠師產生, 其中最有名的第一位匠師就是葉王。葉王出生在嘉義, 從小對陶偶有很大的興趣,某日由廣東師傅收為徒弟, 傳授製作交趾陶的絕技。因為葉王的作品震驚世界, 因此後世尊稱他為台灣交趾陶之父。
交趾陶有很多名字,最初叫做「交趾燒」,是由日本人取的,「 交趾」是古代的地名,在現今中南半島的位置, 當時日本人以為它是產自中國的嶺南地區,於是就用「交趾燒」 來稱呼,不過到了後來,「交趾陶」已成為台灣對這作品的稱呼了! 另外也有人稱它為「嘉義燒」, 因為嘉義是台灣交趾陶的主要發源地,享有「交趾陶的故鄉」 的美稱,因此便有學者將它稱為「嘉義燒」。除了這兩個名字以外, 還有「尪仔」、「細仙尪仔」、「廟尪仔」、「淋溏仔」、「 淋溏花仔」、「淋溏尪仔」、「交趾仔」、「交趾尪仔」等名字( 這些名字都以台語發音)。
由於社會的演變,匠師們所傳的徒弟越來越多, 也產生了不少的宗派,像「葉王」、「洪坤福」、「蘇揚水」……等 ,每個宗派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風格,做出來的彩陶也不一樣。
文章內容取自於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