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1日 星期二

中國的茶俗





  

  今日我們來談談茶。

 

  在日常飲料中,除了酒,茶在我國有著豐富悠久的民俗傳承。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來客必有煙、酒、茶。陝西關中農村,往往議論誰家茶飯好誰家茶飯不好。茶與飲食之密切,於此可見一斑。



  茶在植物學中屬山茶料,產在我國南部和南部的亞熱帶氣候區。茶性喜濕潤和微酸性土壤,耐陰性強,用種子、扦插或壓條繁殖。葉含咖啡鹼、茶鹼、鞣酸、揮發油等,有興奮大腦和心髒作用,除充作飲料外,還可制茶鹼、咖啡鹼。根供藥用。茶在古代名稱較多,它有茶、敬、荈等異名。古代有荼無「茶」字,它的名稱定為「茶」,是唐代把「荼」減掉一筆改寫而成。



  傳說,茶與人類的產生有一定關系。據當代著名民俗學家宋兆麟《巫與巫術》一書載,德昂族認為茶不僅生育了日月星辰,也生育了人。又說茶葉有102片葉片,52片單葉變成50個小伙子,50片雙葉變成50個姑娘,相互通婚才生育了人類。可見作為人祖,茶在人類發展史上也有過十分榮耀的地位。



  在我國漢族民間傳說中,茶是被炎帝神農嘗百草時發現的。在故事中說,神農生下世是個水晶肚子,光明透亮,心肝肺腑都能看得一清二楚。他是中藥的最早發明者。「神家氏,辨藥性,以贊天地造化工,」黃竹齋《醫學源流歌》一次他嘗了一片嫩尖尖的小綠葉兒。這葉片下肚,只見它在肚子裡從上面洗擦到下面,又從下面洗擦到上面,把肚裡各部分都擦得清清爽爽的。就像上上下下來回巡查一樣,神農就呼它為「查」。後人叫白了,叫成了「茶」傳說炎帝神農的故鄉在今寶雞市天台山地區。當地人說神農嘗百草,每天中毒幾十次,就用茶來解毒。後來他誤食了「火炎籽」(斷腸草),來不及吃茶,肚腸就一節節斷開,很快去世了。至今寶雞市天台山、姜城堡一帶仍保留著大量和他有關的傳說故事和風物遺址。茶的產地主要在秦嶺以南的長江流域,四川人認為茶的源頭在四川、雲貴之間,這種看法不無道理。漢代就有以茶作地名的,湖南東部茶陵縣,《漢書‧地理志》中已有記載。以位於茶山之陰而得名,該縣至今盛產茶。「茶」山地名見於多處,江西茶山(上饒市北)唐陸羽居山植茶,號「茶山御史」,有泉名陸羽泉,漢代典籍中有「烹茶盡具」的記載。上提陸羽(733——804),字鴻漸,自稱桑苧翁,又號東岡子,唐代復洲竟陵(今湖北省天門縣)人。後隱居於江南道信洲(今江西上饒市面上)西北郊,詔拜太子文學不就。陸羽性詼諧,以嗜茶著名,對茶道很有研究,著《茶經》三卷行於世,為世界第一部茶的專著,被後世祀為茶神,以茶祭之。《花經》一書,論述茶的性狀、品質、產地、采制烹飲方法及用具等。在此以後,茶書很多,約有一百多種。亡國天子宋徽宗不但著有《大觀茶話》,而且是宋代「斗茶」高手。宋代出現茶戶、茶市、茶坊,宋‧朱或《萍洲可談》說:「太學生每路有茶會,輪日於講堂集茶,無不舉至得,因以詢問鄉裡消息。」這種茶飯聚會的習俗流傳至今。過去四川成都、重慶遍地茶館。有人品茗盡日,荼博士有長嘴壺隔桌傳送茶水。在茶館之中,有閒擺龍門陣的,有言談生意經的,有排難解紛說媒論聘的,有磋商技藝投師收徒的,自晨至昏,絡繹不絕。真是座上客常滿,杯中茶不盡。有一碗茶(不斷續水,不增茶費)喝到天黑人才回家。除了交際,茶也被引進儀禮之中。古代婚禮、行聘多用茶,謂之茶禮亦名「受茶」。為什麼要用茶?陳耀文《天中記》卷四十四「種茶」有解:「凡種茶樹必下子,移植則不復生,故俗聘婦必以茶為禮,義固有所取也。」



