扳指是什麼?
扳指在古代叫韘(音射),是射箭時套在射手右手拇指上,以保護射手右拇指不被弓弦勒傷的專用器物。漢代許慎《說文解字》對韘字的解釋是:“射決也,所以鉤弦,以象骨韋,系著右巨指”。《詩經•衛風》“芄蘭”篇中有“芄蘭之葉,童子佩韘”之句,說明商周時期一個能射箭、會駕車的普通少年都可佩戴韘,可見韘在那時是一種使用非常廣泛的器物。當時普通人所用的韘都是用皮革製作的,留存至今非常不易,只有極少數軍事統帥使用的代表其權力和地位的玉韘在考古中才偶有發現。
考古發現的韘以河南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韘為最早。這件玉韘呈深綠色,略帶褐斑,其形狀若柱中空,可套入成年人的拇指。上端前高後低,成一斜面形,下端平齊,正面雕獸面紋,獸目下有兩個可穿細繩的小孔,背面下部有一條凹槽,可納入弓弦,其上可見弦索磨痕,是一件實用之物。另外,在河南三門峽發掘的西周虢季墓中也出土了兩枚玉韘,形制和婦好墓的玉韘基本相同。
後來,韘的功能漸漸出現分化,有了實用功能和裝飾功能的不同,且長期以來一直兩者並存。但隨著弓箭在戰場上的作用越來越小,韘的實用功能變得越來越弱,裝飾功能逐漸增強。這種趨勢在清代滿族貴族階層中尤為明顯。
滿族是依靠騎射征服天下奪取政權的,因此,清朝政府對這一立國之本極為重視。滿族八旗子弟於弱冠前,照例要到本旗弓房鍛煉拉弓。先由“一個勁兒”(大約十千克拉力)開始,循序漸進為“二十個勁兒”, 甚至“三十個勁兒”。拉弓時都要佩帶韘以保護手指,因此八旗子弟對此物甚為重視,幾乎人人都有,漸而成為傳統。由於是實用,韘都選韌澀材質製作,大小因人而異,以便套帶。同時,韘也逐漸被比較口語化通俗易懂的“扳指”一詞所取代。
隨著清朝政權的鞏固,征戰的減少,八旗子弟對騎射的嫺熟掌握日趨喪失,但佩戴扳指的傳統卻一直保留下來。扳指逐漸成為一種極為時髦的佩飾品,上自皇帝與王公大臣,下至滿漢各旗子弟及富商巨賈,雖尊卑不同但皆喜佩戴。其質地亦由原來的皮革、犀角、駝骨等擴大至象牙、水晶、玉、瓷、翡翠等名貴材料,價格也扶搖直上。在晚清李保嘉所著的《官場現形記》第十三回中,文七爺的一個翡翠扳指價格竟高達九百兩銀子,真是令人瞠目結舌。
乾隆與扳指
乾隆皇帝是一位修養非常全面的君主,文能琴棋書畫,武可騎馬射箭,可謂樣樣精熟。在平時的騎射活動中,乾隆皇帝所使用的扳指基本上都是用角類或牙類材料製作,這可以從故宮博物院所藏的《乾隆大閱圖》和《威弧射鹿圖》等繪畫作品中得到證明。但是,對於用來陳設和鑒賞的以珍貴材質尤其是玉製作的扳指,乾隆帝更是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投入了很高的熱情,使扳指這種原本是實用為主的日用物品走上了具有很高藝術趣味的大雅之堂,乾隆的精緻真是無處不在。我們可以從他的《禦制詩文集》中瞭解到有關這方面的情況,解讀乾隆皇帝與扳指的歷史機緣。
乾隆十七年(西元1752年)仲春清明前後,乾隆帝得到了一枚玉扳指。這是一件質地極為溫潤,做工相當精緻的作品,乾隆帝非常喜愛,於是為之寫下了《泳玉韘》的詩作。詩中乾隆帝將實用的象牙或骨制的扳指與玉扳指做了比較,認為象骨扳指是“象骨徒傳古”,而玉扳指則是“恰似瓊琚”、“德美信堪師”,高度評價了這件玉扳指對人的思想所產生的啟迪和警示。這是乾隆帝的第一首詠扳指詩,後被收錄於他的《禦制詩二集》卷三十二中。可能是這件扳指給乾隆的印象太深刻了,幾個月以後,乾隆帝的詩作中再一次出現了這件扳指的身影,這一次,乾隆對玉扳指之蘊意的發揮更進了一步。“終不可諼惟令德,佩之無斁豈虛談。環中內外光明瑩,一氣渾融萬理涵。”小小的扳指承載的是如此深邃的道理,怎能不叫人刮目相看呢?這成為日後乾隆帝認識評價其它扳指的基調。從此以後,扳指進入了乾隆帝宏闊的視野之中,在直到嘉慶二年(西元1797年)的四十五年間,乾隆皇帝為諸多玉扳指寫過不下五十首詩作,顯示出他對這種微小物件持續而長久的關注。
