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2日 星期三

神秘的紅山文化玉人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於2002年、2003年兩度對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第16地點進行考古發掘,發現6座紅山文化墓葬,其中4號墓的發掘最引人注目。這座墓選址在遺址最中心部位的山梁主昜脊上,直接將墓穴開鑿於山體最堅硬的變質花崗岩的岩脈上。墓南北長3.9米,東西寬3.1米,深4.68米,墓底距地表深5.33米。墓主人為一成年男性,年齡45~50歲,仰身直肢葬。隨葬有玉器6件,計玉鳳1件、斜口箍形器1件、玉鐲1件、玉人1件、玉環2件。其中以玉人、玉鳳最為重要,為紅山文化玉器中新發現的器類。



  玉人出土在左側骨盆外側面下,淡青色軟玉,體形圓厚。裸體,瘦身,五官清晰;眉頭緊皺,雙唇半合,嘴巴半張,儼然一副神靈附體的癡迷狀態。雙臂曲肘扶於胸前,雙腿並立,額間凹陷,肚臍凸鼓,雕刻線條寬短而概略。背面在頸兩側及頸的後部對鑽三孔呈三通狀,通高1 8.5厘米。



  這件玉人怎麼使用、具有什麼意義呢?



  在紅山文化分布的內蒙古東南部、遼寧西部、河北北部地區,曾經出土過多件類似的石或玉質人面形制品。例如,內蒙巴林右旗那日斯台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1件人面形石飾,高1.7厘米,寬2.2厘米,厚0.2厘米。用薄石片磨光加工制成橢圓形,中間鑽有並列的小圓形孔,似為雙目,下端外凸齒狀紋。背面還保留原有的石片毛面痕跡,應是佩帶或鑲嵌物。查干諾爾洪格力圖積石塚出土2件人面形石飾,高2.7厘米、寬2.5厘米、厚1.4厘米。面飾呈扁圓形,面部外鼓,目、眉、鼻、嘴等五官雕琢成型,兩條貌彎濃眉連接於中央,雙目呈圓形,鼻部鑽一圓孔,嘴刻一道橫凹溝槽。背面略凹素面,鑽有3個小孔,首頂鑽2個圓孔對穿於背面上端2個孔,下頜斜鑽一圓孔對穿背面的下端圓孔。巴林右旗博物館收藏兩件人面形玉飾,其中一件是巴彥塔拉蘇達勒遺址西南側一座墓葬出土人面形玉飾。人面高4.2厘米,寬3.8厘米,厚1.1厘米。人面飾呈扁平狀,正面近似圓形,6艮微凸呈橢圓形,用陰線刻出雙眼輪廓,眉濃重,鼻呈三角形隆起,嘴不前凸,面部用陰線刻劃邊緣輪廓,頂部有一凹槽。背面無紋,對穿透孔。



  同時,在長江流域的凌家灘、石家貌河文化中也發現類似的玉人。安徽含山縣凌家灘墓地年代距今4500~4000年左右,出土玉人3件,其中兩件殘碎,一件完整。玉人通高9.6厘米,為灰白色,方臉,五官清晰。頭戴扁冠,冠上飾昜兩排方格紋,冠中間有三角形小尖頂。腦後刻四條橫線,似與冠飾有關。兩臂彎曲,十指張開置於胸前。腰部飾一周寬3厘米的斜線紋,似表示腰帶。背部鑽一對隧孔。直立,赤雙足。其形象應是江淮地區土著民族古淮夷族文化遺存。湖北天門石家河文化遺址出土玉人頭像共7件。其中一件頭像長3.7厘米,雕成三稜形,反面內凹,無紋,正面稜形。人像頭戴淺冠,頭兩側上方有彎角形裝飾,角下方有兩道略向上卷的飛稜。梭形眼,寬鼻梁,耳下戴大環。口略開,口內隱露四顆牙齒,口的兩側各有一對獠牙。從頭頂到頸底有一縱向隧孔。



