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3日 星期三

清 味清老人款 紫砂 松樁筆筒




 
 
 
尺寸12.5cm*12.1cm,高度12.6cm,重量670g。
 
 
 
作者簡介
 
 
味清老人,明末清初紫砂高手。生卒不詳。佚名。香港茶具文物館珍藏有味清老人製“陶雕松樹筆筒”一件,高11.8、寬10公分。淡朱色,筒身浮雕老松一株,松枝挺勁,松針作圓形,疏密有致,虛實得體,表現出較高的技藝。筒身鐫銘:「崇禎甲申春,味清老人。」甲申為崇禎十七年,西元1644年,味清老人當為明末清初人。《宜興紫砂珍賞》著錄有味清老人手制“陶雕松樹筆筒”。

2014年4月22日 星期二

明 德化白瓷 何朝宗款 沉思羅漢座像





 



尺寸16cm*12.5cm,高度23.2cm,重量1297g。



作者簡介


何來,字朝宗,號來觀,以字行。明代嘉靖萬歷間佛道像雕塑名家。擅長泥雕、木雕和瓷雕,尤以白瓷佛道像雕塑馳名中外。由他開創的獨特的“何派”藝術歷明、清、民國三代傳承不絕,名家輩出,在中國雕塑史上獨樹一幟,影響深遠。

 

      何朝宗的生卒時間和他的作品在歷史上未見記載。《泉州府志》於“王弼”條附載,略雲︰“王弼,小名盛世,工詩文書畫,尤善塑大士寫真及諸仙佛,獨造其微……同時有何朝宗者,不知何許人,或雲祖貫德化,寓郡城,善陶瓷像,為僧伽大士,天下傳寶之。”(乾隆《泉州府志》卷六十六?明?藝術),可見他雖祖籍德化,卻是居住泉州郡城的。他的僧伽大士瓷雕作品在當時已是“天下傳寶之”了。其觀音大士造像更是一絕,稱“何來大士”,有諺曰︰“除非觀音離南海,何來大士現真身。”

 

       關於何朝宗的身世和籍貫,已故德化窯專家徐本章先生根據德化《溪陽堂何氏族譜》等資料,考証其祖籍為江西撫州臨川縣廿二都,後徙南城十六都四腳橋。先祖何昆源,號德舉,洪武元年從戎有功,為江西建昌府衛軍,七年(1374)調福建泉州府衛軍,領百戶,補升總兵官右營。遂在督府口上州裡右翰左畔架屋居住,繼在東街架何氏宗祠。洪武十七年(1384),何昆源奉令拔軍德化屯種,居隆泰社濃蘇村(今德化縣潯中鎮後所村),為何氏德化開基。子世祥孫尚志皆習文學,游泮補貢。世祥於正統間為莆田縣儒學訓導;尚志於成化間為古田縣教諭,家聲丕振。當地《溪陽堂何氏族譜》由於人口稀少,長久沒有續修,現存光緒十五年續修本僅剩譜序,世系傳記在民國時期被洪水沖失,無從稽查,給何朝宗的研究增添了許多困難。大批何朝宗名款的作品在國內外的發現,拓寬了對何朝宗研究的視野,他的影響也越來越為國內外專家學人所關注。

清 墨彩 母子猴長頸瓶




 



直徑10.7cm,高度23.8cm,重量346g。



清 雙圈款 天藍釉賞瓶






直徑11.3cm,高度21.5cm,重量693g。




2014年4月16日 星期三

晚清 海上畫派 任伯年 水墨加彩 風塵三俠



 
 