那麼,乾隆帝為什麼對玉扳指如此關注呢?通過對他自己的禦制扳指詩的分析,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出於維護和保持滿族傳統文化和民族特色的需要。騎射歷來被認為是滿族的立國之本,乾隆就曾講道:“騎射為我朝家法,每諄諭子孫當萬年遵守。是以予雖年逾古稀,必歲幸木蘭行獵,猶能引控自如,多有中獲,蓋以身先之,不敢自逸。”而作為騎射必不可少的輔助性工具,扳指自然會讓人聯想到騎射的重要性,乾隆帝在他的禦制扳指詩中經常強調的也正是這一點。如:“馭遠詰戎服海表,不忘意即個中存”、“千秋家法傳弧射,手澤猶存韘弆今”、“詰戎隨處可忘否”、“德佩猶堪繹,武成敢即熙”、“儒士多輕武,熙朝率重文。敢因家法懈,猶自獵場勤”、“巧匠呈新樣,韘鐫獵騎圖。嘉其寓習武,殊彼只追娛”等。以小及大,知微見著,通過一枚枚小小的扳指,乾隆所要表達的是對家法朝綱極力維護的迫切心情。二是玉扳指的製作對材質的要求非常之高,乾隆帝經常用“璆琳”、“精璆”、“瓊琚”、“殊珍”這樣的詞彙來形容玉扳指材質的美妙。對於這些珍稀溫潤的美玉,乾隆帝並不是簡單地將其作為珍寶欣賞,而是受中國傳統的“君子比德于玉”觀念的影響,自覺不自覺地從玉的美昇華至對人生美德的觀照。如:“藝器常看不離手,德材真覺可怡神”、“體正心平繹深義,經和記總訓無邪”、“每因廉澤思觀德,詎止鉤闓詡絕倫”、“弓矢文皇喻政深,木求脈理正于心”、“穆如文作佩,允矣德堪觀”等等。這種由物及人的觀照方式,無疑大大豐富了玉扳指所蘊含的人文因素,也使我們窺見到乾隆帝的內心世界。三是玉扳指雖然體量很小,但製作並不簡單,尤其是畫意扳指、禦題詩文扳指。要在如此小的空間內將人物、動物等形象和自然景觀以及文字融合在一起,成為一幅幅清新自然的畫卷或耐人尋味的書法作品,這對設計者而言固然不容易,對雕刻者則更為困難,沒有高超的技藝是很難做到的。乾隆御用玉扳指絕大部分都雕有圖畫、禦題詩或其它精細的紋飾,僅畫意扳指所雕刻的內容就有射鹿圖、射兔圖、松鹿圖、射虎圖、哨鹿圖、蘋鹿圖、寒江獨釣圖、觀泉圖、桃花圖、坰牧圖、弋鳧圖、秋聲賦圖、穿楊圖、四駿圖、李廣射虎圖、獵騎圖等等。從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乾隆御用畫意玉扳指來看,這些作品都構思嚴謹,雕琢精細,水準相當之高,確實值得細細把玩品味,無怪乎乾隆帝要屢屢為之題詩詠贊。
乾隆時期清宮扳指的製作量是很大的,其中絕大部分是由各地官員進貢的。如: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春,九江關監督全德進掐絲琺瑯扳指20個,廣東總督李侍堯進子兒皮釘花扳指50個、象牙扳指50個;乾隆五十七年正月初九日徵瑞進白玉扳指四個、青玉扳指四個,六月二十七日蘇州進四喜墨玉扳指九個;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七日湖南巡撫姜晟、江西巡撫陳淮各進玉扳指九件一匣,福建巡撫浦霖進碧玉扳指九件、白玉扳指套九件,山東布政使江蘭進舊玉扳指二盒等等。