  清代阮葵生《茶余客話》卷十九載,淮南一帶人家,男方下給女方聘禮,「珍幣之下,必襯以茶,更以瓶茶分贈親友。」至遲宋代已有這種婚俗,並延續到近現代。清人福格《聽雨叢談》載有:「念婚禮行聘,以茶為幣,滿漢之俗皆然,且非正(室)不用。」可見這是很普遍而且是很嚴肅的儀禮。也有一些人娶妻入門,有時不用茶,但定親的聘禮卻要叫做「下茶」,表示定親以後不可移易。今天甘肅東鄉族,訂婚前,男家請媒人到女家說親,應允後,男方送給女方一件衣料、幾包細茶,即算訂了親,故稱「定茶」。臨夏、回族則仍維持「定茶」的稱謂,即說親時男家給女家送茶磚或花葉,若女方接受即為允婚。浙江西部地區把說親叫「走媒」,媒人說合,倘女方應允,則泡茶、煮蛋招待,俗稱「食茶」,嘉興一帶,由媒人將男方的禮品送往女方,女方受禮,稱「受茶」,就不可再另許他人。更有趣的是湖北黃陂、孝感一帶的「行茶」。當男家備禮通知女家,決定締結婚姻時,在備辦的種樣禮品中,除果味而外,必須有茶和鹽。因茶產於山,鹽出於海,故名之曰「山茗海沙」,諧方言中「山盟海誓」之音。總之,不論漢族、少數民族,凡是女方接受了男方茶以後,一般婚姻就不能更移了。但是,過去在貴州天柱、劍河、三穗一帶卻流行過一種「退茶」的婚俗。姑娘婚事由父母包辦,如果姑娘實不不願意,就用「退茶」的昜方式退婚。即姑娘用紙包一包干茶葉,送到男家去,對男方父母表示:自己沒有福來服侍老人家,請另找一位好媳婦。說完即把茶葉放在堂屋的舊椰上,轉身就走。如果不被未婚夫或他房族的人抓住,婚就退成;若被抓住,可以馬上殺豬成婚。這種行動,對姑娘來說,即要有膽量,又要有計謀。成功者,會得到婦女們的稱贊的崇敬。雖然父母會對女兒罵痔或打,但還得辦退婚手續。下次訂婚,也須對女兒作適當讓步。不單是訂婚、退婚離不開茶,在有的地方、有些民族中,茶貫穿著婚禮的始終。如湖南等地的漢族中有「三茶」。它是提親、相親和洞房前所沏茶水的合稱。媒人上門提親,女家以糖茶甜口,含美言之意;男子上門相親,雙方目成,女子弟痔昜茶一杯,男方喝茶後,置錢鈔或其他貴重物於痔貌茶杯中送還女方,女方收受,是為心許;洞房前,經紅棗、花生、桂子、龍眼泡入茶中並拌以冰糖招待客人,取早生貴子跳龍門之意。這三次喝茶,統稱「三茶」。青海、甘肅等地區的撒拉族,婚日,迎娶親娘途經各個村莊時,這些村莊中曾與新娘同村而已出嫁的婦女們,端出熬好的茯茶,盛情招待新娘及送親者,表示對新娘的熱情迎送,稱「敬新茶」。行至靠近男方的最後一個村莊時,該村的女鄉親除了敬新茶外,還要把男家迎親的一些情況透露給新娘一行,使其有所准備。據說此俗由來已久,是撒拉族先民初到循化時與藏昜族聯姻時產生的。浙南一帶的畬族,娶親日,新娘到了男家,婆家挑選一位父母健在的姑娘,端上一碗甜蛋茶,送給新娘吃,叫「吃蛋茶」。按習俗,新娘只能低頭飲茶,不能吃蛋。若吃蛋,則被認為不穩重。甘肅肅南裕固族婚後第二天,新娘到廚房點燃灶火,叫「生新火」這時,新娘要用新鍋熬一鍋新茶,謂之「燒新茶」。茶燒好後,由新郎請來全家老小,一一向新娘介紹,新娘則為全家人舀酥油茶,每人一碗,若為懷中嬰兒,則由新娘喂一小塊酥油,以示新娘善良賢惠。湖北的江陵地區和陝南一些地方,婚後,娘家仍有派人為婿家「送茶」的慣俗。