 
畫心尺寸111.5cm*51cm。
 

 畫家簡介
 
 
  任伯年(公元1840~1896年),名頤,真名任工,字伯年,號小樓,浙江山陰(紹興)人,父親任聲鶴是個民間畫師。任伯年自幼受到父親影響,十分喜愛繪畫,曾在上海一家扇莊裡當學徒,恰巧遇到江南名畫家任熊、任薰,之後便隨他們到蘇州學畫,到了中年,開始在上海賣畫,名聲逐漸傳遍大江南北。任伯年是個繪畫全才,花鳥、人物、山水、肖像無所不能。在藝術上,他勇於創新,他從徐渭、陳洪綬、朱耷、石濤等具有創新精神的前輩畫家那裹領悟到用筆運墨之法,還十分注意觀察生活中的各種人物。據說,他常練習速寫或目識心記,融會貫通,創造出雅俗共賞、清麗的新風格,成為清末畫壇的巨手。

  任伯年的傳世作品極多,有《三友圖》、《酸寒尉象》、《獻瑞圖》、《鍾馗》、《承天夜遊圖》、 《野塘雨後》等,而《關河蕭索》就是他的人物畫代表作之一。此圖作於光緒乙酉 (公元1885年)六月,現收藏南京博物院。圖中畫一人一馬在登山途中稍作休息。那人仰首向天上觀望,幾隻大雁鳴叫著向遠方飛去。而那匹肥碩的馬好像很了解主人的心思,也跟著向遠方觀望。在圖的右上方畫家題寫:「關河一望蕭索」,作品所欲表現的意思,在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是表現出征之人,或久別家鄉的人思念故土之情的;也有的人分析,這是畫家有感於帝國主義的殘酷入侵、國破家亡的現實,表現一種悲哀、孤寂之情;還有人認為是表現一個歷史典故。不管哪種解釋,內容中蘊含著一股蒼涼之感,這種感受絶非憑空而發的,任伯年反覆畫這個題材,是有所寓意的。

  任伯年的作品最大的特色在於對比:動態的鳥對沈靜的背景、繁密錯綜的花紋圖飾對留白,或者直線對弧線。不同的色彩、甚至有色對無色、或對自由渲染 ,細密優美的線條對粗曠濃暗的色調等等,也有相同的效果。任氏筆下,明暗懸殊的色彩完美地融合成一個有機整體,並保留住對比慣有的節奏感和張力。

明末清初 八大山人 水墨 山居圖



 
 
 
畫心尺寸36cm*132.8cm。
 

 畫家簡介
 
 
朱耷(1625年~1705年)

  明末清初的水墨畫家主要分成兩大類:一種是時常臨摹古人的「正統派」,這些畫家多半生活較富裕、官運較順,例如清初「四王」-王翬、王鑑、王時敏、王原祁,他們的圖較受到貴族的賞識及喜好;另一種則是較注重抒發畫家自己的個性,可稱做「個性派」或「獨創派」,他們大多是效忠明朝的人,明朝滅亡後,不願意和清朝政府合作,於是出家或隱居,如「四大畫僧」-石濤、八大山人、弘仁、髡殘,本篇主角就是四大畫僧之一。

  朱耷生於1625年,又名「雪箇」,自號八大山人,祖父、父親都是畫家。本來是明朝的貴族,後來明朝滅亡,二十歲的他不願效忠清朝,為了逃避政治迫害,於是出家當和尚,後來還俗又曾做過「道士」。也許是亡國後腦子受到很大的刺激,所以常常瘋瘋癲癲,莫名哭笑;或突然很沉默,什麼都不說。後來他在自己門上寫了一個「啞」字,從此再也沒開過口;但最大的可能性,該是為逃避清政府的傷害而故意裝啞、裝瘋賣傻。

  他題在畫上的總是「八大山人」四個字,這個稱號十分奇特,因為將「八大」二字連寫,看起來有點像「哭」字,又有點像「笑」字;而將「山人」二字連寫,看起來則像「之」字,是「哭之」?或是「笑之」?可以看出他在故國淪亡後痛苦悽楚的心情,及對清朝政府的不屑,心情複雜到「哭笑不得」。另一種解釋則是-他對清朝政府迫害明朝遺民的做法感到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