這些進貢的扳指主要用於皇帝賞賜之用,因此也就沒有什麼特別的要求。但對於乾隆自己的御用扳指,情況則完全不同。首先,乾隆帝的御用扳指是有固定式樣的,乾隆五十二年熱河信帖檔“六月十三日太監厄魯裡交漢青玉扳指料二件,傳旨:……照上用扳指樣款成作,外面不必做花紋,得時亦隨報發來”的記載即可證明。這種固定樣款可能包括膛口的大小、壁的厚薄、具體形狀等,是為乾隆帝量身定做的。其次,乾隆帝自己對御用扳指的製作非常關注,在製作的每一步驟中,往往都要親自過問,提出自己具體的意見,讓工匠參照執行。正因為如此,乾隆帝的御用玉扳指基本都是由宮中如意館的玉工承做,這樣更便於乾隆帝在極其細微之處都能夠參與指導。這裡不妨舉清宮檔案中的兩個例子。乾隆四十七年正月二十二日的造辦處行文檔記載,如意館工匠從交來的大小玉子三十一塊內[中]挑出四塊,其中一塊重八兩一錢,做扳指兩件,內一件做秋聲賦花紋,一件做雞鳴昧旦花紋,於正月二十六日由太監鄂魯裡呈給乾隆御覽,乾隆看後傳出旨意,扳指兩件留如意館成做,其秋聲賦扳指上人物房子分晰清處做,雞鳴昧旦扳指上門要黑的,門內人要白的……。乾隆四十七年的熱河信帖檔記載了遠在熱河避暑山莊的乾隆與北京如意館之間就製作一件玉扳指往返行文和將材料來回傳遞的詳細情況。先是六月十四日蘇州織造四德在山莊陛見乾隆時帶來一件漢玉鑽心,乾隆命將鑽心發往京內如意館依鑽心上紅道剳開後發回呈覽。六月十七日如意館收到鑽心,十九日將剳開為二的鑽心發回,二十日到達熱河進呈乾隆帝。乾隆看後又交出一件白漢玉詩意扳指,傳旨將矮些的漢玉一塊照詩意扳指依一邊皮糙畫扳指一件,先界紅道樣呈覽。很快如意館將照扳指大小畫得紅道的漢玉交回,乾隆傳旨發往京內交如意館依一邊皮糙再料估做法畫樣,再發回呈覽,準時再行剳做,交出的白漢玉扳指亦發往京內交如意館將字加深刻。六月二十六日畫好樣的漢玉和刻好字的白漢玉扳指被送回熱河呈覽,乾隆傳旨漢玉發往京內如意館按紅道剳做扳指,刻好字的白漢玉扳指留下。七月二日按紅道剳好的漢玉扳指料又被發回熱河呈覽,乾隆看後又傳旨將漢玉扳指料發往京內如意館,上口按裡邊所畫紅道剳去,外邊漢玉皮子別動,下口亦按裡邊紅道剳去,外邊玉皮子按紅道些微磨去些,總要斜形借著做,不然將來尺寸就不足了,先剳做圓形發來再看。七月八日按上述旨意完成的扳指料再一次被發回熱河呈覽,乾隆看後再傳旨上口不必留皮糙,依紅道剳去,下口缺處些微磨做。七月十六日修整好的扳指料又一次被發回熱河呈覽,同時還帶來了由懋勤殿寫好準備刻在扳指上的禦制詩回紋邊本文一張,乾隆覽後傳旨發往京內交如意館將扳指上下口俱照紅道磨平,外面皮糙,兩邊楞角隨好,照本文刻禦制詩。七月二十九日按上述旨意修好並在上面過好禦制詩文字的扳指最後一次發回熱河呈覽,乾隆覽後傳旨玉扳指准照本文往細緻裡刻,要快得,刻得時呈覽。至此,這件刻禦制詩回紋邊漢玉扳指才最終完成。這期間,身在熱河的乾隆帝與京城如意館之間往返傳遞竟達六七次之多。
上面引述的詳細記載扳指製作情況的檔案,讓我們非常清晰地看到乾隆御用玉扳指的製作是何等的繁瑣,也可以瞭解乾隆帝是怎樣將他的想法一步步實現的。可以這樣說,乾隆御用玉扳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乾隆帝自己的意願,是乾隆帝和宮內工匠共同合作完成的作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