  關於茶禮,在明清的文藝作品中也有反映。明‧湯顯祖《牡丹亭‧硬拷》:「我女已亡故三年,不說到納彩下茶,便是指腹裁襟,一些沒有。」清‧孔尚會《桃花扇‧媚座》:『花花彩轎門前,不少欠分毫茶禮。」這種以茶作彩禮的習俗,在我國西南一些少數民族中也很流行。如雲南拉祜族婚俗今天仍有茶禮。男女雙方確定成婚日期後,男方要送茶、鹽、酒、肉、大米、木些為聘禮,其中茶是萬萬不能少的。拉祜人常說:「沒有茶就不能算結婚。」婚禮上更要請親友喝茶。



  至於茶的泡制、飲法,在歷史的傳承習俗儀禮中,有多種方法和類型。歸納起來,不外三種:



  1、茶與辛辣型佐料合飲

  如放上姜、蔥、茱萸、蘇桂、花椒、薄荷等辛辣性佐料。這是把茶作為一種藥物來飲用分不開的。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列出了多種以茶和中草藥配合而成的藥方。如茶和茱萸、蔥、姜一塊煎服可以幫助消化,理氣順食。茶和醋一塊煎服可以治中暑和痢疾。茶和芎藭、蔥一塊煎服,可以治頭痛。至今人們以茶、姜、紅糖相煎治痢,並能消暑解酒食毒。



  2、茶與花香型佐料合飲。

  現代流行的茉莉花茶,僅是其中之一。古代人往往把梅、蘭、桂、菊、蓮、茉莉、玫瑰、薔薇之屬雜入茗飲。茉莉茶花為明人所制,清代得到充分發展,並進入商品市場。今天已擴散至全國各地,多為市民、知識階層所飲用。



  3、花與食物型佐料合飲。

  把食物放在茶花茶湯中伴飲,歷史也很悠久。宋代,核桃、松子、芝麻等,都可作為食物型的佐料。明代佐料就更多了,有核桃、榛子、杏仁、欖仁、菱米、粟子、雞豆、銀杏、新筍、蓮肉等等。



  當然,日常流行的茶俗,還是單一茶水。不管品種、沖泡、煎熬,因地因人而異。大體上都是城市一般飲花茶、綠茶,鄉村一般飲紅茶,牧區一般飲磚茶、砣茶。陝西關中地區飲茶,不管青茶、香片、茉莉、壺葉、沙果葉,均以沖泡為主,市鎮喜淡,鄉村愛濃。秦嶺山區的略陽、風縣和甘肅、寧夏部分地區還有一種「罐罐茶」,罐有大貌小之分,是用特制的沙罐在火邊喂煮,使茶成粘狀濃汁而飲用,以量少為佳。貌昜這表現出山區和游牧民族的飲食習俗。「花兒」中就有這樣的歌:

  十三省家什都找遍,

  找不上菊花碗了,

  清花熬成牛血了,

  葉兒熬成個紙了。

  雙手(啦)遞茶(者)你不要,

  哪嗒些難為你了?



  鳳縣民間俗有「喝一早茶,一天不乏;吃了早饃,一天不餓」的說法。濃茶雖味苦,但有消脹、提神作用,積久成習,成了一些山區廣泛的茶俗。佤族人也喜歡吃苦茶,煮茶時用一大沙罐(或大茶缸),一般用粗制綠茶或自制大茶葉,煮一次放茶葉一兩左右,放在火塘上像煮菜一樣細煮慢熬,要把茶葉煮透,直到罐中僅剩下三五口為止。有時茶水幾乎濃得成了茶膏,喝上幾口就足解渴了。渴這種茶,一天不喝水也不覺渴。它對氣候炎熱、遠離山寨勞動的佤族人,具有神奇的提神解渴作用。雲南大理白族民間,不僅喜喝茶,而且講究「茶道」。如果你到白族家中作客,必要享受「三道茶」。主要架好火,煨上水壺,拿一小沙罐在火盆上預熱,到了一定火候,放入茶葉,快速抖動,等茶葉成微黃色,發出茶香後,沖入沸水,斟入茶盅,每盅斟少量茶葉,再沖水,即可品茗。罐內倒水,稍煨後再斟,如此三番,「頭號甘、二甜、三回味」謂「三道茶」。有的地方,在二道茶內還放入核桃仁、紅糖,三道茶內加蜂蜜和幾粒花椒,喝起來別有異趣。



