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心尺寸136cm*67.8cm。
畫家簡介
王北岳(1926~)
北岳先生名澤恆,為文,治印,作書,皆以字「北岳」行,號子蒼。
生於民國十五年,河北文安人。其祖上均為達官,通德世家,自幼深受薰陶,好書畫尤精工藝;以戰爭故,就讀北京,自小學至大學皆在燕京,中學二年開始治印, 至高中畢業而有所得,先後受教於南皮張釣孫先生,後又得賀孔才先生指點,藝乃猛進,賀先生為近世古文及書法大家,嘗以其作品送刊於平津各大報章,喻其刻印 「如寶劍切玉」沙沙有聲,於是舊京知其名者漸多。
高中畢業後,入北京大學農學院習園藝,課餘之暇,仍以吟詩讀詞,寫字治印為樂,三十八年六月來台,任教於宜蘭農校,四十一年調台北,從張穀年先生習山水, 筆墨清疏蕭逸;民國五十年與王壯為、曾紹杰、李大木等發起籌組「海嶠印集」先生綜理集務,每月一聚,聚必有由,台北印學碩彥,樂與斯集,而篆刻同道得以相 益互勵,曾出刊印集兩輯,展覽多次,台灣一地篆刻之道於焉興起;民國六十三年,先生又發起籌組「中華民國篆刻學會」使篆刻界集聚一堂,研究發揚,篆刻藝術 風氣大成。
先生自民國五十年以後,即以發揚篆刻藝術為己任,對於篆刻文物之收集整理,更是積極備至,舉凡古今印譜、名人印拓、原刻印石、銅印、印材、篆刻著作等無不 傾力收羅,精心研究。因此,先生無論對印學之理論、掌故、印章之鑑別、印石之珍賞無不瞭如指掌,先生對其所領悟之事,更能淋漓盡致的表達出來,契理契機, 聽受者無不受用,先生嘗為謂其書室名為「說悟室」可見一般。為發揚印學,先後於「藝壇」雜誌中撰寫「印林見聞錄」又於新生報撰「藝林逸事」中國書畫雜誌撰 「海嶠印人印選」藝術家雜誌撰「篆刻探微」等,其旨在引發人們對篆刻藝術之嚮往,從而推而廣之,更於六十八年創辦「印林」雜誌,此為世上第一部純以篆刻為 主的期刊雜誌,期能嘉惠後學,先生之用心亦實良苦,其對印學之提倡,影響之大,有目共睹。
此外,更於師範大學、藝術學院、市立師院、歷史博物館、黎明文化中心,及各公私立機構等講授書法及篆刻藝術,學子逾千,其中多數在台灣書法篆刻界有極卓越的表現。
除了寫作,教學之外,先生對於藝術創作更是不餘遺力,先後出版「王北岳書法篆刻集」、「王北岳印選」、「王北岳書法集」、「王北岳自用印選」、「挹翠挽香居藏印」等;並不定期舉辦個展,以所作印證所學,知行合一,以自身修為為學生作最佳的示範。
先生已屆隨心所欲不逾矩之年,創作、寫作、教學仍未嘗止,旁人或謂其終日碌碌不得閒,然先生對文化藝術之保存發揚,鞠躬盡瘁,亦樂在其中。
北岳先生名澤恆,為文,治印,作書,皆以字「北岳」行,號子蒼。
生於民國十五年,河北文安人。其祖上均為達官,通德世家,自幼深受薰陶,好書畫尤精工藝;以戰爭故,就讀北京,自小學至大學皆在燕京,中學二年開始治印, 至高中畢業而有所得,先後受教於南皮張釣孫先生,後又得賀孔才先生指點,藝乃猛進,賀先生為近世古文及書法大家,嘗以其作品送刊於平津各大報章,喻其刻印 「如寶劍切玉」沙沙有聲,於是舊京知其名者漸多。
高中畢業後,入北京大學農學院習園藝,課餘之暇,仍以吟詩讀詞,寫字治印為樂,三十八年六月來台,任教於宜蘭農校,四十一年調台北,從張穀年先生習山水, 筆墨清疏蕭逸;民國五十年與王壯為、曾紹杰、李大木等發起籌組「海嶠印集」先生綜理集務,每月一聚,聚必有由,台北印學碩彥,樂與斯集,而篆刻同道得以相 益互勵,曾出刊印集兩輯,展覽多次,台灣一地篆刻之道於焉興起;民國六十三年,先生又發起籌組「中華民國篆刻學會」使篆刻界集聚一堂,研究發揚,篆刻藝術 風氣大成。
先生自民國五十年以後,即以發揚篆刻藝術為己任,對於篆刻文物之收集整理,更是積極備至,舉凡古今印譜、名人印拓、原刻印石、銅印、印材、篆刻著作等無不 傾力收羅,精心研究。因此,先生無論對印學之理論、掌故、印章之鑑別、印石之珍賞無不瞭如指掌,先生對其所領悟之事,更能淋漓盡致的表達出來,契理契機, 聽受者無不受用,先生嘗為謂其書室名為「說悟室」可見一般。為發揚印學,先後於「藝壇」雜誌中撰寫「印林見聞錄」又於新生報撰「藝林逸事」中國書畫雜誌撰 「海嶠印人印選」藝術家雜誌撰「篆刻探微」等,其旨在引發人們對篆刻藝術之嚮往,從而推而廣之,更於六十八年創辦「印林」雜誌,此為世上第一部純以篆刻為 主的期刊雜誌,期能嘉惠後學,先生之用心亦實良苦,其對印學之提倡,影響之大,有目共睹。
此外,更於師範大學、藝術學院、市立師院、歷史博物館、黎明文化中心,及各公私立機構等講授書法及篆刻藝術,學子逾千,其中多數在台灣書法篆刻界有極卓越的表現。
除了寫作,教學之外,先生對於藝術創作更是不餘遺力,先後出版「王北岳書法篆刻集」、「王北岳印選」、「王北岳書法集」、「王北岳自用印選」、「挹翠挽香居藏印」等;並不定期舉辦個展,以所作印證所學,知行合一,以自身修為為學生作最佳的示範。
先生已屆隨心所欲不逾矩之年,創作、寫作、教學仍未嘗止,旁人或謂其終日碌碌不得閒,然先生對文化藝術之保存發揚,鞠躬盡瘁,亦樂在其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