  以上的玉石人像都有如下特點:人物面部勾勒簡黽,只求神似。面部表情怪異、痛苦、恍惚,似乎進入癡迷狀態。雙手附於胸前,好像要擁抱什麼。背面都有穿孔以便於穿繩懸掛或縫綴。這些特點使人聯想到目前依然存在的原始活態文化——薩滿教。薩滿教是西伯利亞和烏拉爾——阿爾泰民族所特有的一種宗教現象。薩滿是一個「專家」,被認為能直接與精靈世界交往,因而有能力為人治病和占卜。薩滿能自行昏迷,被相信能夠與神靈交往,即其靈魂離開形體到精靈世界,或作為精靈的喉舌,像個中間人,在進入昏迷狀態時會使用一些法器和神偶。



  薩滿服飾和法器是薩滿的標志物,它們的產生、定型都經過薩滿之手。服飾包括薩滿服和飾物。一般來說,經過幾千年的埋藏,絲織物已腐爛,其他質地的飾物如玉、石等法器仍然保存下來。薩滿的服飾、器具為祭祀場合帶來了肅穆、虔誠、火爆、熱烈的宗教氣氛。玉雕巫人即是對當時常見的祭祀高潮時神靈附體狀態的真實記錄。薩滿在作法時佩帶此玉人,希望能增強法力,讓神靈能盡快附體。



  神偶即是法器之一。神偶的形態最豐富,其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因難而生,因災而生,因喜而生,因夢而生。雖然神偶的成因多種,但是許多神偶的具體神形,卻是薩滿經特定的儀式、在特殊的環境中獲得的。隨後,在主祭薩滿的率領下,朝暮獻牲、焚香、磕頭,並最終完成神偶定型。這期間無不滲透著薩滿的智慧和心血,也經歷了艱苦的磨礪。制作神偶也有嚴格的規定,不得有悖。薩滿在承做前代傳承下來的神偶時,要力求保持原形,制作新偶時要恪守夢中求得的形態,忠實無訛地予以形象化。所選原料也要謹遵神授,不許用他料代替,不許以次充好。原料採自何地,也按神意行之,或山上,或水濱,或林中,不可偷懶自欺。原料采到後,薩滿要精心制作。雕刻神偶力求突出崇拜物的特徵,重神似而不求形似,不過細雕琢。神形或蹲或立或臥,栩栩如生,尤著力刻劃眼、口、鼻。神偶是薩滿教神靈世界的形體化身,它使觀念成為形象可視的具象。從符號學的角度看,神偶具有明確的象徵意義。作為一種表象,一個神偶就是一個神靈的替身和代表,體現著某種崇拜觀念。神偶的形態不同,各有特點,也往往象徵其他神靈所具有的某些特徵。因此,牛河梁遺址4號墓的墓主人即是通神的薩滿,腰間懸掛的玉人即是薩滿作法時使用的法器神偶,目的在於製造莊嚴肅穆的氣氛,增強法力,使神靈盡快附體,溝通人神。



  紅山文化源於興隆窪文化。在內蒙古赤峰興隆窪文化中,曾發現最早的石人面和人頭蓋骨牌飾。最早的石雕人像出土於距今8000年的內蒙古敖漢旗的興隆溝遺址中。興隆窪文化人頭蓋骨牌飾出土于7號居室墓葬,墓主胸部和右腕部各出土1件人頭蓋骨牌飾。牌飾為圓形,邊緣呈連弧狀,並鑽有一周細密的小孔。佩帶人頭蓋骨牌飾的習俗在興隆窪文化中屬首次發現。7號居室墓主在興隆溝聚落中可能具有較高的地位和身份,死後被埋在室內,成為生者崇拜和祭祀的對象。興隆窪文化發現的石人面飾和人頭蓋骨牌飾可能是最早的薩滿法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