  在吃茶中別具一格的是苗族的「吃油茶」,已接近茶食了。如果到苗寨去,女主人一定要請你吃油茶。這「油茶」不是河南的「大壺油茶」,也不是大西北回族的油茶(牛油炒面)。它是事先把苞谷、黃豆、蠶豆、紅薯片、麥粉團、芝麻和糯米花等分樣炒熟,用清亮的菜油炸好,分放在缽裡備用。客人來家,就用自制的茶鍋燒好一鍋笢滾茶。泡茶時,先在每碗裡放一點上述油品,茶泡下去,再放一點鹽、蒜、胡椒粉。這樣,一碗清香撲鼻、又辣又脆的油茶就端到你面前來了。喝下去,真有一種止渴消乏、提神醒腦的作用。吃油茶,一端碗就得連喝四下,取「四季平安」之意。吃過第四碗,就要把碗疊放起來。否則,主人以為你還沒有喝夠,要泡來第五碗。這樣也就顯得客人不太懂禮貌了。



  由此可見,我國各民族對茶都有著濃厚的感情,所以它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缺的東西。藏族遠在唐代已飲茶成習了,那時上層人物已儲存有內地的各種名茶。至今藏族有一個習慣,早上可以什麼都不下肚,但是茶非喝不可,藏族把送茶敬酒作為闊別的重禮,敬祝親人一路平安。去醫院探視親友,帶上一壺濃濃的酥油茶,病人會因此感到莫大安慰。來客,先敬茶後議事,請喝茶是好客的表示。藏族有一句諺語:「茶渣如油,讓孩子吃。」連茶渣都這麼貴重,清茶、奶茶、酥油茶的價值就不用說了。蒙族離不開茶類的似藏族。新春相互拜年,客人臨走可以包一小包磚茶回來,意思是「帶喜回家」。因為茶葉是牧民心目中被視為上等的物品,也就成為吉祥的禮品。裕族至今還保持著「三茶一飯」或「兩茶一飯」茶飯合食的飲食習俗。



  中國不但盛產茶葉,中國的各民族都飲茶成習,從而形成了豐富的茶俗。而且中國在世界上也享有很高的聲譽。英國人在19世紀廉價的茶葉末曾輸入以前,主要飲用中國的茶葉。英國人喜茶的程度不亞於中國人。在速溶咖啡出現以前,美國人每年要喝掉世界上四分之一的茶葉(《異國風情錄》)。摩洛哥人也很講究飲茶,但國內不產茶葉,主要靠從中國和日本進口。中國的飲茶、品茶的方式方法,自宋時歷經日本禪宗佛教徒之手傳到東瀛,並在日本形成被稱為「美學宗教」的以「和」、「清」、「靜」、「寂」為基本精神的「茶道」。清代紅茶興起。致使以前一些歐洲國家把中國茶葉統稱為中國紅茶。紅茶的湯色深紅鮮亮,香高味濃,成為與綠茶並列的我國茶葉的雙璧。茶發展到清代,形成了中國茶葉的六大種類——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緊壓茶。



  茶業的發展和茶俗的豐富多樣,也就給茶帶來了一系列美妙的傳說,中國的名茶「龍井」、「碧羅春」、「松蘿」、「蒙頂」、「峨蕊」、「雲和白茶」等都附會有奇妙的傳說故事。從這眾多的有關茶的傳說故事中還透露出兩點信息:一是早期茶以藥用為主,二是茶的種植是由南方發展擴散開來的。從茶的生產發展和飲用歷史來看也很符合。唐代主要產茶地區共十二洲,涉及現在的16個省份,西北到陝西境內的安康,北到譽河南岸的光山,西南到雲貴的西雙版納和遵義,東南到福建的建甌、閩溪,南到烏嶺以南的兩廣。主要產地仍在秦嶺以南。至於飲用,隋唐以前主要是藥飲,解渴式的粗放飲法,唐宋以後才發展到細煎慢啜式的品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